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神經圖譜

2021-02-13 脊祥萬歲


周圍神經系統


脊神經與脊髓相連,共31對,由前、後根在椎間孔處匯合而成,包括8對頸神經、12對胸神經、5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和1對尾神經。

脊神經都是混合性神經,前根為運動性,後根為感覺性。

除第2~11胸神經的前支外,其餘脊神經的前支分別交織成神經叢,包括頸叢、臂叢、腰叢和骶叢。

1.皮支  自胸鎖乳突肌後緣中點附近穿出,呈放射狀分布於頸前外側、肩、頭後外側及耳廓等處的皮膚。

2.膈神經  運動纖維支配膈肌的運動。

1.肌皮神經  肌支支配肱二頭肌等,皮支分布於前臂外側皮膚。

2.正中神經 肌支主要支配前臂前群橈側的屈肌、手掌外側肌群;皮支分布於掌心、魚際、橈側三個半指掌面的皮膚。

3.尺神經  經尺神經溝進入前臂。肌支支配前臂前群尺側的屈肌、手掌內側和中間肌群;皮支分布於手掌尺側及尺側一個半指、手背尺側半及尺側兩個半指的皮膚。

4.橈神經  沿橈神經溝向外下。肌支支配上肢的伸肌,皮支分布於上肢背面、手背橈側半及橈側兩個半指的皮膚。

5.腋神經 繞肱骨外科頸的後方至三角肌深面。肌支支配三角肌,皮支分布於肩關節周圍的皮膚。

肱骨中段骨折易損傷橈神經,導致上肢伸肌癱瘓而出現「垂腕症」。肱骨下段(肱骨髁上)骨折易損傷尺神經、正中神經,使所支配的肌癱瘓而出現「猿掌」;若肱骨上段骨折(或肩關節脫位)時,易損傷腋神經,導致肩部皮膚感覺喪失、三角肌癱瘓。

胸神經前支在胸、腹壁皮膚分布具有明顯的節段性。第2胸神經前支分布於胸骨角平面,第4、6、8、10對胸神經前支,分別分布於乳頭、劍突、肋弓和臍平面,第12胸神經前支分布於恥骨聯合與臍連線中點平面。

股神經(參與膝反射)  經腹股溝韌帶深面,於股動脈外側進入股三角。肌支支配大腿肌前群,皮支除分布於股前部皮膚和小腿內側面及足內側緣的皮膚。

坐骨神經  為全身最粗、最長的神經,經梨狀肌下孔出骨盆,在臀大肌深面、經坐骨結節與股骨大轉子之間下行至大腿後面,在股二頭肌深面下降達膕窩上方分為脛神經腓總神經。坐骨神經本幹分布於髖關節和股後群肌。

根據坐骨神經在臀部的走行,臀部的外上部遠離坐骨神經,且肌層肥厚、便於藥物吸收,是臀部肌內注射的部位。

(1)脛神經:為坐骨神經本幹的直接延續。肌支支配小腿後群肌、足底肌,皮支分布於小腿後面及足底皮膚。

(2)腓總神經:

行程:沿膕窩外側緣下降,繞腓骨頸外側向前下,分為腓淺神經和腓深神經。

腓淺神經除支配小腿外側肌群外,還分布於小腿外側、足背及第2~5趾背的皮膚。

腓深神經穿小腿前群肌至足背,分布於小腿前群肌、足背肌和小腿前面及第1、2趾相對緣的皮膚。

腓骨頭骨折時很可能損傷腓總神經,出現「馬蹄內翻足」。

若脛神經損傷,因小腿後群肌收縮無力,出現「鉤狀足」。

上圖為馬蹄內翻足,下圖為鉤狀足。


大量粉絲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讚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讚,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

