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ed from Nature源於自然的時尚》首展於2018年4月21日-2019年1月27日期間在英國倫敦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下稱V&A)展出,探索了17世紀以來的時尚靈感與自然環境破壞之間的相互關係,引發時尚行業、民眾個人的深刻反思:時尚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責任與美之間的平衡與挑戰。
《源於自然的時尚》巡展由設計互聯、V&A、與中國絲綢博物館聯合呈現,特邀紡織專家、中國絲綢博物館女紅傳習館特邀顧問張西美策劃全新展中展《衣從萬物:中國今昔時尚》於2020年12月19日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正式開幕。
創立於1852年的V&A是領先全球的藝術、設計與表演博物館,其230萬餘件永久藏品跨越了人類五千多年的藝術創造力,並涵蓋了建築、時裝、紡織品、陶瓷、雕塑、繪畫、攝影、珠寶、書籍、戲劇等各界藝術優勢資源,成為現代設計師的啟迪源泉。而中國絲綢博物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絲綢博物館,兼收中西時尚紡織藝術作品,對紡織領域的研究也成績傑出。
此次巡展的主題和展品基本保持一致,400件世界級時尚珍品穿越時間、空間維度集聚於此,既是一場東西方時尚的對話,也是時尚革新脈絡的再次梳理。從布展上看,將衣飾、材料與圖像及聲音等調研資料進行結合展示,專業而直觀呈現了展覽主題。一場高品質和水準的展覽,並不適合大快朵頤,而除了視覺上一飽眼福,我們還可從以下線索花幾個小時仔細品味。
此次展覽展示了以上各種衣用原材料的特質、重要品質產地,講解了從纖維到面料的流程,以及時裝史上各時期的衣用原材料發展過程,可以說是一部衣用原材料的演變史,讓觀者在歷代紡織品材料、設計、製造、工藝的對比中,自主探究時尚、消費與自然關係的轉變。
英國,1600-25
皮革和真絲,蠶絲線與金屬線刺繡,金屬彈簧絲;邊緣綴有蕾絲和亮片
在17-19世紀的手工與機械化製作階段,中西方衣飾面料均取材於自然。西方的亞麻、蠶絲、毛皮、棉絨,甚至鯨骨與藤條等,而中國的麻、葛、羅、竹、棉、稻草、樹皮、羊毛等等,而亞麻和棉花為當時最重要的衣用材料。
黎族,海南,2000-2010,樹皮,中國絲綢博物館借展
在19世紀開始工業規模生產階段,工業機械逐漸普及帶來的紡織生產效率和技術提高,以及人口增長的紡織品需求增長,蒸汽動力的發展實現了批量生產化棉布、印花棉、蕾絲、真絲、動物毛皮、羽絨等材料的衣飾。
非洲黃腹金鵑帽飾、非洲華麗花蜜鳥帽飾、巴西雄性紅腿旋蜜雀耳環、印度藍孔雀手籠
裙裝,英國,1868-9,棉、鍍金金屬絲和5000餘片印度綠點橢圓吉丁蟲
在Mughal王朝時期翠綠的吉丁蟲鞘翅裝飾成為印度上層社會地位的象徵,19世紀60年代,每批兩萬五千冊甲蟲翅膀被進口到英國,用於模仿印度技術的紡織品。
在20世紀時裝平民化階段,高街時尚隨成衣生產而生,新手段新材料的有機纖維人造紡織品與石油煤炭副產品製成合成纖維進入大量生產,而對異域材料的痴迷導致取用動物的皮毛材料也風靡時尚界。同時設計人士開始審視到時尚界的環境破壞問題。
在21世紀「快時尚」消費模式階段,時尚工業問題的嚴峻化甚至已經威脅到了人類生存,使設計師們探索可持續的創新材料,再生尼龍、環保牛仔、回收聚醯胺、植物纖維甚至塑料等等。
裙裝、包和腰帶,義大利,蒂齊亞諾·瓜爾迪尼,葡萄皮革
Vegea是一種皮革替代品,由釀葡萄酒剩下的葡萄皮、葡萄莖梗與葡萄籽等酒渣製成。2017年10月,Vegea發布了首個時裝系列,採用了這種零動物皮革,其生產過程中未使用任何有害的化學物質。
在全球探險、貿易網絡的擴張中,國家、民眾的財富積累支撐了時裝消費需求。在1600-1800年間英國主要生產羊毛與亞麻纖維,絲綢與高品質亞麻布則通常從歐洲進口,有了海軍庇佑與如東印度公司強大貿易企業,增加了亞洲、非洲與美洲的原材料與產品進口。
