志願者加入垃圾分類行動、酒店停止提供「六小件」一次性用品、外賣平臺增設環保反饋機制……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區內各部門各行業也紛紛行動起來,積極落實《條例》相關內容,持續推進轄區的垃圾分類工作。
新版「生活垃圾分類LOGO」社區亮相
5月6日早上8:30,聽濤雅苑小區的垃圾分類指導員馮彥飛已換好工作服,在居民樓前設置的幾個廚餘垃圾投放點開展廚餘垃圾檢查、轉運工作。不同以往的是,伴隨著《條例》的正式實施,投放點也迎來了新面貌,增添了帶有新版「生活垃圾分類LOGO」的公示牌。
記者在現場看到,新版LOGO以綠色為主基調,由綠色的英文字母C和灰色、紅色、藍色圓球組成,四種顏色分別代表廚餘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公示牌在小區內設置的廚餘垃圾專用投放點和其他三類垃圾投放桶架上均有增設,公示牌上對可回收物、廚餘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分別用不同顏色字體和區塊劃分,並對每類垃圾包含的投放物種類和投放要求進行分別羅列。同時,展板上還設有專門區域,對各垃圾投放點管理單位、收集服務單位、責任人、電話、服務時間、垃圾去向等均進行了公示。公示表最下方還提供了鄰近有害垃圾、大件垃圾、裝修垃圾投放點位置。
據介紹,目前,聽濤雅苑小區內共計39個垃圾分類投放點均已在4月底完成新版LOGO的安裝。有害垃圾桶設置方面,小區將結合實際情況購買兩個,分別安置在小區兩個大門出入口的垃圾分類投放點,引導居民到固定點投放。接下來,垃圾分類標識牌也將在榮華街道其他小區進行安裝。
與此同時,新版「生活垃圾分類LOGO」也在中芯花園社區內的垃圾固定投放點亮相,博興街道還製作了宣傳展板放在投放點,向過往居民普及垃圾分類知識。「這些標識牌不僅漂亮,圖文並茂的形式也使垃圾分類變得更直觀,讓我們投放垃圾時心裡更有底了,怕分錯直接抬頭對照下就行。」一位到投放點投放垃圾的居民表示,垃圾分類標識牌的增設有助於進一步提高居民的垃圾源頭分類投放意識。
區內45家酒店不再主動提供「六小件」
「您好,我們將不再主動為您提供『六小件』了,建議您今後入住時可以自己準備。」5月1日起,在位於經開區榮華南路10號院1號樓的北京亦莊智選假日酒店,前臺工作人員在接待入住賓客時都會加上這句話。
據該酒店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落實《條例》中關於旅館不再主動提供一次性物品的規定,在此次新規正式實施前,北京亦莊智選假日酒店早早就根據集團整體工作安排,完成了對所有員工的政策培訓,並提前一天開始著手撤掉酒店內未入住客人的客房的牙刷、梳子、浴擦、剃鬚刀、指甲銼、鞋擦等「六小件」一次性用品,取而代之的是酒店根據集團要求製作的一封信,以中英文對照的形式向賓客宣傳《條例》新規,多渠道做好提示告知。在該酒店工作人員看來,停止一次性用品的主動提供不僅有利於環保事業,也為企業節約了成本。
同樣的對話和場景也出現在位於榮華中路19號朝林廣場C座的北京朝林松源酒店。5月6日下午,記者來到該酒店,在酒店工作人員的引領下前往客房,在房間的洗手間內,牙刷、梳子、浴擦等「六小件」一次性用品均已不見了蹤影。同時,該酒店還充分利用前臺旁的電子屏,用中英文雙語形式加大對入住賓客的宣傳、告知。「我們還製作了電子宣傳海報,在每個客房的電視上顯示,使宣傳覆蓋面更廣。」該負責人補充說。
