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臺灣NGO環保專員:一隻礦泉水瓶看兩岸環保差異
中新網昆明1月15日電 (和曉瑩)「在臺灣,像這樣的一隻寶特瓶(礦泉水瓶)我們會把它做成毛毯、衣服、包包或是更有用的東西,而在大陸它還是垃圾,會被焚燒或填埋,我們要改變它的命運。」15日,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昆明聯絡處環保幹事林治宏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當下兩岸的環保意識存在較大差異,他們欲將臺灣先進的環保理念帶到大陸,為龐大的垃圾找到歸宿。
1990年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法師在一場演講中鼓勵與會信眾「用鼓掌的雙手來做環保」,從而正式倡導「資源回收」、「廢物利用」等觀念。至2003年,全臺灣共有2萬3千多名環保志工,資源回收總量達8千200多萬公斤。
「我們有很多環保站,垃圾被詳細分類後,會回收再利用。」林治宏介紹,臺灣的環保事業與慈善事業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特殊處理的礦泉水瓶可以做成日用品用於慈善賑災。
目前,全球的慈濟環保站已發展到5000多個,環保志工超過10萬人以上,在臺灣基本實現了垃圾不落地。2001年臺灣的「環保風」首先刮到大陸的福建、四川等地,並於2006年來到昆明。
「大陸很多地方我們剛剛開始做,以昆明為例,很多時候我們收來的垃圾不知道要交給誰。」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昆明聯絡處項目專員柴祖芳介紹,通過8年的努力,他們已在昆明發展了200餘名環保志工,穿梭於昆明的社區、學校、大街小巷對垃圾進行回收分類,並通過舉辦公益活動倡導「變廢為寶」的環保理念,但由於垃圾處理的程序並不完善,很多垃圾最終的命運都是走進填埋場。
最新數據顯示,昆明城區日產垃圾達5100噸左右,今後幾年這個數字還會不斷增加,而垃圾填埋場的填埋能力幾乎達到極限。中國大陸的許多城市面臨同樣的問題。
「中國是個人口龐大的國家,垃圾的產生速度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柴祖芳表示,垃圾的堆積、填埋和焚燒都會影響環境,只有倡導綠色的環保理念,找到正確的處理方式,才能改變當下不斷出現「垃圾圍城」的現狀。
「臺灣在這方面是做得比較好的,我覺得大陸確實需要學習。」曾經從不關注環保的昆明市民皮桃媛如今是慈濟的一名志工,每天他不僅會自帶環保碗、環保筷和環保杯子,以身作則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還會與志工團們到昆明的大街小巷進行環保宣傳和垃圾回收。她說,隨手撿一隻礦泉水瓶並不難,但是要把它變成「寶貝」,還需要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