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葉永烈於2020年5月15日上午在長海醫院去世,享年80歲。
▌葉永烈
曾與葉永烈有過深入交往的科普作家、中國科普作協常務副秘書長尹傳紅對葉永烈創作多有研究,特授權本報刊發他的文章《兩個葉永烈》。
▌本文作者尹傳紅(左)與葉永烈(右)合影
「幸虧當時還沒有盜版」
就像今天的孩子幾乎沒有誰不知道超人、奧特曼一樣,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也幾乎沒有哪個孩子不知道「小靈通」——那個圓腦袋、大耳朵且聰明好奇、消息靈通的小記者。
《小靈通漫遊未來》是葉永烈的科幻處女作,「文革」後中國出版的第一部科幻小說。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裡,它讓求知若渴的孩子們對未來生活產生了無限的遐想,同時也拉開了「文革」後科幻文學創作的序幕。不同凡響的是,它首版即印了150萬冊,很快便風行全國;隨後,它又被改編成三種版本的連環畫,印數也突破了150萬冊。如此一來,《小靈通漫遊未來》的總印數達到了300萬冊之巨,創造了中國科幻小說的一個「吉尼斯」紀錄,這在今天就像是神話一般。
20年後,葉永烈曾有這樣的感慨:幸虧當時中國還沒有盜版,不然,這本書馬上就會遭殃;而那時候也還沒有時興籤名售書,不然,真得把作者累壞。
雖說《小靈通漫遊未來》只是一本7萬字的薄薄小書,回過頭來看亦存在著一些缺陷與不足,但它的影響無疑是廣泛深遠的。事實上,它在當時成了不少孩子進入科學殿堂的啟蒙讀物,甚至還微妙地影響了他們對自己未來職業和事業的「設計思路」。
書中提到的「飄行車」、人造器官、家用機器人、環幕立體電影、生產蔬果的「農廠」等新奇事物,今天聽來雖然已不再新鮮,但在當年的孩子們眼裡,是多麼奇妙多麼令人神往;而那個能夠穿梭時空、四處走訪的「小記者」兼「小旅行家」——小靈通,又是多麼讓人羨慕!拙作《中國科幻百年》曾對《小靈通漫遊未來》作過如是評價:「這本暢銷書影響了整整一代人,它促使全社會對科幻小說這個藝術品種給予了更多的關注,20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小靈通漫遊未來》同時也給葉永烈帶來了巨大的聲譽,並成為他由科普創作邁向科幻創作的一個重要轉機。在葉永烈獲得響噹噹的科幻作家稱號的年代,實際上也正是中國剛剛擺脫思想桎梏,幻想精神異常活躍的年代。《小靈通漫遊未來》當年之所以大受歡迎,乃是因為它全景式地展現了未來世界的美好圖景,契合了當時人們對2000年的嚮往之心。以此而言,科幻小說的發展,「小靈通」的走紅,都可謂是時勢使然。
「雙肩挑起歷史和未來」
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做過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編導的葉永烈,早年曾為《十萬個為什麼》叢書的寫作「挑過大梁」,因此跟科普結下了很深的情緣,在這方面可以說是成就卓著、聲名顯赫。轉而從事科幻創作後,他很快又成了這支隊伍裡風格獨特、引人注目的「主力隊員」。
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短短幾年中,葉永烈發表了近200萬字的科幻小說,每年要出版4—5部科幻新著,無論是作品數量還是作品所開拓的題材領域,在中國科幻界都無人能敵。
客觀地說,葉永烈的科幻小說並非篇篇佳作,有一些篇什還曾引發過爭論、受到過批評。但他在中國科幻小說創作及其理論構建中所表現出的探索精神、開拓勇氣和勤奮執著,不但非常寶貴,更是十分難得。在中國的科幻史冊上,當會有葉永烈濃墨重彩的一章。
然而人們注意到,在1984年之後,除了1986年出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續篇《小靈通再遊未來》,以及2000年新寫的《小靈通三遊未來》之外,葉永烈再沒有科幻新作問世了。與此同時,人們通過一部部昔日風雲人物的傳記,漸漸地又熟悉了馳騁在紀實文學領域的葉永烈。
是的,葉永烈棄「科」從「史」,「轉軌」了。
究竟是什麼緣故讓葉永烈從科幻陣地上撤筆,「隱入」 到歷史深處呢?
