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 年,頤和園正式出現在歷史中;而今,唱作人陳婧霏為它寫了首夢囈之歌。今日, 陳婧霏新歌《夏宮》上線,在寒冷的冬夜裡,她用迷離復古的聲線,拉開了一場穿越時空的 自我對話。浪漫與唱遊間,回憶的是愛而不得的曾經,等待的是狂風驟雨後的理想世界。
作為北京人,頤和園是陳婧霏成長記憶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她更喜歡這座華貴園林的另一個名字——Summer Palace。這是一座凝固了夏天的宮殿,浪漫、狂野、自由,平靜的昆明湖下是跌宕的歷史。因此,在《夏宮》中,陳婧霏刻畫了兩種情緒節奏。一種是平靜,是「迷惘幽暗的曾經」,是「浪漫多情的天性」;另一種狂想,是「在狂風和暴雨的反覆裡」,是「在孤獨和壓抑的深淵裡」。
與其說這是一首寫頤和園的歌,不如說是陳婧霏用兒時回憶的畫面,寫自己內心世界的鏡像。金融業出身的她有個導演夢,卻又在誤打誤撞間進入音樂圈,開始用詞和曲講故事。在她看來,這些曲折的道路都是尋找絕對理想的過程。她說:「夏宮,是段真實又不真實的記憶,是存在又不存在的彼岸,是我為自己創造的伊甸園。」
不難發現,陳婧霏的創作總有一種共性:她總有一種審視黑暗的描寫,卻也總能在歌曲最後達成內心和解。比如《至暗時刻》裡邪惡又可愛的螢火蟲意象,比如《今晚》中孤獨和落寞中的都市救贖。
《夏宮》同樣如此,在她迷幻悠遠的編曲和演唱裡,有狂風、煎熬和破碎,也有天晴、氧氣和奇蹟。「對彼岸的幻想,對現實的某種抽離,對得不到事物的不平靜,使我成為了一個創作者。」創作也許來自於痛苦,但痛苦最後終將成為自我的收穫。這位音樂人在影像間尋求表達,在音樂中得到釋然。
「我清醒地知道,之於我心底的絕對理想的地方是不存在的,直到我把它創造出來。」
作為首張全創作專輯中釋出的第二首歌,《夏宮》把聽眾從《今晚》的都市愛情拉到昆明湖畔的自我幻想,場景跳轉間,讓我們體會到了以夢為馬的浪漫,也讓我們聽到了這個寒冬下的溫暖。那麼,第三首歌又將是怎樣的畫面和情愫?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