http://www.twyhy.com

資料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予以刪除(如有雷同,解釋權歸《脊祥萬歲》所有

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解剖圖譜 | 脊神經根與脊柱的關係
    脊神經是由脊髓發出的成對神經。人體共有31對,其中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尾神經1對。每一對脊神經由前根和後根在椎間孔處合成。前根由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的軸突及側角的交感神經元或副交感神經元的軸突組成。
  • 脊柱神經支配及走形分布,高清圖譜
    31對脊神經包括:8對頸神經(C)12對胸神經(T)5對腰神經(L)5對骶神經(S)1對尾神經(Co)前支:粗大,為混合性,支配頸、胸、腹(脊神經後支支配範圍以外的)以及四肢的肌並分布相應區域的皮膚。前支除T2-11外,其餘各支分別組成叢,即頸叢、臂叢、腰叢 和骶叢。脊膜支:細小,經椎間孔返回椎管,分布於脊髓的被膜和脊柱的韌帶。
  • 影像解剖學系列圖譜(涵蓋腹部、脊柱四肢、顱腦、盆底、頭頸部及胸部)
    影像解剖學系列圖譜包含:《腹部影像解剖圖譜》,《脊柱與四肢影像解剖圖譜》,《顱腦影像解剖圖譜》,《盆部與會陰影像解剖圖譜》,《頭頸部影像解剖圖譜》,《胸部影像解剖圖譜》《腹部影像解剖圖譜》主要以圖譜形式展示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的解剖學結構,力求簡明實用、小巧靈便、便於隨身攜帶及隨時隨地查閱。
  • 未來 ,做中國脊柱神經的開拓者
    脊柱神經,何日滿漢唐?待到青山嫵媚時,絕頂上,醉一場       2008年起,神經外科正式設立脊柱亞專業,病例數和病例種類逐年增加,2008年-2015年,脊髓脊柱亞專業共收治病人2000餘例,手術1500餘臺,脊柱疾病成為神經外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 讀懂脊柱神經支配及走形分布,高清圖譜請收好!
    31對脊神經包括:8對頸神經(C)12對胸神經(T)5對腰神經(L)5對骶神經(S)1對尾神經(Co)前支:粗大,為混合性,支配頸、胸、腹(脊神經後支支配範圍以外的)以及四肢的肌並分布相應區域的皮膚。前支除T2-11外,其餘各支分別組成叢,即頸叢、臂叢、腰叢 和骶叢。脊膜支:細小,經椎間孔返回椎管,分布於脊髓的被膜和脊柱的韌帶。
  • 「神經+符號」:從知識圖譜角度看認知推理的發展
    然而,實現「神經+符號」的有機結合併不容易。多年來,各個領域的人工智慧研究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知識圖譜作為近年來熱門的人工智慧研究方向,從早期的知識庫、專家系統,到谷歌公司在2012年正式提出知識圖譜,其發展歷程也可以看作神經系統和符號系統各自的發展縮影,其中包括「神經+符號」結合的多次嘗試,如圖4所示。
  • 一文讀懂脊柱神經支配
    圖示:脊柱後側的軀體與自主神經支配情況1 = 脊神經主幹;2 = 脊神經前支;3 = 脊神經後外側支; 4 = 脊神經後支神經纖維; 5 = 脊神經後支;6=背根神經節圖示:脊柱局部疼痛傳導示意圖當脊柱某一結構受到有害刺激(星號)時,異常感覺刺激產生的直接神經電流被精確的傳遞到大腦,並在大腦感覺皮層(右上角)中定位到受損害的部位。
  • 早讀 | 讀懂脊柱神經支配及走形分布,高清圖譜請收好!
    31對脊神經包括:8對頸神經(C)12對胸神經(T)5對腰神經(L)5對骶神經(S)1對尾神經(Co)前支:粗大,為混合性,支配頸、胸、腹(脊神經後支支配範圍以外的)以及四肢的肌並分布相應區域的皮膚。前支除T2-11外,其餘各支分別組成叢,即頸叢、臂叢、腰叢 和骶叢。脊膜支:細小,經椎間孔返回椎管,分布於脊髓的被膜和脊柱的韌帶。
  • 從神經轉化到符號:從知識圖譜的角度看認知推理的發展
    然而,實現「神經+符號」的有機結合併不容易。多年來,各個領域的人工智慧研究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知識圖譜作為近年來熱門的人工智慧研究方向,從早期的知識庫、專家系統,到谷歌公司在2012年正式提出知識圖譜,其發展歷程也可以看作神經系統和符號系統各自的發展縮影,其中包括「神經+符號」結合的多次嘗試。
