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後,以民辦教育和國際化教育的出現和發展為標誌,使中國教育產生了一些生機和活力,有了一些希望和願景。但中國民辦教育和國際化教育還是在「石頭夾縫」裡求生存,在「旱澇季節」中求發展,民辦教育的公平發展和國際化教育的自由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民辦學校的發展在法律上似乎是平等的,但事實上是不平等的,國際學校的發展在講話文件中似乎是自由的,但事實上是不自由的。形象一點說,中國教育像一隻「肥胖的鴨子」在長安街上挺著鴨脯大搖大擺、悠悠自得往前走,路過天安門,領導揮揮手,它就「曲項向天歌」,但想飛又不起來與領導握手,為什麼?因為兩隻翅膀沒有很好地生長,更沒有硬朗。中國教育的騰飛必須依靠民辦教育和國際化教育兩隻翅膀。因為民辦教育和國際化教育對緩解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給這一教育基本矛盾,促進教育現代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就是在增加教育資源,改善教育結構,促進教育要素流動,激發教育活力,增強教育競爭力,促進教育公平,擴大對外開放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兩隻翅膀不生長,不硬朗,中國的教育就沒有活力,競爭力和創造力,也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公平。中國的教育危機和教育貧困就不可能消除,中國教育的現代化就不可能實現。
民辦學校和國際學校發展需要從根本上解決是「平等」、「自由」、「多元」發展的問題,也就是公辦民辦學校一視同仁、國際化學校自由競爭、民辦學校多元化發展的問題。我認為「民辦教育」的概念是錯誤的,「國際化教育」的概念也是值得商榷的,但已經都叫成習慣了,也沒有必要去深究了,但我應該理性思考和使用這兩個概念。經濟領域講「民辦企業」,衛生領域講「民辦醫院」,都是以舉辦主體來區別不同的機構性質,而教育領域提「民辦教育」,把我國的教育區別為兩種不同性質的教育,是錯誤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一個時代所發展的教育應該是有共同的教育價值、教育規則和教育目標,不可能因投資主體不同而辦不同性質的教育。《民辦教育促進法》對「民辦教育」的闡述是毫無邏輯而非常模糊的,開頭戴了一頂「民辦教育」的大帽子後,後面的內容每一款每一條都是講「民辦學校」。因為國家法律上這樣講我也只能跟著這樣講了,但問題是把一個國家的教育分成兩種教育即民辦教育和公辦教育既不符合人類教育的本質,也不符合國家教育的事實,不管是公辦學校或是民辦學校都是在辦民族的教育、國家的教育、人類的教育。把「民辦學校」戴上「民辦教育」這頂大帽子,不但會導致國家教育的分離,更帶來對民辦學校的嚴重歧視。建議下次修改《民辦教育促進法》時,把《民辦教育促進法》改為《民辦學校促進法》。總之我只能對辦學主體做辦學性質的區別,不能對一個國家的教育形態做兩種不同的定性。另外,一個國家實施國際化教育幾乎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一個國家的教育國際化,教育國際化就是各國各地區教育資源和教育要素在國際間配置、流動和利用,培養人的活動過程。民辦學校或國際學校的發展面臨這樣和那樣的困難和困境,其實就是九個字:「不平等、不自由、一元化」。待遇不平等,辦學不自由,投資經營一元化。中國要促進民辦學校和國際化學校的新發展和大發展必須進一步切實解決平等、自由和多元化問題。國家在民辦學校的教育資源配置、教育要素流動、教育管理、教育評價、教師社會保障、學生就業選擇等,應與公辦學校在法律和事實上一視同仁,擁有平等的辦學主體地位和待遇,形成公辦學校、民辦學校、股份制學校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的體制性格局。多元化經營和投資問題應該將非義務教育增量資源讓給民辦學校,也就是說把新增的生源市場和計劃指標讓給民辦學校,公辦學校不再增加;將現有非義務教育學校30%以上改革為民辦學校,包括一些知名中學和學校,改制為民辦學校;政府大力推行對公辦學校實施委託代理制,讓有能力有責任的人和機構經營管理公辦學校,政府購買教育服務。應積極面對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人類發展現實,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和意識形態觀念,大力推進教育國際化。支持國際學校在國際間進行自由的教育資源配置,促進教育要素在國際間自由流動。以國際化視野,本土化行動,現代化目標,培養國際化人才和世界公民。
要堅持以人為目的的辦學思想。人是什麼?人是有創造性的社會生物。教育要保護和發展人的創造天性,要培養人的社會價值,促進人類的共生發展。教育是什麼?教育是發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實現人的價值,引領人類文明共生的社會活動過程。教育的主體是人,過程是人,目標是人,是為了發展人,實現人的價值,引領和促進人類文明共生。教育以人的什麼為目的?教育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的,以人的幸福生活為目的,以人類的共同生存和發展為目的。我的教育卻偏離了以人為目地的正道,走向以人為手段的邪路,使教育工具化、功利化、庸俗化。家庭把孩子接受教育作為耀祖光宗的工具,師生把教育作為吃飯謀生的工具,學校把學生考上名校作為耀武揚威的工具,商人把教育作為賺錢發財的工具,政府把教育作為控制社會的工具。以人為手段的教育最終必然走向教育奴役之路,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奴役、知識奴役、道德奴役,使受教育者失去自由思想和獨立人格,失去創造能力和幸福生活,使人成為地球上唯一的一個群體性互害的物種。
