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廣東腸粉始終走不出廣東?因為實力真的不允許!
一張桌子,凳子,一份腸粉,對面坐著不認識的人。腸粉,是廣東最常見的早餐。如果說有一種味道能讓來過廣東的人久久不能忘懷,那一定是腸粉!在廣東,腸粉是再普通不過的粵式美食,不管是高檔酒樓,還是街邊小鋪,腸粉的身影無處不在。
初到廣東的外省人,聽見「腸粉」不屑吃,以為是「肥腸+米粉」,但上桌之後才發現原來是這麼小清新的食物。它不需要雕花的裝飾,也不需要色素的沾染。它有的只是一身潔白與令人久久的回味。
腸粉,以為就像以前吃過的一樣,是豬腸加米粉之類的,根本不是那回事,只是蒸出的米粉,經過老闆的切割之後,就非常像豬腸了……
腸粉之所以這樣被人惦記,一方面它是最日常的食物,最熟悉的味道;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製作腸粉的每一步都馬虎不得。
睡眼朦朧的清晨,街市的腸粉店門前開始散發出熱氣騰騰的蒸汽。行色匆匆的路人,循著熟悉的香味走去,排隊等候一碟喚醒腸胃的美味上桌。吃一口吸滿醬汁的腸粉,開啟元氣滿滿的一天。
要想驚豔挑剔食客的味蕾,除了粉質,誠意滿滿的醬汁才是各家腸粉店致勝的法寶。粉皮帶有米香,吃起來很順滑;餡料鮮美又營養,滿足感十足;而菜脯粒簡直就是魂牽夢縈之所在,整條腸粉的風味都變得生動起來!
關於腸粉的起源,已經很難追溯,基本沒有統一的說法。只知道早在清末代時期,廣州的街頭已經有賣腸粉的叫賣聲。又有人說,腸粉是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製。
廣式腸粉的醬汁鹹中帶甜,大多採用生抽、冰糖、魚露、蔥段、蠔油煮製。這樣的醬汁調製出來,完美保持了食材原本的鮮味,還恰到好處地帶出了腸粉皮的爽滑鮮香。很多傳統老店都有製作醬汁的祖傳獨門秘方,撩人的味道不可復刻,吸引了很多街坊的駐足。
一家腸粉店的水準如何得看它的粉皮,必須夠薄夠韌夠滑夠嫩!廣式腸粉香滑軟韌,配料選擇多,口味也挺大眾化的。
凡事嘛都要循序漸進,慢慢來,一口吃不成一個大胖子,我們先來一碟最普遍的蛋肉腸墊墊底;奠定好基調啦,再來一碟鮮甜的蝦仁腸粉,讓每一隻蝦仁都逃不出我們的胃;香噴噴的豬腸粉飄出來的香氣,都快把我燻昏了!真是天堂般的香啊!香的我直流口水,我馬上狂吃,啊!真美味!
有些店鋪會著重配料的種類,有時會有蘿蔔乾和酸豆角選擇。粵語稱這些鹹菜為「鹹佳(諧音)」。
滑滑嫩嫩的豬腸粉上有著「鹹佳」,脆脆的,辣度並沒有看起來這麼凌厲。吃起來雖然有一點鹹,但是非常美味!
我把豬腸粉用筷子慢慢撥開變成一整片,再把豬腸粉粘著美味的蘿蔔乾再加上酸酸的豆角放進嘴裡,啊!這是多麼的美味啊!不一會我就把一整盤豬腸粉「解決」了!
