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產生了很多部經典的戰爭題材影片,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電影歌曲,充滿愛國主義情懷,弘揚革命英雄主義,感染、教育了幾代人,並傳唱至今,如《我的祖國》《英雄讚歌》《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誰不說俺家鄉好》《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中國軍網微信將陸續發布「經典戰爭電影歌曲解讀」系列文章,帶你一起回顧那些年傳唱大江南北的經典曲目。
《南海風雲》是1976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彩色故事片,導演景慕逵、張勇手,主演唐國強、張勇手、高保成、洪學敏等。影片通過主人公於化龍從漁民到水兵、從戰士到艦長的成長,表現了我國軍民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保衛祖國南海諸島的故事。
《南海風雲》劇照
《南海風雲》有一首優美的主題曲《西沙,我可愛的家鄉》,蘇圻雄作詞,呂遠作曲。
《西沙,我可愛的家鄉》歌詞
電影《南海風雲》劇照
詞作者蘇圻雄,生於1944年,福建同安人。早年在越南入讀華僑中小學。1959年隨父母回廣州定居。1961年參軍,進駐海南島榆林港,成為業餘文藝骨幹。在《解放軍文藝》《解放軍報》等10多家報刊先後發表300多首詩歌。故事片《南海風雲》插曲《西沙,可愛的家鄉》(作詞)被評為建國以來優秀電影插曲。
曲作者呂遠,生於1929年,遼寧丹東人。1946年參加解放區宣傳隊演出活動,開始業餘創作。曾任海政歌舞團藝術指導。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代表作品有《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克拉瑪依之歌》《八月十五月兒明》《泉水叮咚響》《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牡丹之歌》《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願做蝴蝶比翼飛》等。在他50多年的專業創作生涯中,呂遠為祖國和人民奉獻出1000多首歌曲,上百部舞臺劇和影視音樂。他是新中國成就最大、影響最大的音樂家之一。
2010年10月,82歲的音樂家呂遠參加廣州亞運會火炬傳遞活動。
《西沙,我可愛的家鄉》這首歌曲是隨著1976年上映的電影《南海風雲》而被人們熟知的,然而早在1974年這首歌就已經初具雛形。
1974年1月,西沙海戰剛結束。為創作一批以西沙海戰為題材,歌頌廣大軍民、歌頌祖國的文藝作品,呂遠作為海政文工團的一員來到西沙採風。在乘船去往永興島的過程中,他被西沙獨特的自然風光所吸引,更被守島的軍民在艱苦條件下的堅守所感動,那是一種濃烈的愛國情懷。
為了創作關於西沙題材的曲子,呂遠曾經深入到海南陵水、儋州的漁村,收集漁歌素材。在永興島上,呂遠結識了當地駐軍宣傳科的蘇圻雄。
1974年2月,呂遠與蘇圻雄在西沙永興島合影。
1974年夏,為了給電影《南海風雲》創作電影插曲,呂遠再次來到海南,再次走訪三亞、西沙。與蘇圻雄的第一次見面,給呂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對於西沙的熱愛和他獨特的文學氣息。於是呂遠找到了蘇析雄將劇本交給他,讓他為三首插曲《西沙讚歌》《飛翔吧,海燕》以及《西沙,我可愛的家鄉》填詞,並提出四天內必須完成。
在部隊錘鍊多年的蘇圻雄,用最短的時間寫完了《南海風雲》裡四首插曲的歌詞,把在西沙的採訪和生活中的點滴感受,以詠嘆調式詩歌般的語言融入到了歌詞創作之中。
《西沙,我可愛的家鄉》是一首男女聲二重唱歌曲,電影原唱是卞小貞和梁長喜。影片演職員名單字幕上出現的演唱者名字為呂文科、卞小貞、梁長喜,這三位都是海政文工團的歌唱家。很多人都誤傳此歌是呂文科、卞小貞演唱的。著名歌唱家呂文科早在50年代就因演唱《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克拉瑪依之歌》而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排在前面了,實際上呂文科唱的是影片中另一首插曲《飛翔吧,海燕!》。
據呂遠介紹,《西沙,我可愛的家鄉》之所以選擇梁長喜和卞小貞來演唱,一方面是因為兩人都在海政文工團工作,另一方面是當時兩個人在音樂上都已經有了一些成績。
梁長喜,生於1946年,北京人,1966年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1968年參軍,一年後調入海軍政治部歌舞團。曾獲全軍文藝匯演最佳優秀表演獎、全軍青年歌手聲樂比賽特別獎。代表作有《西沙,我可愛的家鄉》等。
卞小貞,生於1946年,安徽蕪湖人,著名女高音歌唱家。1969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被分配到海政歌舞團。她演唱《西沙,我可愛的家鄉》時還名不見經傳,雖然影片演職人員中出現了卞小貞的名字,但並未引起太多的關注。她真正的成名曲是幾個月後的《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那是1976年9月,毛主席去世不久,當《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後,很多人都給電臺打電話或來信詢問演唱者是誰,以至於電臺特別加上了卞小貞的名字,這下子人們都記住了她的名字。以後,卞小貞又演唱了《泉水叮咚響》《故鄉情》等歌曲。
剛剛穿上軍裝的卞小貞
《南海風雲》上映後,《西沙,我可愛的家鄉》以其清新、歡快的節奏,一經推出就很快流傳開來,也從此唱紅了祖國大江南北。評價起《西沙,我可愛的家鄉》的演唱者,呂遠說,梁長喜和卞小貞唱出了《西沙,我可愛的家鄉》的靈魂。
電影《南海風雲》劇照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
作者:徐平
編輯:馬藝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