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威不斷,印度農民到底要什麼?

2020-12-16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 文朱 環球時報記者 苑基榮】「如果政府不能撤銷農業改革法案,我們將於14日發起全國範圍的抗議。」走上街頭抗議的印度農民這個周末又向莫迪政府發起挑戰。自11月下旬開始,印度政府與農民已進行多輪談判,但一直無法取得共識。儘管負責印度「三農」問題的部長託馬爾表示,政府願意對新法案進行修正以打消農民的顧慮,但後者是否如他所願「停止撕扯政府」仍有待觀察。莫迪政府本想打破農產品統購統銷模式和中間商的固有利益格局,讓農民直接與市場聯繫,但擔心失去「保護層」的印度農民對此並不領情。印度農民為什麼這些年屢屢上街示威,這次的抗議為何得到海外印度僑民和一些西方國家政要的支持?說到底,農民進軍新德裡折射的是印度的「三農」困境。

為何抗議、自殺和「洋蔥危機」多了

自11月26日起,印度農民不顧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在首都新德裡等地舉行抗議活動,反對政府出臺的3個有關農業改革的法案——《農產品貿易和商業(促進和便利)法案》《農民(授權和保護)價格保證協議和農業服務法案》《基本商品(修正)法案》。按照印度主管「三農」問題的部長託馬爾所說:「這些法案是歷史性的,會給農民的生活帶來改變,農民將能夠在全國任何地方自由交易他們的農產品。」但農民要求政府撤銷上述法案,繼續保持現行保障性的「最低支持價格」制度。數以萬計的農民向首都新德裡進發,他們在進入城區的主幹道搭建抗議營地,封鎖高速公路。這期間印度警方與抗議者發生肢體衝突,甚至動用了催淚瓦斯與水炮。

類似的農民抗議近些年在印度經常發生,只是規模時大時小,訴求各種各樣。2017年8月,印度50萬農民進入經濟中心孟買舉行抗議示威。當時的背景是,除表達對失業率攀升、農業收入減少的不滿外,農民還要求保障他們在政府機構就業和大學就學的分配名額。2018年3月,印度農民再次進入孟買示威遊行。3萬多名來自馬哈拉施特拉邦的農民高舉著紅旗,提出的訴求包括豁免貸款、提高農產品價格等。2018年11月,數萬農民又到新德裡國會大樓前示威,抗議莫迪政府推行的低糧價、限出口等農業政策。印度媒體報導稱,相關政策造成農民經營成本飆升、糧價走低,直接導致農民生活水平下降。

除農民常態化的示威遊行,印度農業還有兩個現象值得關注:農民自殺人數增多和「洋蔥危機」不斷。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有10281個農民自殺,而1995年至2014年,有近30萬印度農民自殺。洋蔥是印度人日常離不開的食材,每次洋蔥價格上漲都會引起印度民眾的強烈不滿。

印度擁有世界1/10的可耕地,是世界糧食生產大國。在這個世界人口第二大國,農村人口佔到總人口的72%。但選舉政治和工業化進程讓印度農民日益陷入整體危機的境況。眼下的印度農民示威也引起歐美政要和媒體的關注,並對印度政府回應抗議的方式表示「擔憂」。美國《紐約時報》評論說,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萎縮本已讓莫迪政府頭痛,持續近20天的農民示威怒火進一步加劇印度執政者的困境。CNN相關報導稱,印度農民對新農業法案表示抗議,是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法案摧毀了自己的生計。有來自北方邦的農民表示:「如果我們失去『最低支持價格』、沒有了這層保護,公司就可以很容易買斷我們的農產品,這會讓我們的處境更難。」在新德裡抗議的農民拉克斯在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表示:「這就像『大魚吃小魚』,大商業集團將吃掉印度農民。」

據印度「火線」網報導,近幾天不斷有卡車向抗議者運送大米、麵粉、蔬菜、白糖、茶葉等食物,最近一次甚至送來近十噸重的杏仁。旁遮普邦農民帕爾·辛格說:「這些食物不光來自印度,有的還來自英國和加拿大。我們不缺食物,我們的食物足夠維持幾個月。」據報導,這場曠日持久的農民抗議活動還得到來自加拿大、美國、英國等國印度裔錫克教群體的支持,他們在聚居區和印度使領館門前舉行示威活動。總部設在美國的「錫克教正義組織」甚至威脅稱,為支持農民,他們將「關閉」印度的一些領事館。

