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民間修譜悄然興起一口報出自己爺爺的姓名不算難事,但爺爺的爺爺叫什麼名字?他是做什麼的?如果真要這樣打破沙鍋問到底,唯有查家譜才能找到答案。近幾年來,興修家譜悄然升溫。在湖北,修家譜方興未艾,中華昌氏家族耗費近百萬元,歷時六年修成八卷通譜,追溯歷史千年。尋根問祖的情感湧動背後,人們正在尋求宗親文化的認同。
家譜與文字歷史一樣漫長。「每一本族譜都是一部家族史,人活了大半輩子,總想知道自己從何而來。」昨日,在湖北省圖書館,昌慶旭搬出一個沉甸甸的紙箱,上面書寫著《中華昌氏通譜》幾個字。打開紙箱,八卷族譜躍入眼帘,「別小看了這幾本書,這可是中華昌氏族人六年的心血之作」。
昌慶旭先生系湖北省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華昌氏通譜》主編、第二屆中華大族譜國際會議副秘書長。「說起家譜,稍微有點年紀的人都不陌生。不過,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中國人的家譜歷史,幾乎與我們的文字歷史一樣漫長」,昌先生告訴記者,早從商代開始,中國人就有了文字家譜。「我們都知道,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研究發現,甲骨文當中,就有一些是專門記載一個家族人物、世系的甲骨。如三千多年前殷商武丁時期的『甲骨家譜』《兒氏家譜》,這裡的『兒』,就是後來的『倪』姓。這也是中國最早的用文字記載的家譜。」
據了解,目前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譜牒分會有鄒、方、謝、胡等14個姓氏會員,都在編修族譜,從全國範圍看更是「無姓不修譜」。在2010年底舉行的第二屆中華大族譜國際會議上,《中華方氏全族統譜》編纂委員會會長兼主編方為民先生說,湖北已成為不少姓氏修全球統譜的發起地,即辦公總部,如中華鄒氏,中華方氏,中華謝氏,中華胡氏。
巨資修譜構築關係網
昌慶旭認為,家譜以血緣為基礎,修家譜是為了構建同一血源的譜系。「雖然宗法制度早已消亡,一個宗族也歷經遷徙沿革,分散繁衍,但倫理是不滅的,人倫關係始終是客觀存在的,因此,今天當人們在談論宗族時,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依戀」,隨著生活的富裕,人們逐漸萌發了強烈的「尋根」和鄉土意識,使得族譜復興。
顯而易見的是,修家譜不僅有利於地方和諧建設,對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意義非凡。然而,因為世系關係複雜,族譜就像是難懂的「天書」,修譜的難度更是可想而知。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孔德墉為首的孔氏近支77代德字輩兄弟正式開始了續譜準備工作,從1996年召開了第一次籌備會開始,孔子家譜重修歷時13年,耗資千萬元,到2009年《孔子世家譜》才續修告成,總譜80冊。昌氏通譜的編修也歷經周折。當時,編委會總部將全國範圍劃分為華北、華東、中、西南四片,共派出21人,分20次採訪了全國22個省市的85個縣市,收集族譜資料共91份。從2005年開始到2011年,中華昌氏在湖北仙桃舉行了頒發通譜儀式。
據介紹,民間對修譜不僅熱情,還看得很神聖。昌先生認為,隨著世系繁衍,血緣關係在族譜中已非常稀薄,修譜更多的是為尋找文化認同。通過修譜建立起的宗親網絡也成了另一種人脈關係網。據介紹,曾有一位詹姓學生不幸患上白血病,卻因家貧無錢醫治,詹氏宗親得知後,一周內就募捐了數萬元,而這樣的扶貧會在各姓氏宗親中都存在。省內一支方姓還曾通過修譜聯絡到各地宗親,一次聚會就吸引了幾千人參加,當地藉此吸引了大量宗親返鄉投資,一舉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