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開篇說一件事,這首《新世界》我並沒有聽過原版,完整地聽應該就是這次的《歌手》舞臺了。
上一次在《歌手2018》雖也有《新世界》的片段,不過當時並不完整,整個表演主要概念還是以《吶喊》為主。
這一次的《新世界》從我個人聽感上來說,感覺是比較符合大眾審美的,華晨宇這一期的排名確實相對來說可觀了不少。
前段時間看了一下這個系列的部分評論,然後我決定修改一下寫法了,大篇幅討論VOCAL。
聽到這首歌曲總能讓我想起《吶喊》,單純從聲樂角度出發,這樣的極限唱法我確實不太能接受。
不過站在華晨宇的角度,通過拔高音域,去傳達吶喊的概念,拋開聲樂去理解概念,這似乎也是一種表演方式。
這一期的《新世界》雖然整體難度並不如當初,但是難度卻也不算小了,一個點一個點地說吧。
主歌部分整體並不算難,主要還是以敘述為主,而副歌部分卻是有著大量的男嗓換聲區的音。
第一輪副歌部分:【杯也從容,歌也從容,轉身矗立山峰的時候】
其中【從容】二字#A4,【矗立】二字#A4,整段大量的音基本都處在G-#A之間,這樣的演唱對於歌聲的聲帶機能要求極高,長期在換聲區徘徊,是很容易失誤的。
或柔或偏重都是常見的問題,不過很顯然,華晨宇對於這一區間的演唱已經是非常擅長了。
【Say it's a new world·Oh it's a new world】,第一遍演唱的時候,選擇的是向下走,G4-F4-#D4.
而在第二遍演唱的時候,則是選擇了向上走,同樣是通過轉音的方式向上進行,G4-A4-#A4。
縱觀整曲,在第一輪副歌,歌曲中便有著九處#A4,緊接著在之後所帶來的一段無字哼唱,這樣的技術我目前不太好評價,因為不太清楚它的工作原理
但是這種演唱從聽感上很顯然對於氣的消耗是較大的,另外口腔共鳴偏多,這一段倒是為歌曲增添了更多新世界的特點。
第二輪副歌整體音高與第一輪相差無幾,不過由於編曲逐漸重型,華晨宇的演唱也添加了更多力度。
讓我比較感概的是【OH HEI YA】那一部分,對於《歌手》節目來說,雲錄製的影響其實是比較大的,尤其是當需要現場互動的時候。
試想一下,如果這一段,下面有著聽眾,而華晨宇拿著麥架和聽眾一同演唱這一部分,那麼所帶來的視覺體驗則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對於偏現場型的歌手,由於觀眾通過耳機和屏幕在欣賞音樂,這與現場的感覺差別是相當大的,最終也會影響到大眾評審的投票。
最後部分倒是讓我比較意外,我本以為這一次的《新世界》可能不會把音寫得那麼高了,但是在結尾部分,華晨宇這一次仍然演唱了超高音,只不過與當初相比,這一次有些區別。
【say it's a new world】,【new】#C5-#D5,之後的【world】拖長音#D5轉#F5最後再皆撕裂音,撕裂音這裡就不測音樂,不過高度肯定是在#F5之上的。
區別在哪裡呢?這一次的可控度是比較高的,當初故意寫得不可控,而如今,差不多的高度,卻是可控的。拖長音主動連續大顫轉嘶吼,這是需要歌手處於可控狀態才能演唱出來的。
當然,。最讓我感慨的其實並不是華晨宇的名次多高多低,而是華晨宇在TIA姐淘汰後所說的一段話:我已經開始,有點質疑我自己了,我很害怕,你會跟我一樣質疑自己。
其實我很感慨,更多還是因為TIA姐淘汰了,前衛、更多的可能性,這樣的音樂可能並不是那麼容易讓人接受。
但是對於這一批歌手來說,在《歌手》舞臺上,呈現了自己認為相當不錯、甚至同行都認為不錯的演出,最終取得的成績卻並不是那麼如意,這種情況是很容易對自己產生質疑的。
當然,我很慶幸,兩期排名靠後,華晨宇也並沒有選擇做什麼妥協,而是仍然堅持著自己的風格。
一個厲害的歌手,其實是應該有著追求的,他(她)能夠明白自己在做什麼,自己所專注的音樂是什麼,最後,也希望華晨宇不要質疑自己,你的音樂,是有著很多人喜歡的!
喜歡文章的朋友可以點讚並分享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