為什麼擔心失去「保護層」

莫迪政府的農業法案要改的是什麼?為何引起農民這麼大規模的反彈?事實上,莫迪政府要改的是印度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在維護社會公平和選舉因素推動下,印度歷屆政府在保護農民利益上也下了功夫,對印度農產品價格實行幹預政策。為穩定糧食價格,保障低收入群體的糧食供給,凡印度政府控制的糧源,都從收購和銷售兩個環節控制價格。收購環節的控制價格稱為「最低支持價格」,銷售環節的控制價格稱為「中央統一定價」。

「最低支持價格」由農業部下屬的農產品成本和價格委員會根據農民生產成本、國內外市場上的價格走勢、收穫季節間的價差、供需情況、「最低支持價格」對消費者的可能影響、國際市場情況、農業貿易周期、農產品與非農產品的貿易條款、農民及其耕畜的費用、種糧應獲利潤等因素研究確定,每年制定一次。中央控制的糧源分配銷售給各邦的價格由印度中央政府制定,具體由印度中央政府,以及消費者事務、食品和公共分配部共同確定,這個價格就是中央統一定價。

這些舉措在維護農民利益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種統購統銷方式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發展。如滋生腐敗、出現貿易中間商等。據印度媒體分析,莫迪政府就是要去掉中間商,讓農民與市場直接聯繫。這些中間商已形成強大的遊說團體,他們經常豪賭農產品市場,農產品價格因此起伏不定,波動越來越大。不僅如此,自2003年印度農業生產市場委員會設立以來,農民所有農產品必須賣給指定政府收購機構,這催生了一大批掮客,他們是農民和貿易商的協調者和溝通者,使農民削弱甚至失去了對農產品議價和融資的能力。

此外,近些年因農業補貼造成巨大財政赤字,印度農產品全球競爭力也有所下降,這些都是莫迪政府出臺農業改革法案的初衷。舉例來說,2014-2015財年,印度小麥價格遠低於大部分競爭國家的價格:印度小麥價格是每噸330美元,而泰國是580美元。莫迪政府看到這些弊端,想要通過市場化改革解決這些保護性舉措帶來的問題,並從國大黨對農民的過度保護中解放出來,用市場化手段打通農民與市場之間的聯繫。然而長期的保護已讓農民形成保護價慣性,缺乏保護的農民對市場帶來的不確定性充滿畏懼和害怕,只能通過示威遊行來強化這種保護機制。

《印度快報》11日刊文援引「情報界消息人士」的話稱,抗議活動遭到既得利益集團的「綁架」,一些極左與支持左翼的極端分子利用農民的憤怒不斷火上澆油,他們可能想要鼓動農民訴諸暴力與縱火來宣洩不滿。與此同時,印度農民抗議活動背後少不了反對黨的身影。據印度報業託拉斯報導,國大黨與平民黨將於14日在旁遮普邦加入農民的抗議隊伍,兩黨將分別舉行邦級與區級的抗議活動,他們表示「要有足夠的音量讓中央政府聽到農民的聲音」。還有反對黨認為,莫迪事實上「只關注農民手中的選票」。

「強勢政府」能做多少讓步

印度學者亞達夫將近代以來的印度農民運動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反抗英國殖民者的農民起義和抗議示威。第二階段的農民運動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末,主體是土改後獲得少量土地或因土改而改善境況的富裕農民,他們在農村經濟發展和現代工業經濟中面臨被邊緣化,主要訴求是農產品價格和農民工薪酬,是無地農民與大地主壓迫間的鬥爭。第三階段的農民運動主體是經濟改革以來的農民激進主義者。現階段,印度農業發展面臨困境,農民貧困化,農業經濟和生態危機正在變成農民生存危機,農民自殺和「洋蔥危機」引發的抗議等都是相應的體現。

據印度媒體報導,擁有近200個農民組織的「全印度農民協調委員會」近年來多次發起農民抗議活動。在印度,還有多個邦的民眾為配合農民抗議活動舉行罷工。印度《論壇報》還評論說,第三階段農民運動正在消除地主、農民、無地農民等之間原有的界限,農村的貧困迫使他們聯合起來發動反抗和示威。傳統上,印度賤民階層是農民工的主要群體之一,但主流農民並不把他們納入農業活動,不被視為農民。但現在這一趨勢在改變,農民運動更願意讓賤民和農村婦女參與其中。