  • 一文讀懂脊柱神經支配及走形分布,高清圖譜請收好!
    31對脊神經包括:8對頸神經(C)12對胸神經(T)5對腰神經(L)5對骶神經(S)1對尾神經(Co)前支:粗大,為混合性,支配頸、胸、腹(脊神經後支支配範圍以外的)以及四肢的肌並分布相應區域的皮膚。前支除T2-11外,其餘各支分別組成叢,即頸叢、臂叢、腰叢 和骶叢。脊膜支:細小,經椎間孔返回椎管,分布於脊髓的被膜和脊柱的韌帶。
  • 第一個全息大腦「圖譜」的建立,或極大促進神經解剖和腦外科!
    全息可視化平臺的發展為解剖學數據的整合提供了一種新的媒介,同時也為神經解剖學家和腦成像科學家之間的協作互動提供了一個新的工作環境。因此,研究人員開發了第一個用於構建軸突通路的全息界面,將人類組織和結構MRI數據填充其中,並召集了世界上的神經解剖學專家,交互地定義皮層、基底神經節和小腦系統的軸突軌跡。
  • 西北大學附屬醫院·西安市第三醫院神經脊柱外科開科啦!
    張達部長主持,石勝彬書記、田曄院長分别致辭,並祝願神經脊柱外科開科大吉,堅持微創理念,守護患者的脊柱健康。西安市第三醫院神經脊柱外科是西安市首個以「神經脊柱」命名的臨床科室,由空軍軍醫大學(原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脊柱專業組工作十餘年的江偉教授為學科帶頭人,並擔任科室主任。
  • 脊柱和頭的運動
    旋轉伴隨的後伸會壓迫椎間孔(可以加劇神經壓迫症狀)a. 胸腔和較薄的椎間盤限制了上段和中段的胸椎活動b. 軀幹的前屈、後伸和側彎多發生在腰椎區域;旋轉則多發生在胸椎區域2. 前屈:在膝關節伸直時,通過儘可能向前屈曲來測試,測量C7和一個骶骨固定點連線的運動(從直立位開始)a. 正常的腰曲保持腰骶角處於後伸狀態(即使在直立位時)b. 後伸範圍只有15°~30°,並且趨於增大正常「前凸」的腰曲c.
  • 圖譜筆記 | 交感/副交感神經系統
    交感神經節前纖維起自此核的細胞,因此交感神經又稱交感部或胸腰部。交感神經的周圍部包括交感幹、交感神經節,以及由節發出的分支和交感神經叢等,根據交感神經節所在位置不同,又可分為椎旁節和椎前節。中樞部為交感神經的低級中樞,位於脊髓胸段全長及腰髓1~3節段的灰質側角。
  • 人腦的「地圖」——腦圖譜
    要想知道大腦能運行什麼、操作什麼,首先要了解它是如何組織和連接的,這個複雜的腦部研究形成了腦圖譜。腦圖譜相當於大腦的「地圖」,能為特定的腦結構進行「定位」,從而為複雜的腦部研究和治療提供「導航」,就像GPS地圖導航系統一樣。因此,腦圖譜一直以來都是研究腦結構和功能及腦疾病的重要手段。
  • 脊柱融合術:許多脊柱患者不得不接受的命運
    然而,不幸的是,對於許多脊柱疾病,必須使用脊柱融合術才能將其治癒,付出的沉重代價有:犧牲了脊柱的運動功能,對身體造成巨大的手術創傷,巨額的醫療費用等。因此,可以這麼說:脊柱融合術是許多脊柱疾病不得不接受的命運。
  • 【脊柱退化】——脊柱退化所引發的疾病
    當骨骼變脆、變軟、變空的時候,骨骼就變得非常脆弱了,很容易出現骨折;當骨骼出現變型的時候,脊柱的支撐力就改變了,羅鍋、脊柱側彎就是這麼出現的;而當骨骼長出異常的突起的時候,也就是骨質增生出現是,就容易壓迫神經血管,出現重大的病症。需要引起重視的是,軟組織同樣也在不斷的退化,它們的水分會減少,它們的力量會減弱,同時也會鬆弛,這樣人體支撐的力量同樣會變弱。
  • 什麼是脊柱側彎?造成脊柱側彎的原因是什麼?
    嚴重的脊柱彎曲會影響運動耐力以及肺部健康。脊柱彎曲是脊柱的非正常彎曲。正常的脊柱在肩部有向後的彎曲,而在腰部有向前的彎曲。典型的脊柱彎曲包括三維的脊柱和肋骨畸形。根據度數的變化,脊柱從側面彎曲,有時椎骨有輕微旋轉,導致髖部或肩部出現不平衡。可能發展至下列情況:主要是側面的彎曲(類似英文字母 C)或 有兩個彎曲 (一個主要的彎曲和一個次要的彎曲,導致形成 S形)▼
  • 【醫療科普】青少年脊柱健康殺手——脊柱側彎
    孩子在學習和成長中,家長和學校最關注的問題莫過於近視,但往往忽略了另一個嚴峻問題:目前我國青少年兒童脊柱側彎的發病率高達20%。什麼是脊柱側彎?脊柱側彎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 首張人腦超清三維圖譜問世
    首張人腦超清三維圖譜問世歷時10年 1萬億字節 清晰度提高5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