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苓(化名)的孩子正在學習。圖/受訪者提供
這段時間,#如果學校再不開學#這個話題上了微博熱搜,不少人發文大吐苦水。在開學這件事上,沒有誰的意願比家長更強烈,本以為這個假期可以好好休息,沒想到被硬生生逼成了後勤部長,以及一對一陪讀班主任。孩子要學習,自己得每天陪著,全程監督;得流轉於各大APP和網站打卡籤到;拍照錄視頻給老師反饋……
那麼,在孩子們這個無比漫長的假期,父母們開發出了哪些新技能,來管教約束家裡的「神獸」?
瀟湘晨報記者 易思含 長沙報導
全民成了廚子,老師成了主播,家長成了班主任。網友總結:中小學延遲開學,最大的悲傷就是「神獸」全砸在家長手裡了。
家長不僅要陪伴孩子完成老師分配的作業,還必須向老師報告工作的完成情況。如何讓「小神獸」們安靜下來學習,如何做好親子教育,對於家長來說,都是頭疼的大事。
雞飛狗跳型
每天一遍「河東獅吼」督促孩子寫作業
3月2日,張麗(化名)在朋友圈曬出兒子站在陽臺,對著樓下放聲唱他自己填詞的歌曲的視頻。她解釋,這倒不是他在家憋不住,就是不想做作業。
元宵節後,張麗希望兒子能恢復良好的作息,被迫將自己的作息也進行了調整。每天早上八點半起床,洗漱,吃早飯,然後陪孩子讀書或者寫作業,下午是娛樂時間,晚餐後開始跳繩鍛鍊身體,直至十點,準時上床睡覺。她說:「剛開始我經常失眠,要在床上翻幾個小時,完全沒有睡意,但是,為了讓兒子健康成長,只好強迫自己改變。」
兒子今年讀小學三年級,在網課結束後,張麗就會繼續陪孩子在客廳學習。每到寫作業的時間,兒子懶勁「蹭」就上來了,一下喊自己腰疼、頭疼、屁股疼,一下又要上廁所。
不僅如此,家中每天都要上演「河東獅吼」,「老的要小的做作業,小的不肯,就一個吼一個叫。」
現在,張麗復工上班,家裡靠孩子外公外婆照顧兒子的學習,張麗隱隱感到擔憂。因為二老寵愛孫子,孩子的要求,他們基本都會滿足。
上午,孫子上網課時,兩位老人說話聲音都比平時小了八度。到了下午,兩位老人就會和孫子一起看動畫。每次外公看得非常投入,和孫子一起笑,他認為,得一起了解和分享屬於他的樂趣,他才會願意享受屬於你的樂趣。動畫片結束了,爺孫倆還能就剛才的劇情討論很久。外婆每天都會想方設法給小孫子做好吃的,有了美食誘惑,外公和他談起「條件」來也就輕鬆了許多。但是,完成作業這事還得交給張麗。於是,晚上二老都睡了,依然還能聽到客廳裡,張麗指導兒子修改作業的聲音。
足智多謀型
設計「尋寶」關卡,讓孩子邊玩邊學
「對付小神獸」無論需不需要指導作業,都是件讓一大家子人頭疼的事情。正在等待幼兒園開學的小楊梅(化名)一家,每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滿足小楊梅的各種要求。
小楊梅今年5歲,從出生起,家人為了她的健康成長,就一直沒讓她看電視和手機。當然,為了不讓孩子看,楊梅的外公外婆也不能看。「為了孩子,什麼都能忍,不看電視也挺好」。已經習慣了不看電視的外公外婆,每天都堅持陪楊梅練字、彈琴、看書。
時間一長,小楊梅在家就有點憋不住了,於是,外公外婆每天都陪著小楊梅玩各種各樣的遊戲。「踩腳、撓癢、爬臉、扔球」,外公外婆實在玩不動了,但又想讓小楊梅開心,他們琢磨了很久。
小楊梅喜歡捉迷藏,外公外婆知道小楊梅經常躲的地方,他們對小楊梅說:「我們換一種玩法,我們來奪寶,好不好?」小楊梅非常興奮,外公外婆先提供一條線索,讓楊梅在全家範圍內去尋找第一件「寶物」,這件寶物可能是一張英語單詞,可能是一篇帶有拼音的朗誦課文。當楊梅尋找到第一件「寶物」並且完成挑戰後,會同時發現另一條線索,又繼續去尋找,直到最後她找到一把小鑰匙,打開一個小盒子,那裡面是外公外婆對她的獎勵。外婆說,這樣她可以自主地去學習新知識,也會感受到快樂。
溫柔賢良型
每天花三四個小時鑽研廚藝
對付一個「小神獸」,需要一家人幫忙適應,一起努力。對於一個人在家帶一年級女兒的陳苓(化名)老師來說,她感受到,可以正式開始考慮退休後事情了,做飯是件讓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每天的衣服都要洗,現在衣服又不容易幹,我得每天抓緊時間把她的衣服烤乾。」陳苓說,每天像打仗一樣做家務。
從日出到日落,孩子出沒在家裡的各個角落,家裡的玩具也四處飛。陳苓說,剛開始,女兒還能自娛自樂,把平時悶在家裡外出露營的裝備擺在客廳裡,在書桌前寫寫畫畫,在客廳裡跳來跳去,後來就非得拉著自己和她一起玩,女兒在電視裡看到醫生照顧患者,也要讓自己在家裡扮演「患者」,每天在她這個「醫生」的指導下量體溫、打針。
作為語文老師的陳苓,對於教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每天晚上她都會在女兒的臥室門口貼上一個笑臉的圖案,笑臉分為大笑臉,中笑臉和小笑臉。陳苓每天都會根據女兒每天的心情來和女兒一起學習,學校裡的網課布置了很多預習的任務,她還會單獨布置一些作業。
女兒也把陳苓當做朋友來進行溝通,她經常對陳苓說一句話:「媽媽,我最需要的是愛與自由,你每天都能陪我玩好久,我就非常非常開心。」
假期裡,和其他家長不同,最讓陳苓苦惱的是吃飯的問題。由於之前很少在家做飯,陳苓最需要解決的,就是幫女兒做飯的事情。「我沒有睡懶覺的習慣,每天都起得很早。」陳苓說,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研究,怎麼做早飯、中飯和晚飯。平時只是偶爾做飯的她,手藝一般,自己吃還能湊合,學校開課前,自己嘗試著在網上學習做蛋糕,做大菜,但是剛開始效果都不咋地。後來,自己在網上買了很多學習做菜的書,也買了不同的廚具,每次做菜都得準備三四個小時,她說,做菜很辛苦,但是聽到女兒誇自己的廚藝有進步,是讓她感受到在這個假期最大的驕傲。「沒準,退休後,我有更多時間做飯的時候,會覺得做飯是件讓我很感興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