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後一個法定節假日結束了,別人都是每逢佳節胖三斤,可我卻是每逢佳節黑三圈。
畢竟無論是去海邊享受陽光沙灘,還是去古鎮探索詩和遠方,陽光的暴擊總是躲不掉的。這麼一來,曬黑也就在所難免了。
紫外線VS黑色素
說到曬黑,就不得不提紫外線。紫外線不僅會曬傷皮膚,還會造成 DNA損傷(紫外線輻射可引起DNA分子一條鏈上相鄰的嘧啶鹼基之間形成二聚體),有可能誘發皮膚癌。
紫外線輻射引起DNA分子損傷,圖片來源 v.qq
紫外線殺傷力這麼強大,皮膚自然不能坐以待斃,這就輪到黑色素出場了。
在紫外線的刺激下,人體就會啟動黑色素的合成:酪氨酸在體內多種酶(例如:酪氨酸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黑色素分子。
黑色素分子通常聚合在一起,儲存於黑素小體中。一旦皮膚經歷陽光暴曬,黑色素細胞就會將黑色素小體釋放到整個表皮,皮膚就會變黑。
黑色素分子形成示意圖,圖片來源 zhihu
這種變化有什麼意義呢?研究發現,深色皮膚的紫外線透過率約為7%,而淺色皮膚最高可接近30%。
可見,膚色變深是皮膚防禦紫外線的自我保護策略。
也就是說,暴曬之下,皮膚會啟動自我防禦措施,用「變黑」的方式,抵禦紫外線造成的傷害。
現在正值入秋時節,氣溫雖說降了下來,陽光的毒辣程度卻絲毫不減,沒有做好防曬就出門,曬黑就成了必然選項。
怎樣才能白回來
已經曬黑了,當務之急就是趕緊白回來。想要恢復皮膚色號,需要做的工作還真不少。
最重要的就是防曬。俗話說防曬做得好,美白沒煩惱。已經曬黑了,防曬就更不能忽視了。
既然黑色素是為了對抗紫外線才產生的,只要擋住紫外線的進犯,避免刺激黑色素細胞,自然就可以控制黑色素的生成了。
所以,不要偷懶,防曬霜、太陽鏡、遮陽帽……各種防曬方式,通通用起來吧。
圖片來源 sina
除了防曬,做好保溼工作也十分重要。
陽光不僅會讓皮膚變黑,還有可能損傷皮膚屏障,導致皮膚乾燥、脫屑。
保溼作為最基礎的護膚措施,對改善皮膚狀態,舒緩皮膚損傷意義重大。
如果皮膚已經出現曬傷的跡象,可以使用清涼的噴霧給皮膚降溫。
圖片來源 iqiyi
當然,挑一款合適的美白產品對皮膚變白也很重要。
選美白產品必須關注其有效成分,目前,最常見的美白成分是煙醯胺和維C。
煙醯胺作為明星美白成分,可以從多個環節作用於黑色素分子。
包括抑制黑色素的形成,抑制黑色素向角質細胞傳遞,加速角質細胞中黑色素向角質層轉移並促進角質層脫落。
這樣,新生成的黑色素得到控制,已有的黑色素不斷消耗,膚色自然就變白了。
維生素C的美白效果也非常突出。
它可以通過抑制氧化反應調控黑色素的形成,還能減少紫外線在黑色素形成過程中的負面影響,對於曬後皮膚變白很有幫助。
除了煙醯胺和維生素C,曲酸、果酸、維A酸等成分也能起到提亮膚色、改善暗沉的作用。
化妝品常見的美白成分及主要作用機制,
圖片來源我是科學家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皮膚出現曬傷的情況,千萬別急於使用美白產品。
此時皮膚較為脆弱,美白產品中的一些成分可能會刺激皮膚。要等皮膚狀態穩定了,再開始使用美白產品。
這些美白偏方效果沒保障
美白方式千千萬,不靠譜的佔一半。上網隨便一搜,就能找到大把美白攻略,但這些方法能不能奏效可就難說了。
打著「天然無刺激」旗號的食物美白法一直大受歡迎,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牛奶敷面膜和飲用檸檬水。
這兩種方式聽上去似乎挺有道理,但其實很難奏效。
先說牛奶敷面膜吧,雖說牛奶本身挺白的,但它的主要成分是水和蛋白質,並不富含美白成分。
蛋白質作為大分子,不可能直接被皮膚吸收,水倒是可以被皮膚角質層吸收,但是……
只是為了增加皮膚角質層含水量,完全沒有必要用牛奶呀,用水也可以嘛。
圖片來源見水印
再說喝檸檬水,檸檬的確含有維C,維C也的確是美白的有效成分之一。
不過,維C化學性質非常不穩定,怕光怕熱怕氧氣,很容易分解破壞。
檸檬水中本就不多的維C在消化系統走一圈之後也就所剩無幾了,要作用於皮膚,發揮美白的作用真是太難為檸檬水了。
其實,無論外敷還是內服,用食物來美白都不太靠譜。
雖然有些植物提取物可以起到一定的護膚作用,但必須經過提純,達到一定的濃度,才能發揮作用。
日常食用的部分,根本達不到有效濃度嘛。
食物美白不靠譜,那號稱「高科技」的「美白針」、「美白丸」有效嗎?
這類產品的主要成分倒的確是具有美白功效的谷光甘肽,維C、維E等物質,不過用量較大,可能引起不良反應。
更重要的是,目前這些藥物都沒有經過批准,為了自己的健康,還是不要輕易嘗試為妙。
在追求變白的過程中,還有一點需要大家關注,那就是自己能白到什麼程度。
一般來講,大腿內側的膚色就是美白的極限了,想要更進一步……或許以後的基因療法可以做到,但目前還不行。
變白是個長期工程,不可操之過急。
其實,只要皮膚狀態健康,深色的皮膚也很美麗呢。
況且……黑了顯瘦,這波不虧
審核專家:徐宏俊,皮膚科主治醫師
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轉載註明來源
責編/Akua
向左滑動,查看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媒體傳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