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創大樓三樓,消化內科內鏡中心的等候大廳。
來自安義縣的張大爺正焦急地在等候區踱來踱去,老伴被人扶進去了,咋還不見出來呢?「來來來,讓一下啊。」張大爺尋聲望去,趕緊拉住了說話的小護士,「姑娘,我老伴啥時候出來啊?」「您別急,阿姨被叫到號了後還要量一下血壓,去術前準備區打針評估後就會進手術室,做完了內鏡手術呢還要到復甦區復甦,等她醒了就會有人扶她出來,這一套流程下來大概兩個小時,您踏踏實實坐下來等,剩下的交給我們就好。」
護士口中的兩小時,就是進行內鏡手術的常態,每天都有五百多位患者要經歷這樣的兩個小時。數據顯示,消化內鏡中心的工作量2019年以12萬例位居全國第二。2019年消化內科的門診量逾33萬人次。這相當於每天都有904位患者就診。如此龐大的患者群體,若是用公交車拉來大概可以坐滿23輛。
巧思管理日爭新面對每日近千人就診患者,如何在有限的醫護資源下把病人等候的時間縮到最短,不僅是對醫護人員戰鬥力的考驗,更是對團隊管理能力的挑戰。面對患者「一床難求」、「一鏡難求」的窘境,消化科管理團隊不斷創新服務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以下簡稱一附院消化內科)對內鏡中心實行了分時段預約、分區候診、診室前候診的管理理念,還把查房醫生組成了機動組,他們在安頓好病房的病人之後要馬不停蹄地支援門診醫生。沒有提前預約掛號的病人也大多能當天看病,不會走空。
除了優化科室門診流程,他們還為急診患者提供了5條24小時不間斷的綠色通道。病人到了急診科,一旦確定是消化系統急症,消化內科的醫生就會在第一時間進行診治,是內鏡下急診止血、還是胰膽疾病,是小腸出血還是肝癌破裂出血亦或是消化道梗阻,每一種疾病都會有相關專業領域的醫生上手治療。這五條綠色通道24小時開放,消化科醫生風雨無阻,披星戴月,從病魔手中搶回了千萬患者的寶貴生命,也在全國形成了樣板效應。
在消化內科醫生心裡都有這樣的共識:醫生沒有上班和下班,他們從事的是和死神搶時間的職業,半夜被電話叫到醫院是常事。他們也清醒地知道,除了優化流程爭分奪秒,更要有先進的管理來保障專業能力。
除了既有的病歷點評制度和病歷自查制度,他們還獨創了一個詳細的獎懲制度,小到醫生有沒有遲到、有沒有寫好交班本、有沒有規範用藥,大到論文研究和科研項目,都會有專門的人進行記錄和獎懲,再經過科室主任和醫務處的層層把關和監控,絕不會讓醫生的失誤影響到病人的診療。
正是在這樣優秀的管理體制下,消化內科團隊的水平一路精進。一附院消化內科成為了江西省首個集衛生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醫學領先學科」、「重點實驗室」、「高水平工程技術中心」和「消化疾病和內鏡疾病診療中心」於一體的臨床醫學優勢學科。數年來,消化內科多次被國家及江西省評為「優質服務崗」,「醫德醫風先進示範科室」,「國家工人先鋒號」,「人文愛心科室」,「國家三八紅旗集體」等。
圖1:消化內科團隊合影
這樣踏實又強大的一個科室,他們有沒有遇到問題呢?