腸粉剛剛出現在北門的時候許多同學就注意到了它,但是對新食物一直不敢貿然嘗試。
有一天,看到同學在票圈裡發——內容大致是這樣——「餓了,去北門買腸粉,好吃哭。」於是我們拉幫結派地前往,打算嘗試一下……
我吃了,覺得味道還不錯,很軟糯,白色的,上面還和著雞蛋,重點是軟軟的口感,對他的第一印象很好。但是,仍然沒有廣州吃到的不正宗,感覺粉皮裡澱粉的比例加得不對。不過,在附近能有間腸粉鋪已經小確幸了,漸漸我們就成了腸粉的常客。不是驚鴻一瞥,也許是慢慢依賴。
賣腸粉的小哥最初總是晚上9點以後來,那段期間饞得不行,所以下自習後常常光顧,一來二去去的次數多了,我覺得自己是腸粉的老顧客了吧?可是為什麼那個小哥見到我卻總是一幅你是新來的顧客吧的面孔呢?這一直是我的一個迷思。
有好幾次他晚上沒來,害得我好氣餒。
判斷腸粉來沒來,不用出校門便可以知道,如果在校門裡看對街有團團蒸汽升起便是他來了,冬天下課的夜晚,如果不開心,我就會買上腸粉來安慰我倦怠的心。
粉、雞蛋、調汁、火腿,很簡單的原料活在一起,便成了一道來自異地的小吃,正宗的味道算不上,主要是粉的質感還有點差別。不過我想味道差不多就不錯了。
在以前吃不飽的時候,厚粉派是佔優的,因為它米皮厚,頂飽,吃一條幹活能撐更長時間,相應的,它的料相對少,對醬汁考驗比較大;在現在追求好吃,薄粉派逐漸佔領高地,它米皮薄,料多,口感更好而且不容易膩。
不同人有不同人的喜好,像我爹就喜歡吃厚粉,覺得厚實飽腹;我個人喜歡吃薄粉,越薄越好,畢竟口感還是王道。
這裡要特別提醒,腸粉千萬千萬不要打包,打包和在店裡吃完全是兩種食物。因為打包後,腸粉的水蒸氣被包裝盒一密閉,會讓米皮變得黏糊糊的,原本薄薄松松的粉皮也變厚實了。口感直接打了個折。
覺得去吃腸粉的路上很開心,有一種心中所想馬上就要被實現的歡喜與期待! 不過吃的時候也很開心啊,好像吃完了那一刻會覺得滿足,但也有點失落會想:「哎喲,怎麼沒幾口就吃完了呢?過分!」
五光十色的街上,變幻無窮的霓虹燈令人心生躁動。但東哥和他的「竹窩腸粉」店是比較罕見的。多年來不變,只做一種營生:腸粉,這小小的營生,是一家人生活的基本,也是一個不屈男人實踐自己夢想的努力。
一份腸粉的出爐需要準備好幾個小時,光是磨成米漿的米就要浸泡三四個小時,如果是冬天的話,那麼時間還會更長,可能要七八個小時。
坐在這不足10平方米的小店中,嫻熟的動作,看這嫋嫋的煙把街上斑斕如蛇的誘惑隔在門外,那一刻,我產生錯覺:店外,時光荏苒,人生易老;店內,車馬慢,日子慢,一切都慢,在你慢慢品嘗一碟腸粉的低頭一刻,世間已風雲際會許多年。
小時候,一條牛肉5塊,一條豬肉4塊,到現在快翻了一番,確實東西貴了,但好在,味道和東西都沒有變,自然顧客也就沒有走。
每家的調料都是自己的秘方,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熟悉的醬油味念念不忘,有時就算粉和餡料做得再好,醬料不是那個味,就總解不了那份鄉愁。
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最喜歡的那家腸粉店,可能因為料,可能因為醬汁,而我,因為故事和回憶。
在腸粉的故事裡,一般民家,有足夠的白米,能吃上一碗粥、一頓乾飯就超級開心了,不會還磨成米漿,再蒸成米皮,再弄成腸粉吧?
想吃腸粉的心,即使夜幕降臨也不會輕易停下來,相反,夜晚的腸粉檔更加有這座城市的煙火氣息。
許多人都說,廣東腸粉好吃卻走不出廣東,為什麼會走不出廣東?
歸根到底還是「實力不允許」呀!腸粉看似口味清淡,實際上已經下足功夫。從製作麵皮到調製秘制醬油,全都遵循符合老廣味為原則。外省人很難製作出這個精髓,即使是廣東人把腸粉開在外地,也不容易符合外省人的口味。所謂的本土味,大多就是這樣吧。這種對家鄉食物的誠懇和堅持,也是每一種食物都有其獨特的地域風味的原因。
一碟腸粉,包裹著老廣執著的美食追求,經過熱氣騰騰的慢慢升華,醞釀出煙火氣十足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