「內中原因是多方面的」。《葉永烈文集》(科普作品卷)的總序給出了如下答案:「一是隨著年歲的增長,『四十而不惑』,我更為深切地關注時代的命運,國家的命運;二是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政治氣氛開始寬鬆,使我能夠涉足當代政治領域中的重大題材;三是我自小就喜歡文學,我在從事科普創作之前,曾寫過詩、小說、散文等等。」
▌2008年10月25日,葉永烈在籤名售書。當日,著名傳記文學作家葉永烈攜新作《鄧小平改變中國——1978:中國命運大轉折》到廣州參加「2008南國書香節暨羊城書展」。 圖:新華社
由於葉永烈的「轉軌」,不少讀者誤以為中國有兩個同名同姓的作家「葉永烈」——一個是寫《十萬個為什麼》、《小靈通漫遊未來》等的科普作家葉永烈,另一個則是寫《江青傳》、《歷史選擇了毛澤東》等的紀實文學作家葉永烈。因為在讀者看來,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作品,不可能出自同一個「葉永烈」筆下。
正因為如此,有人稱葉永烈是個「雙肩挑的人物」:一頭挑紀實文學,一頭挑科普作品,兩種輪流在做。葉永烈自己也說:「兩者是個有趣的對比。科幻小說是往前看,紀實文學往後看;一個要求有很強的想像力,一個恰恰相反,是戴著腳鐐跳舞,字字都有來歷,需要細細考證;一個是自然科學的範圍,一個是寫歷史的範圍,區別很大。寫《小靈通三遊未來》的時候,我的手指很輕鬆地敲擊鍵盤,像彈鋼琴一樣,語言調侃、幽默、活潑……」
不過,葉永烈的「轉軌」,可不像他本人所表述的那般自然、輕鬆。這當中,他有苦衷,也有「隱痛」。
「葉永烈同志來了沒有」
不必諱言,在科普、科幻界,葉永烈是個有「爭議」的人物。這絕非只是由於其作品的緣故。早些時候曾聽葉永烈提到,新聞傳媒將他作為「科普新星」進行過分突出的報導,後來使他遭遇了許多誤解和「麻煩」。
1982年3月28日發表在《北京晚報》上的關於葉永烈的一篇專訪中,有這麼一段話:
「社會活動與您的創作有沒有矛盾?」我們問。他說:「我現在身兼十多個社會職務。職務太多,精力不夠。」他表示,今後只保留「中國作家協會」的會員。他懇切地說:「工人要做好工,農民要種好田,作者要寫出更多的作品是應該的。」
葉永烈稱,他所說的「今後只保留『中國作家協會』的會員」,完全是針對自己當時兼職太多說的。但萬萬想不到這句話竟成了他看不起科普的口實,並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這件事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我這才意識到在中國科普界談論『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是何等敏感的話題。」
葉永烈的「轉軌」甚至引起了科技界高層領導的注意。
1999年12月17日,在「科學家推介20世紀科普佳作」活動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副部長徐冠華院士發言時講了這麼一段話:「……比如像葉永烈原是一個非常好的科普作家,寫了很多很好的科普作品。但是現在看不到他的作品,聽說去寫傳記了。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2000年6月中旬,由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科協聯合舉辦的「全國科普創作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筆者發表在《科技日報》上的一篇報導專門寫了一節「葉永烈同志來了沒有?」:
先說一個小插曲。6月14日上午,正在全國科普創作研討會上作報告的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張玉臺同志,在談到我國科普工作的發展歷程時,突然停下來向與會者問詢:「葉永烈同志來了沒有?二十年前我就讀過他的一些作品,一直想跟他見見面……後來聽說他改寫傳記文學了,我覺得非常遺憾。」
作為中國作協特邀代表的葉永烈因故沒有到會。當天晚上,記者致電葉先生家中打探情況,這位著名作家笑著回答說:「謝謝大家還念著我這個科學文藝戰線上的『退役老兵』,一個早已『掛靴』的科幻作家。」他表示,對於中國科幻小說的現狀,他作為過來人已經「旁觀」、思索了多年,也非常願意為中國科幻小說的振興敲敲邊鼓。
也許,葉永烈當年從事科普和科幻創作只是一個過渡,紀實文學的創作才是他真正的擅長。(責編:李崢嶸)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作者 尹傳紅
編輯:楊昌平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