當然有,還是一個困擾消化內鏡領域多年的歷史性存留問題。
消化內科的手術60%都是通過消化內鏡技術去切除息肉腫瘤,但這種治療存在引發穿孔或術後出血等併發症的風險。在以前,內鏡穿孔之後都需要外科醫生進行修補,消化內科的醫生沒有這樣的能力,病人因為這樣的併發症往往需要外科開刀,內鏡微創手術變化成了大手術。
近20年來,消化內科主任陳幼祥帶著科研團隊一直致力於解決這個棘手的臨床難題。陳幼祥說:「儘管內鏡穿孔比例不高,但是落在每個病人頭上都是非常不幸的。」高難度消化內鏡手術相關併發症防治的關鍵技術及臨床應用便是在這一追求下結出的碩果,是繼幽門螺桿菌研究、胰腺炎研究之後拿到的第四個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也是今年江西省醫療機構獲得的唯一一個一等獎。依託這一成果,消化內科的醫生可以及時處理內鏡併發症,相關做法很快在全國推廣開來。
陳幼祥說道:「儘可能減少這種穿孔出血的風險,或者萬一穿了孔、出了血能夠通過內鏡微創手術來修補,把病人的損失降到最低點,避免了外科手術的創傷,我們所有的付出是值得的。」
圖2:陳幼祥正在使用內鏡為病人做檢查
騏驥千裡,非一日之功。對待科研嚴謹又赤誠,是老一輩的科研精神,也是如今每一位消化內科人秉承的科研理念。中青年專家、副主任醫師洪軍波是這樣形容他們的科研的:「我們很多的技術開展其實是一代代的傳承。是像王崇文老院長、呂農華教授、陳幼祥教授這樣的核心骨幹帶著我們這些晚輩往前走。各方面新技術的開展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和風險性,這是無可避免的。有我們的幾個前輩做後盾,晚輩才能在這個環境裡如魚得水。」
消化內科有5位二級教授,9位博導,有25位碩士生導師。每年招收的學生有三十多個碩士生和博士生。這樣的教研團隊與某些大學的學院相比也不遑多讓。陳幼祥說:「如果是個碩士畢業來我科工作的年輕醫生,第一他必須保證考上博士。如果考不上博士,他在這裡的壓力很大。第二,沒有課題的醫生要做課題。遇到風險和問題老醫生都會幫助他,這是一個梯隊幫助一個梯隊。你幫助他一兩次,他這個人就成長起來。」在這樣一個2/3是博士人才,1/3有過國外留學經歷的科研團隊裡,年輕人有很大的壓力,更有很好的成長氛圍。
剛來到消化內科的醫生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系統學習,在他們具備了單獨做治療的能力後就會有老師對他們進行考核,通過考核後依舊會有高年資醫生來幫助他們進行手術的把關。除了在科室裡向前輩學習之外,他們每年都有很多出國交流訪問的機會。即使在疫情期間,仍有兩位醫生在國外學習。
陳幼祥教授對年輕醫生抱有很大的期許。「長江後浪推前浪,我相信這批年輕人到了我這個年齡會比我做得更好的。」而在醫院其他科室同事們看來,「每回進行院內晉升面試考核,消化內科的醫生都是標杆,標杆是什麼呢——臨床做的好,有國家基金,有SCI文章和博士學歷。」
消化內科的每位成員投入了自己的青春,以一顆醫者仁心為軸,綜合發展科研和教學的兩翼,為無數的病人撐起了一片廣袤的藍天。
圖3:消化內科開辦教研培訓班
護理不泯創新願如果說消化內科的醫生是醫教研能力強大的特種兵,他們的護理團隊就是集後勤兵、宣傳兵等其他兵種為一體的綜合兵。
每逢節假日,護士長黃茜的手機就會響個不停,那是眾多出院患者發來的節日祝福,「雙節快樂,非常感謝你對我的幫助。」這些康復和認可的背後,是護理團隊的心血和付出。她們每四五天換一次班,每班人保證24小時值班隨叫隨到,吃和睡都在醫院,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在醫院休息。除正常工作八小時外每天還有3-4個小時應對急診,這還不包括一些轉運病人、洗消內鏡、床單床位處置所需要的時間。
「能夠陪伴病人度過生命中一段艱難的時期,護理就是很有意義的。我們樂於做這件事。」黃茜這樣說道。
考慮到消化類疾病患者特別需要日常調理,他們特意創建了微信公眾號,患者可以在其中看到專業權威的網上課程、輕鬆詼諧的科普文和醫患間的暖心小故事……關注量達3.6萬。
消化內科的護理科研產出也在全院名列前茅,其中,軟式內鏡清洗消毒關鍵技術的系列研究和推廣應用項目於2019年獲得了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這不僅是一支不畏髒、不怕苦的綜合兵,也是一支有愛心、有耐心的綜合兵,更是一個專業尖、本領硬的綜合兵。
圖4:消化內科護理團隊(部分)
半個多世紀的奮鬥與努力,幾代人的付出與傳承,一附院消化內科終於成長為全國領先的醫療科室。他們是醫者、師者,也是創新者,在紅土地上走出一片消化領域的常新之地。在進行管理創新、教研創新和護理創新的過程中,他們不斷踐行著救死扶傷的醫學理念,妙手仁心品自高,擔得春光千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