堅持以人為目的的辦學思想就必須實施「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中國的教育從古至今最缺乏的是生命教育,包括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教育。中國每一年非正常死亡人數三百八十多萬,每一年癌症死亡人數近三百萬,孩子殺父母、學生殺老師的惡性案件屢見不鮮。這與我的生命教育缺失,強化暴力教育和仇恨教育導致的結果。生命不保,何談教育;生命無知,教育何用。通過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認知生命,熱愛生命,敬畏生命,健康生命,安全生命。生存是對生命存在的證明。教育不讓孩子和學生去證明自己生命的存在,取代和扼殺人的生存能力,使人從小失去自己的生存能力,包括共生能力、選擇能力和意志力。生存教育尤為重要,迫不及待。通過生存教育使受教育者認知生存,學會生存,挑戰生存,提高生存能力。包括共同生存和發展的合作和奉獻能力、對人對事的判斷和選擇能力、實現目標和夢想的恆心和意志力。人和動物都有生存,但只有人有生活,生活是人的生存的升華和目標。生活能力的退化和生活信仰的缺失是教育帶來的突出問題,這與我進入物慾橫流的時代有密切關係。生活教育顯得更為重要。通過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認知生活,包括物質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體驗生活,熱愛生活,奮鬥生活,幸福生活。生活教育最核心的是生活信仰的教育,人可以沒有政治信仰,也可以沒有宗教信仰,但必須有生活信仰。教育特別是中小學教育應該培養的是人的生活信仰,就是生之信,活之仰,追求幸福生活,實現人生價值。民辦學校和國際化學校不管辦學環境怎麼變化,不管面臨多大的壓力和困難,都不能改變以人為目地的辦學思想。必須以師生的發展為目的,以師生的幸福為目的,以實現師生的價值為目的。以人為目的賺錢,以錢為目的賠人。把師生作為賺錢的工具必然導致學校的消亡;以師生為目的,既能增加學校的收益,更能促進學校的健康持續發展。
不斷積聚和釋放辦學能量,肩負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責任和使命。中國民辦學校和國際學校總量是小的,質量是不高的,結構也是不合理的;國家對民辦學校或和國際學校的辦學市場只可能更加開放,對民辦學校和國際學校的發展會更加支持,民辦學校和國際學校發展的機遇會越來越多。民辦學校和國際學校面臨著五重壓力,一是辦學質量的壓力,二是辦學效益的壓力,三是安全管理的壓力,四是市場競爭的壓力,五是政策多變的壓力。壓力有多大,也許動力就有多大。我應不忘初心,充分發揮體制優勢,既堅守教育的理想、情懷和責任,又應用科學用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思維和方式,富有激情、理性和意志力的聚集和釋放辦學能量,肩負起教育變革和發展的使命。
第一堅守以人為目的的教育思想,實施三生教育,以價值教育為靈魂,以能力教育為核心,以規則教育為保障,培養人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權、博愛、正義、法治、和諧的共生價值;培養人的學習力、實踐力、發展力、創造力、合作力、責任力;培養人的規則意識和規則能力,用規則守護人生,用規則看守世界;最終培養有自由思想,獨立人格,大愛情懷,創造能力,社會責任,幸福生活的中國公民和世界公民。第二實施質量、規模、結構有機結合的擴張戰略,千方百計提高教育質量,增加教育資源,擴大辦學規模,改善辦學條件,調整辦學結構,提高質量、規模和結構協調發展的綜合效益。第三全面加強校長團隊和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校長的整體管理素養,提高教師履職的綜合素質。使校長和教師具有對教育的忠誠之志,對學生的大愛之心,對工作的精專之術。第四通過提高語言國際化、課程國際化、交流國際化、評價國際化的程度,促進教育要素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合理流動,提高辦學要素的市場競爭力和綜合效益。第五主動擁抱教育信息化,改變教學、學習、科研和管理方式,提高辦學的時空價值。第六依法實施利益管理、願景管理、價值管理相統一的管理思想,確立師生的管理主體和地位,加強學校的系統管理、全程管理和精緻管理,向管理要質量,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尊嚴。民辦學校普遍存在的一個管理問題是只注重利益管理,好像用錢就可以把什麼事情搞定,用錢可以買到成績優秀的學生,用錢可以聘到好的老師,用錢可以穩定隊伍,用錢可以打通關係。其實真正使民辦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和不斷壯大的兩個重要因素,是在保障基本利益的基礎上,使師生有未來的願景和存在的價值感。要給師生在學校有願景、有動力、有價值,這才是最高層次的管理。第七建立健全學校法人治理結構,實施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投資者與經營者、決策者與執行者權責明確,互相配合與相互制約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