而上述兩家酒店的行動只是經開區的一個縮影。記者了解到,為做好對新版《條例》相關規定的落實,5月1日前,經開區宣傳文化部就已第一時間與區內酒店對接,及時做好政策宣傳、指導,並在「五一」假日期間開展到店檢查。目前,區內營業中的45家酒店已全部取消「六小件」的主動提供服務。
「志願藍」加入「環保綠」
穿上藍馬甲,戴上綠袖標,自打今年4月以來,家住博興街道亦城茗苑社區的老黨員王正保的志願工作又多了項新內容——指導居民正確垃圾分類。原來,眼瞅著垃圾分類新規就要執行,社區黨支部、服務站早早行動起來,將社區的「志願藍」編進「環保綠」隊伍,進一步在社區內營造垃圾分類良好氛圍。
社區的垃圾分類志願指導服務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段,結合自己的生活作息時間,老王大多時候都申請下午1點到4點半的班次。經過撤桶並站工作後,社區目前只剩下一個固定點,然後配合限時流動點的方式投放生活垃圾。老王的任務就是盯著居民從家裡拎出來的垃圾袋,檢查是否正確分類,並指導大家正確投放。
說起來,老王其實是個性格內斂的人,但得知社區招募垃圾分類志願指導員後,一心想為社區建設出力的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知道自己腿腳不好,他就提前出門保證每次準時到崗,對居民分類不合格的,他也認真負責地指出來,不厭其煩地向大家普及垃圾分類知識。
熱心的不只是老王,還有社區的年輕人。收到社區服務站的邀請後,還在上高中的李家駒、王新元、賀宇歌積極響應入列,成為社區垃圾分類志願指導員隊伍中的「三小將」。學校尚未開學,幾人在家上完網課後,就根據自己排好的班次到站點上崗,協助社區物業的垃圾分類指導員根據每位居民的垃圾分類情況,為大家發放獎勵兌換券,並叮囑大家做到垃圾不落地。
社區服務站工作人員董思念告訴記者,如今,社區的垃圾分類居民志願指導員隊伍已有10多人,覆蓋了老、中、青三代。「目前,我們正在籌備組建志願宣傳引導隊,並創新更多形式,發動更多社區志願力量參與到垃圾分類工作中。」
外賣平臺增設「環保反饋機制」
難得休息,「五一」假期,家住城鄉世紀廣場莫爾空間的餘女士選擇「宅」在家,外賣則成了她每日餐飲的重要方式。也是在這幾天,她「解鎖」了點外賣的環保新方式,這得益於外賣平臺設置的環保反饋機制。
餘女士常用的外賣點餐平臺是美團,「五一」期間,她打開App點餐時發現,下單界面在醒目位置作出「因北京新條例要求:商家不得主動向您提供一次性餐具,請按需選擇餐具數量」的文字提示。用戶下單時則可在「餐具數量」一欄勾選「無需餐具」或幾份餐具,若選擇「無需餐具」則可獲得10g螞蟻森林能量的獎勵。同時,平臺還增添了「後續訂單餐具設置」,方便用戶根據日常習慣選擇「依據餐量提供」和「無需餐具」。
關於美團外賣平臺上的「環保選項」,餘女士回憶,在此前的點餐便已存在,不同的是,5月1日前,即使自己在下單前勾選了「無需餐具」的「環保單」,取外賣時依舊會收到店家提供的一次性餐具。《條例》正式實施後,她欣喜地發現,點外賣選擇「無需餐具」時沒有再收到餐具。同時,收到餐品後,她還發現,美團外賣平臺還設置了反饋評價選項,對商家是否按顧客需求提供餐具進行選擇。「這種閉環方式的設置挺好,對商家和消費者都是一種督促、提醒。」餘女士笑著說。
不只是美團,記者體驗發現,餓了麼平臺也已上線「環保選項」。對於《條例》實施後帶來的變化,一家經營麻辣燙生意的門店老闆表示,在此前幫點單顧客的配單中,因擔心顧客漏點餐具而造成的投訴、差評,及補送帶來的成本壓力,不論顧客是否選擇「環保單」,默認按照飯菜數量放餐具已成為很多商家的「下意識動作」。此次《條例》的正式實施則給商家吃了「定心丸」,讓商家可以更加放心地養成「綠色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