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大火的綜藝《演員請就位》裡,比起演員們的表演,其實四位導演更加「有戲」。
比如,陳凱歌導演。
因為李成儒說自己看《霸王別姬》不下七八遍,但沒看過《無極》,陳凱歌就開始「連環炮擊」,大概意思就是:李成儒年紀大了,接受不了新東西。
如同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無極》,至少每個人都有發表不同意見的權利吧?陳凱歌導演這樣的態度,免不了會被批度量太小,受不得批評。
觀眾們似乎達成了某種共識:雖然陳凱歌后來拍了很多電影,但《霸王別姬》是陳凱歌最好的作品了。
《霸王別姬》可以說是觀眾耳熟能詳的故事了。劉邦將項羽困於垓下。項羽在營中聽見四面都唱著楚人的歌曲,以為楚軍都已降漢,於是與愛妾虞姬飲酒作別。後來虞姬自刎,項羽殺出重圍,至烏江時,因自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乃自刎而死。
不知道是不是受這個故事影響,人們總覺得項羽有情有義,而劉邦就是個善於使詐的小人,所以對劉邦並無多少好感。那麼,真實的歷史也是如此嗎?
02
關於項羽和劉邦的人生經歷,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裡,《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有著比較全面的記錄,而班固等人合著的《漢書》、司馬光組織編撰的《資治通鑑》裡也有劉邦的相關記載。
但後世之人對於二人的興趣還是絲毫不減。所以出現了很多的書籍和影視作品,來詮釋項羽和劉邦。
而且,不僅我們中國的專家研究,外國的學者也很感興趣。
比如下面這位佐竹靖彥先生。
佐竹靖彥,國籍日本,中國史學者、東京都立大學名譽教授。著有《唐宋變革的地域性研究》《中國古代的田制與邑制》《梁山泊》等,編著《中國史學的基本問題》(全4卷),譯著《元の大都》,並主編國際學術雜誌《中國史學》。
看著作的名字,這位外國學者對中國史的研究是很有深度了。
他最近又出版了一本有點厚度的書——《劉邦》,以人物為線索,結合《史記》《漢書》等傳世文獻,以及睡虎地秦簡、居延漢簡、尹灣漢簡等考古發現,講述了秦末漢初波瀾壯闊的精彩歷史,展現了漢高祖劉邦從亭長到皇帝的傳奇經歷,頗有點為劉邦「正名」的味道。
可能大家心裡都有一個疑問:一個外國人寫中國史,水平能高嗎?能寫出原汁原味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給出的評價:
基於《史記》《漢書》的記載,超越《史記》《漢書》的局限立足秦漢之際的整體格局,俯瞰中國古今的通貫眼光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劉老三,再現出一個立體的漢高祖
這個總結,可以說是非常準確到位了。
雖然《史記》《漢書》是學者們研究劉邦的第一手原始資料,但因為成書於漢代,也難免有粉飾、美化劉邦的嫌疑。
佐竹靖彥先生的這本《劉邦》,恰恰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根據自己搜集的各種史料,大膽想像,小心求證。不惟書,也不全信書,不人云亦云,也敢於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
這種來自不同文化的思想的碰撞和衝擊,也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吧。
俗話說「他方之時,可以攻玉」,看看外國人寫出的中國史,對於我們研究劉邦,說不定會有新的啟發呢?