對此,展覽並不是選擇最精美或珍稀的展品,而是選擇了最能傳達其特殊背景的一件禮服,並配以貿易地圖直觀呈現。
宮廷禮服(曼圖亞式套裙),倫敦,1760-5,修改於19世紀
法國真絲,銀和鍍銀線,銀線棒槌蕾絲和白鼬
這件禮服的原材料來自義大利、西班牙和中東的生絲;在北歐種植的亞麻;大概率來自波託西礦場(16世紀起原屬西班牙,現屬玻利維亞)的貴金屬;進口自北美或俄羅斯的白鼬皮以及可能在1760年代的法國裡昂織造的絲綢。
19世紀之後,英國從西班牙進口羊毛、從印度進口平紋細棉布、從南美洲進口鳥類、從菲律賓和澳大利亞等地進口珍珠母.尤其是貴族階級對衣用材料和時尚的追求,反過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全球貿易的發展。
婚紗,英國,1807,印度平紋細棉布,亞麻面料襯裡
蘇格蘭的佩斯利也出產這種平紋細棉布織物,但直到19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仍持續從印度進口像展品這樣的平紋細棉布。
除了展品本身,展覽中融合了大量圖像資料用以闡述各階段的工藝特點及其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鯨魚專家理察·薩賓為了讓人們明白捕鯨的殘酷,特地製作視頻《鯨和「鯨骨」》;環境公義基金會和「時尚革命」提供的《薇薇安·韋斯特伍德訪談錄》,警示人們失控的極端天氣將導致人類的大規模滅絕;弗蕾維亞·阿瑪杜則以《亞馬遜雨林中的彩色天然橡膠》呼籲人們合理種植和採集天然橡膠,保護亞馬遜雨林.
緊身胸衣,英國,1780年代,亞麻、蠶絲和鯨鬚(「鯨骨」)
透過X光片顯示胸衣裡的鯨骨均勻等寬,上緣橫穿了三條彎曲的鯨骨。人們過度獵捕鯨魚,導致北歐海域的鯨魚數量急劇減少。
在手工藝到機械化生產初期,人類衣飾取材於動植物蠶絲、皮毛、亞麻和棉花等主要纖維,同時,對所有通過貿易、勘探和帝國從海外帶來的外來物種的迷戀,貪婪使用羽毛、皮毛甚至骨頭,直接導致了動植物資源減少。
扇子,大概來自法國或英國,1910年前後,格拉辛紙和二球懸鈴木
1800-1900年期間,隨著生產速度加快和人口增長,服裝工業的規模不斷擴大,依據尺寸而批量生產造成了大量的庫存和浪費,對化學製品和煤炭的消耗也與日俱增,由此導致了嚴重的空氣、水和廢料汙染。
水體萎縮
三幅中亞鹹海的衛星圖像先後拍攝於2000年和2014年、2017年。作為鹹海水源的阿姆河和錫爾河被引流灌溉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棉花田,這導致了鹹海萎縮。
進入20世紀之後,時尚工業快速增長,煤炭、石油和化學製品為面料纖維和染料的主要能源材料也是自然環境破壞的主要因素,對地球造成了毀滅性影響,消費社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直接威脅到動植物與人類的生存。
帽子,倫敦,1873,林肯·貝內特公司,河狸毛皮
從18世紀開始,硝酸汞被用於制氈。汞中毒會導致肌肉抽搐和神經錯亂,是帽匠的常見職業病。這也是英語俚語「as mad as a hatter」(像帽匠一樣瘋癲)的出處。
除了面料源於自然,服裝的紋飾亦是如此。17世紀初常見的服飾刺繡圖案有花卉、水果、動物,設計師們將自然界的動植物作為裝飾記錄在服裝上,既有裝飾效果,也描繪出了對自然的敬畏和喜愛。
馬甲,法國,1780-9,刺繡的真絲與亞麻
馬甲的裝飾圖案複製自布封伯爵所著《自然史》(1749-88)多卷本從書的插圖。正在向同伴遞去水果的是一隻食蟹獼猴,另一隻是獅尾獼猴。
曼圖亞式套裙,倫敦,1733-40,真絲織錦緞
這件絲綢連衣裙上的圖案以三維立體的方式描繪自然,這種技巧起源於1730年代初的法國。
隨著刺繡和印染技藝的提高,三維立體的描繪方式、更加豐富和精美的色系、充滿異國情調多樣化圖案,也承載了時裝史的審美演變。而《衣從萬物:中國今昔時尚》裡也詳細探討了中國時裝的色彩和圖案。