此外,印度城鄉二元鴻溝不斷拉大讓農民重新思考:是不是現代經濟體系的忽視和生態危機讓農民整體陷入生存危機?或許這是印度所有農民組織第一次在一個共同議題上達成一致:向政府要求公平合理的農產品價格和免除農民債務。新農民運動要求政府對農產品價格給予補償,實際支付的農產品價格與政府公布的價格相同,同時要求擺脫私人放債人的債務陷阱。

事實上,印度中央政府每年向農村投入不可謂不多。2006-2007財年至2011-2012財年期間,印度中央政府財政支出中社會服務和農村發展佔比從13.4%提高到18.5%,但農村脫貧效果不佳,歷屆政府在「三農」問題上鮮有進展,政黨在選舉時更多的是喊口號。2014年為了大選,莫迪的印度人民黨承諾對「農業增長、農民收入和農村發展給予最高優先」,並提出具體數字,要採取措施提高農業盈利能力,確保至少超過生產成本50%的利潤。莫迪選舉期間還有很多承諾,如:上臺後要在農產品收購「最低支持價格」上增加50%;增加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為60歲以上小農、邊緣農和農民工提供醫療保障和更多農業保險;改革農業生產市場委員會,在國家和邦設立「土地使用局」、種子實驗室等。然而,莫迪上臺後,這些舉措大部分沒有實行,有的政策和立法用新名字替代舊政策和法律,佃農、無地農民和農村婦女等繼續被排除在農業信貸、糧食收購價格支持體系、農作物保險和各種補貼之外。聯邦政府比以前更加嚴格控制對糧食收購支持價格的補貼。2015年2月,聯邦政府在回複印度農民協會申請農產品收購「最低支持價格」增加50%時表示,「這可能會違背市場(規律)」。

面對各界批評以及印度人民黨在2018年12月拉賈斯坦等5個邦的選舉中全部敗選後,莫迪政府又開始緊急補救——2019/20年度財政預算中大幅向農村、農民傾斜。

2019年大選前,《環球時報》記者到鄰近印度首都的哈裡亞納邦農村採訪,對印度農村現狀有了一些了解。在名為約特村的村莊,負責村公共福利與農村發展的馬斯特·辛格抱怨說:「8年前政府在農民購買種子和化肥時,會給很大折扣,但現在政府將折扣取消了。現在政府要的農用電費更高了。」辛格當時還說:「現在的政府不支持農民。原來的政府會給農民各種保險,包括水災和天災等,但現在又取消了這些保險。」不過,記者也看到一些印度媒體分析說,「農業補貼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壓縮了農業投資空間」。

那次印度農村之行讓《環球時報》記者印象深刻的還有,受電影《摔跤吧!爸爸》影響,記者走訪的兩個鄉村都修了摔跤訓練場地,村裡人也重視女孩的教育,有的還有婦女技能培訓中心,如教婦女縫紉活。在約特村,學校大門上還畫著兩個身穿校服的女學生。據了解,該村學校免除學生所有費用,包括課本費、學費、校服等,中午還有一頓免費午餐。這也難怪,在這次印度農民示威的隊伍中,有農民打出「我們是受過教育的農民」的標語,向政府施壓。但作為「強勢政府」的莫迪政府,如果堅持「農業改革將賦予農民更多權益和機會」,最終又能做出多少讓步呢?