03
劉邦為什麼能扭轉開局的劣勢,甚至打敗了如日中天的項羽,把自己送上了皇帝寶座呢?這可不是傳說的從鴻門宴逃跑那麼簡單。
可以想像,如果劉邦只是個平平之輩,項羽能抓他一次,肯定也能抓他二次。
實際上,楚漢相爭的那些年,甚至劉邦剛開始走上反秦道路的那些年,他遇到的麻煩從沒少過,甚至多次面臨如鴻門宴一樣的生死困局,但是他每一次都化險為夷了,不得不感嘆,劉邦就是命大啊,註定不是個平凡人。
當然,這次讀《劉邦》,最驚喜的地方,莫過於發現了女人對於劉邦大業的積極作用。
古語總說「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意思就是兄弟重要,女人不重要,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女性價值的否定。
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肯定有一個默默付出的女人,在我看來,對於劉邦來說,那就不是一個,而是很多個女人,她們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劉邦問鼎天下的事業。
首先不得不說的就是他的正室——呂雉,即後來的呂后。
俗話說,軍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在劉邦早年崛起的過程中,呂雉和呂氏家族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呂氏家族據傳是秦朝丞相呂不韋的後代,如果照此說法,依照呂不韋的經濟和政治實力,呂氏家族的勢力毋庸置疑。而呂雉的老爹呂太公,是一個有名的任俠人士,交友廣泛。
再看劉邦呢,無權無勢,他也是個任俠,不喜歡受束縛,說好聽點像行俠仗義的大俠,實際上就是街頭混混。
在一次宴會上,呂太公見到了劉邦,認為他面相不凡,就把青春貌美的呂雉嫁給了劉邦。兩人結婚以後,加上呂氏家族的勢力,劉邦的勢力大漲。
而呂雉本人也非常有男子風範,她和劉邦,可以說是勢均力敵。
劉邦外出打仗期間,都是她一個人照料孩子和劉太公。劉邦躲進深山老林時,也是她負責送飯和供給。被項羽當人質扣押了幾年,她也默默挺了過來。可以說,她是劉邦最穩固的後方,可以讓劉邦在前線無後顧之憂。
第二個要說的,是曹夫人。
這位曹夫人也是非常有氣魄,她在呂雉前遇到了一無所有的劉邦,並嫁給了他。得知呂家來提親後,她就放下兒子自動消失了,按現在的話叫騰地兒。她的兒子就是後來的齊王劉肥。
這位曹夫人在大是大非面前非常拎得清,該走咱就走,比後面那位戚夫人簡直不要好太多。這樣既保全了自己和兒子,也成全了劉邦和呂雉的婚姻,為劉邦事業的前期積累提供了保證。
最後要說的,就是薄姬,即後來的薄太后。
薄姬一生經歷坎坷,清淨無為,最後卻成為一位仁善德厚的西漢薄太后。他的兒子漢文帝和孫子漢景帝,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西漢「文景之治」。
雖然劉邦在世時這位薄姬貢獻不明顯,但至少她的「無欲無求」,為兒子和孫子「無為而治」打造了良好的基礎,也避過鋒芒,躲過了呂后的無情殺戮,算是保存了大漢的一絲血脈吧。
還有早年賣酒的兩個大娘,她們都很欣賞劉邦,她們的酒館也成為劉邦的活動基地,為劉邦的「天子形象」起到了一定的宣傳作用。
04
當然,說這些女人能對劉邦起到多大作用,還真的不好概括,但是毫無疑問,她們的出現,不僅豐富了劉邦的感情生活,也對劉邦向權力中心一步步過渡起到推動作用。
這本《劉邦》不僅寫劉邦身邊的女人,還從更宏觀的視角,探討了秦末任俠社會的基本概況、泗水系月牙形水鄉山澤地帶的地緣政治、劉邦集團的構成與發展等學術課題,並對眾多歷史細節做了精到的考證,對於我們已有的認知,可以說是一次顛覆了,頗具啟發性。
劉邦能夠創建漢朝,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各種好條件。
天時是各路人馬扛起反秦大旗,所謂「亂世出英雄」,這種混亂的情況下,最容易出彩了。
地利呢,劉邦的家鄉沛縣,處於幾個區域的交匯處,利於各路人馬流動。
而人和,無疑是最關鍵的因素。
雖然項羽待人不錯,但是他不懂得用人,只喜歡任用項氏家族和母系家族那邊的人,這導致很多的人來了,又走了。
而劉邦不是,雖然他粗鄙不喜歡讀書,也總是喜歡罵人,可是他溫暖起來,真的如一陣春風,能把人融化。為什麼劉邦的身邊總能集合一群願意為他出生入死的人呢?那是因為,劉邦願意用最虔誠的禮節去對待他們。
劉邦成了漢高祖,絕非偶然,而是必然。
如果對劉邦的生平感興趣的,可以讀一讀這本《劉邦》,相信讀完後,你會了解一個不一樣的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