乾隆時期(1735-1796年)內務府織染局的染色檔案清楚記錄了9種染料、媒染劑及燃料的消耗和色彩。2012年,中國絲綢博物館實踐了清代的染色方法,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HPLC-MS)準確鑑別出了清代文物上的染料並復原色卡的顏色數值。
海水江崖九龍妝花緞龍袍複製品,中國,2016,原物為清雍正帝(1678-1735)龍袍,蠶絲,98%純金線
龍袍複製品以98%真金線和38種顏色的真絲彩線織成。袍上有九大七小五爪龍。袍下幅的立水江崖象徵著「一統山河」。
圖案除了隱喻,也有直接表明口號的意義。1980年代開始,凱薩琳·哈內特和薇薇安·韋斯特伍德等設計師,善待動物組織、綠色和平組織與時裝革命等團體,瞄準了時尚工業的破壞性行徑,這些活躍人士則是運用時尚設計的影響力反映社會訴求,實現變革。
氣候革命,薇薇安·韋斯特伍德倫敦,2012-2017
薇薇安活躍地用時尚設計支持環保,她招募社會名流身穿她設計的「拯救北極」T恤拍攝宣傳照,並請模特們手持標語在時裝發布會上宣傳環保,鼓勵她的時尚受眾關心地球的環境,呼籲消費者們「少買、精選、惜用」。
「誰做了我的衣服?」標語牌,「時尚革命」,英國,2015,表達嚮往美好、公平、安全的時尚。
「俄羅斯系列」晚禮服,讓·保羅·高緹耶,巴黎,1997,塔夫綢和珠子,仿豹紋皮草和水鑽制獸爪
前幅垂下的整張「豹皮」全部用珠串做成。設計師要求模特穿上時需拾起「豹尾」,諷刺了時尚界以動物皮毛製作成衣的殘忍行為。
時裝公司也嘗試跨越科學、工業、教育和商業地研究、創新,以更合乎道德的方式設計、採購和生產,設計師們也不斷探索能減少負面影響的纖維材料和工藝設計,提高時裝生產的可持續性,以設計本身傳達理念及其在責任與美之間做出的抉擇。
「盤根錯節2號」連衣裙,植物根樣本,黛安娜·舍勒,荷蘭,2017,燕麥根
用交錯結構培育植物根系形成了一件3D織物,無法直接穿著,卻暗示了一個潛在的、更可持續的未來:種植時尚。
對於設計領域和時尚愛好者而言,除了關注主題和以上幾條線索,更是不能錯過展覽裡面的設計師名作。設計師們把對時尚工業帶來負面影響的反省思考、對服飾新材料與新技術的探索,通過設計本身傳達出來,既鼓勵時尚業踐行可持續的自然觀,也啟示普通民眾可持續消費觀、時尚生活方式的認知提升。
亞歷山大·麥昆擅長以作品體現對生態問題的關注,展覽選擇了他生前最後時裝系列作品《柏拉圖的亞特蘭蒂斯》,呈現了一個氣候變化之後的幻想世界——冰川融化,陸地被淹沒,人類進化以適應水下生活,兩棲動物的皮膚成為該系列複雜的數碼印刷圖案;
「柏拉圖的亞特蘭蒂斯」,亞歷山大·麥昆,倫敦,2010,真絲
演員艾瑪·沃森出席2016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年度晚會的禮服為Calvin Klein x Eco Age設計,由回收塑料瓶與金屬製成的,可拆解的設計、塑料回收紡紗材料節省能源並減少了廢氣排放.
緊身胸衣,褲子和拖尾,Calvin Klein品牌與美國生態時代合作系列,2016,
可回收循環利用的聚酯、有機棉和真絲,用不含有害化學物質的紗線做成的蕾絲,用回收材料製成的拉鏈
V&A與設計互聯、中國絲綢博物館此次合作展覽引發了時尚界、藝術圈、創意設計等領域的廣泛討論,時尚取材於自然,卻在不同時期還自然以不同程度的傷害,給設計師、行業研究者、產業從業者們和普通民眾留下深刻的思考:時尚源於自然,又該如何善待自然?對於時尚消費者,又該如何合理健康地消費時尚?……帶著這些問題,或許這場展覽會給予你新的啟示。
《源於自然的時尚》及全新展中展《衣從萬物:中國今昔時尚》
展期:2020年12月19日-2021年6月6日
地點: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一層主展館,深圳市南山區望海路1187號
📝
如果你也喜歡這個展覽,歡迎前往「深活方式」這篇文章文末留言,談談你的觀展收穫,我們將在2021春節長假之後抽取5名觀眾留言,贈送返場門票🎫每人一張~
這是深圳全新人文自媒體「深活方式」的第二期文章,感謝你的閱讀,如果喜歡我們,歡迎關注訂閱,我們下一期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