相關焦點

  • 「深度」示威不斷,印度農民到底要什麼?
    類似的農民抗議近些年在印度經常發生,只是規模時大時小,訴求各種各樣。2017年8月,印度50萬農民進入經濟中心孟買舉行抗議示威。當時的背景是,除表達對失業率攀升、農業收入減少的不滿外,農民還要求保障他們在政府機構就業和大學就學的分配名額。2018年3月,印度農民再次進入孟買示威遊行。
  • 印度農民示威抗議,竟引發印加兩國口水戰?網友:這次我支持三哥
    但印度農民卻不這麼想,他們認定這是政府為了減輕負擔,不再對農產品進行最低價保護,他們的利益因此將會受到威脅,他們將承擔更大的風險。所以,農民們要求莫迪收回成命,但莫迪卻拒絕讓步,這使得雙方矛盾激化,最終導致大批農民乘坐汽車、拖拉機湧向首都新德裡,舉行遊行示威。這本來屬於印度的內政,別的國家不應該摻和進來。
  • 印度農民抗議活動不斷升級,莫迪送出1600億向農民示好
    【環球時報記者 胡博峰】印度反對爭議性農業法案的示威活動不斷升級,總理莫迪18日下午通過視頻方式出席在中央邦舉行的「農民福利」大型活動,並就農業法案發表講話,爭取農民的支持。據《印度時報》18日報導,莫迪在當天的講話中表示,政府已將約1600億盧比(1盧比約合0.1元)陸續分發至中央邦約350萬農民的銀行帳戶中。
  • 印度,有農民高舉共產主義旗幟
    自11月26日起至11月28日,數千名印度農民從印度各地湧向印度首都新德裡,抗議莫迪當局的新農業政策。印度媒體稱,印度警方估計,僅僅是新德裡周邊兩個邦就有30萬名農民將進入新德裡。而現場畫面顯示,有印度農民高舉共產主義旗幟。
  • 事情越鬧越大,印度示威民眾又有一個大動作!印加兩國也吵起來了
    為推動印度農業改革,印度政府在今年9月批准了3項農業法案。按照印度政府的說法,這些法案將讓農民掌握更多定價權。不過印度農民不相信這種說法,他們認為新法規意味著印度政府不再以保障價格從印度農民手中收購糧食,此舉將導致糧食巨頭操縱市場,許多人可能將失去土地。
  • 印度農民被迫脫衣服抗議,聯合國加拿大英國紛紛發聲
    自進入到今年之後,印度自身的情況就始終不太理想,一方面新冠疫情的衝擊給印度帶來了十分巨大的影響,導致其經濟等領域的狀況相當低迷,另一方面由於印度自身的對外行動,導致其自身和周邊多個國家的關係變得有些緊張,這也讓印度政府承受的壓力進一步增大。而根據此前傳來的消息,印度國內的農民由於農業法案的改革也展開了抗議示威遊行。
  • 印度農民激烈抗議,莫迪支持者反目成仇,反對派領導人甘地怒懟
    印度農民抗議聲浪不斷印度國會一直在支持農民的鼓動,並尋求撤銷中央農業立法。包括拉胡爾·甘地在內的反對派領導人代表團幾天前也以同樣的要求會見了印度總統。印度國會要求總統拉姆·納特·科文德幹預,要求撤銷三項農業法。
  • 數萬印度農民揭竿而起,莫迪態度急速轉變
    據環球時報報導稱,近段時間,印度國內關於反對爭議性農業法案的示威活動正在進一步升級中,日前,印度總統莫迪通過視頻形式出席了在中央邦舉行的關於「農民福利」的大型活動,在會上,莫迪就引起爭議的農業法案發表了一系列講話,想要以此來獲取民眾的支持。
  • 印度局勢再次惡化,農民駕駛拖拉機襲警,新德裡防線被攻破
    印度農民的抗議活動從最早的自發集結,再到後來的有組織、有計劃的癱瘓交通樞紐,已經對印度國情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在農民組織與新德裡當局屢次溝通無果後,印度農民選擇放手一搏,將拖拉機當成坦克,與新德裡警方發生了激烈衝突,繼而衝破路障,攻破了新德裡防線。直至今日,印度局勢仍在持續惡化之中。
  • 與莫迪政府談判接連失敗,印度農民開始「脫衣服」抗議
    【南方+12月7日訊】據俄羅斯媒體報導,當地時間11月5日,在印度首都新德裡的邊界,針對印度農業法案改革的農民抗議活動進入第11天。此前,莫迪政府與農民抗議代表之間的3次會談均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以失敗告終。
  • 上億印度農民為何圍堵新德裡?
    裝著糧食、燃料和醫用品的拖拉機,衝過警察設立的障礙物,被警察的高壓水炮澆溼——這個場景在過去的將近一個月裡,接連在印度首都新德裡街頭上演,衝突中不斷有人喪生。當地時間12月3日晚上8點半,農民代表巴爾德夫(Baldev Singh Sirsa)告訴印度時報 (The Times of India),「我們在政府面前列舉了所有的缺點,他們不得不承認有缺點,然後他們會做出修正。」但農民們並不答應,他們要繼續跟政府談判。巴爾德夫說,「我們不想要修正,而是要撤銷法律。」
