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那柔軟而細膩的情感,人生要有一些經歷、感悟和沉澱後,才能夠更深的體會理解!
不帶走一片雲彩。
作者: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詩人。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留學學習經濟,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
關於《再別康橋》的創作背景也有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1920年徐志摩遠渡重洋,從美國到英國研究文學。在倫敦劍橋大學,他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隨意選科聽課,度過了一年多真正悠閒自在的日子。
據他後來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仰臥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雲。有時到碧波蕩漾的康河裡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裡。
臨到他要離開倫敦的前夕,在一個美麗的黃昏,他在康橋上漫步,流連忘返,寫下了這首詩。
另一種說法是,此詩作於徐志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
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
由於他當時比較緊急,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湧的大海了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點擊聆聽齊芳往期作品:
兩顆相愛的紐扣
齊芳朗誦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如果老了
等我老了
聽精品|一棵深秋的銀杏樹
此生與誰同船||齊芳
策劃/製作/出品:聲音的行者
我們要熱愛心中的藝術,而不是熱愛藝術中的我。
藝術顧問:於麗紅
藝術總監:劉偉 若丹 西芮
策劃製作:小豬
最好的尚且在遠方 所以我們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