  • 美英加火上澆油,印度爆發上億人的大罷工,莫迪要下臺了?
    在巴黎發生動亂,示威者跟警察發生肢體衝突之際,印度農民也行動了。數十萬印度農民闖入新德裡,喊著莫迪下臺的口號,要求其停止推行新農業改革法案。這次印度農民之所以不滿,是因為莫迪力推三個農業改革法案,這三項法案變相剝奪了農民作為土地主人的權利,讓他們一夜之間淪為了資本家的經濟奴隸。目前經過六輪談判,依然沒有任何進展!農民跟政府的分歧在於,農民不信任這些打著進軍現代化農業旗號的企業和政府。
  • 印度總理處處向美國學習美國:無視農民丟失土地,失去身份自尊心
    根據印度方面稱,目前印度農民湧向印度首都新德裡,人群越來越多。大量印度農民繼續開著拖拉機前往印度首都新德裡實施抗議。這是印度農民在首都新德裡進行了2個月抗議以來,再度增援前往抗議。
  • 封鎖高速公路、焚燒莫迪畫像,印度要「變天」了?
    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依靠農業出口的南亞大國,之所以印度能夠像「土豪」一般買買買新式武器裝備。農業出口賺取的經濟佔據了很大的原因。國家依靠農業出口刺激經濟的增長,對於農民來說,農業自然是他們個人經濟的主要來源。都說「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毀人所愛如吃其骨肉」。雖然很現實,但是不得不承認錢財對於人類的重要性。
  • 印度內亂再升級,土耳其出兵克什米爾,印高官:都是中巴搞的鬼
    今年以來,印度政府應該頗為頭疼,疫情控制不住,在邊境對峙上也沒有討到好處,而現在印度國內又亂了起來。據路透社12月8日報導,印度國內騷亂升級。近日印度農民發起的大規模遊行示威活動已經由首都新德裡擴散至全國。
  • 印度騷亂持續升級,土耳其出兵克什米爾,新德裡:都是中巴在搞鬼
    從報導還可以知道,印度這次的國內動亂,主要是因為印度政府在近日所推出的農業三項新法案,使得其國內的農業直接對接了市場,並將糧食的定價權直接交給了糧食巨頭。換言之,印度政府放棄了對其國內農民的保護措施,自身不再負擔價格調控和補貼,將本就脆弱的農民,推向了不得不奮起抵抗保護自身權益的地步。
  • 九路農民大軍兵臨城下圍攻,新德裡變孤島,困境中莫迪何去何從?
    眼下的印度局勢火熱,邊境線上數十萬大軍又冷又餓,饑寒交迫,國內針對有爭議的三項農業法案的農民抗議活動已經持續了七天,上個月末,印度的農民工會甚至號召印度農民發起了「向新德裡進攻」的大型抗議示威活動,兵臨城下,目前的新德裡也進入戒嚴狀態,變成了一座孤島,那麼困境當中的印度總理莫迪,該何去何從呢
  • 6輪談判全失敗,印度亂成一鍋粥,前線士兵挨餓,後方騷亂不斷
    據環球網報導,印度農民不遠萬裡前往新德裡,印度政府為了能夠阻止人群大量湧入新德裡,直接派出部隊以及警察來進行鎮壓,這只會讓局勢變得更加惡劣,雙方拳腳相向。為此印度政府只能夠讓農民選擇代表來與政府談判,六輪談判全失敗,印度亂成一鍋粥。
  • 30萬印度農民抗議政府驚現共產主義旗幟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最近莫迪政府又開始頭疼了,但這次的壓力並非來自邊境,而是來自印度國內的農民。據媒體報導,從上個月26號開始,印度農民抗議活動就像開了閘的洪水,一發不可收拾。1印度農民在抗議什麼?肯定就有人疑問了,印度政府到底做了什麼,觸犯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憤怒?這還得從莫迪政府從去年就開始籌備的農業改革說起。
  • 資本的鐮刀會逼死印度農民嗎
    圖源:AFP而新法要做的,是鬆開「政府的手」,給貿易鬆綁。農民以後可以自己決定賣貨價格,可以直接把農產品賣給食品雜貨店、連鎖超市和網店等私營企業,還不用交稅。走上絕路農民自殺,是印度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備受詬病的社會頑疾。根據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2019年的數據,死於自殺的農民或農場工人高達10281名,佔2019年自殺死亡總人數(139,123人)的7.4%。從1995年到2014年就有近30萬農民自殺。在過去5年裡,旁遮普的農民自殺率增長了12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