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會把動畫片裡的故事當真嗎?
有這麼兩個孩子,就有些分不清動畫片的世界和現實世界,結果釀成了大禍。
2018年,8歲的小婷和6歲的小強在家把跳繩拼接了起來,小婷想要模仿《熊出沒》中熊大熊二綁繩子往下跳的環節。
結果在遊戲的過程中不慎從窗戶處跌落受傷,送醫搶救最後不治身亡。
事情發生後,法院也對這件事進行了判決,2019年5月28日,法院一審判決,小婷父母承擔80%的責任,小強及監護人和動漫公司各承擔10%的責任,賠償6萬6千餘元。
最後賠償多少錢已經不是重點了,重點是又有孩子因為分不清動畫世界和現實世界,而坑了自己,害了家人,苦了父母。
為什麼是「又」,因為自打幾年前,這類新聞就一直沒停下來報導過。
曾經風靡一時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也曾經出現過類似的情況,三個分別是9歲、8歲和5歲的孩子,因為看了喜羊羊中「烤羊」、「煮羊」的劇情,所以想要模仿。
結果被「烤」的孩子雖然撿回了一條命,但是也被燒成了重傷,喜羊羊的動畫製作公司也承擔了15%的賠償責任。
看到這些新聞不由得讓我想到了一個問題,動畫、影視中演的劇情,如果讓孩子當真了,會釀成多大的風險?
或者說,為了藝術效果,有多少情節其實並不是科學的?
最初有這個想法的時候,是去年年末,我看到了這樣一則新聞,一位老人家因為失足不小心落水了,結果老人沒有像電視中演的那樣掙扎,而是把手放好,一路漂流。
說實話乍一看這一幕挺嚇人的,但是當民警把老人救上來之後,發現老人還有生命體徵,第一時間拍打背部幫老人把水吐出來後,老人被送去了醫院接受系統的治療。
經過治療後,老人告訴記者,她不會水,所以掉到水塘裡後,沒敢掙扎,只能漂浮在水面等待救援。
這與一般影視劇中落水的處理方式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在影視劇中,當有人落水後,一定會在水中掙扎、儘量發出大的聲音,讓身邊的人注意到他。
事實證明,至少在不會水的人這裡,掙扎是沒有用的,意外落水時,一定要用最小的動作把自己調整成平躺的動作,不要慌亂,利用水的浮力進行自救。
對於成年人來說,我們當然不會輕易把影視劇、動畫中的劇情當真。
但是對於社會經驗、分辨能力並不是很足的孩子們來說,想要區分這一點卻很難。
記得也是去年,有一個小男孩為了驗證遊戲中「死了能復活」的劇情,帶著妹妹從14米樓跳了下去。
不用14米,一般人從五六米掉下去都很有可能沒命,結果萬幸的是,孩子沒有生命危險,但是重傷需要長時間的恢復。
遊戲裡的角色有很多條命,但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卻只有一條命,還特別脆弱。
所以這個事需要從咱們家長到遊戲、動畫、影視劇的發行商一起去努力。
當孩子開始接觸這些的時候,咱們一定不要把動畫片、遊戲當做幫我們陪娃的道具,讓孩子自己看。
而是在一邊給孩子進行一些解釋,對於孩子的疑問及時解答,好奇心重的孩子看到一些劇情時,會忍不住想要探究、模仿。
這種時候我們要告訴孩子,什麼可以驗證,什麼不能做。
同時日常生活中,也要在我們可控的範圍內,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危險。
不知道危險的孩子永遠不知道什麼是危險。
這句話看上去有點拗口,但是我想給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實驗,如果能看懂其中的用意,就會非常認可上面的這句話。
上世紀20年代,心理學家華生做過一個實驗,至今還被記錄在心理學課本上,叫「小阿爾伯特實驗」。
他挑選了一個9個月大的嬰兒進行這個實驗,實驗前,他先讓這個孩子接觸白鼠、兔子、狗、猴子、有頭髮和無頭髮的面具、棉絮、焚燒的報紙等。
結果發現,在此起點,小艾伯特對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懼。
大約兩個月以後,實驗正式開始。
他先讓小阿爾伯特接觸小白鼠,並且允許他和小白鼠玩一會,剛開始,小阿爾伯特並不害怕小老鼠。
結果後來,當小阿爾伯特和老鼠玩的時候,他讓他的助手在他的身後用鐵棒發出響聲。
不到1歲的孩子自然被突如其來的響聲嚇到了,表現出了恐懼的情緒。
幾次試驗後,小阿爾伯特把小白鼠和恐懼聯繫到了一起,當他再一次遇到小白鼠時,產生了很明顯的痛苦、恐懼的表現。
這個實驗本身的目的是為了顯示人類經典條件反射經驗證據的。
但是我們能從實驗中得出另一個結論,孩子原本並不認為危險的事物,在他把這件事與危險掛上鉤之後,他會本能地遠離這個事物。
但是這個實驗本身是非常不人道的,因為試驗後華生並沒有消除實驗對孩子的影響,而且小阿爾伯特本身並不是一個完全健康的孩子,所以得到的實驗結論並不足以支撐他的猜想。
但是這依然可以證明,如果要讓孩子學會遠離危險,就一定先要讓孩子把恐懼和危險的事掛鈎。
而且因為孩子本身因為經驗的不足,所以對於沒有經歷過的事並沒有一個很具體的想像能力,所以我最近在有意識地讓孩子接觸一些危險。
她對火好奇的時候,我會偷偷拿出她爺爺的打火機,讓她感受火的熱度,但是注意不要讓她真的碰到火,並且反覆告訴她,再近一點就會被燙傷;
當她對各種修理工具好奇的時候,我會拿出家裡的工具箱和她一起玩,但是我會告訴她,小刀子會割破她的皮膚,會出血,其它工具如果不仔細使用,也會讓她受傷;
但是當她對電好奇的時候,我就不敢讓她去玩電了,因為這個我也沒法控制,只能之前偷到的打火機,把裡面的電打火裝置取出來,像小時候玩惡作劇一樣電一下她,並且告訴她家裡的電如果到她身上會比這種酥酥麻麻的感覺難受很多倍。
再就是我準備等她再大一點的時候,一定要一家人一起看一些關於火、電的科普紀錄片和繪本,讓她認識到什麼是危險,這個危險會造成多大的後果。
除了咱們家長,我看到很多遊戲和動畫廠商也在做著這方面的努力。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專門找了一集有跳懸崖劇情的《熊出沒》,想看看他們有沒有什麼變化,結果果然,在熊大熊二跳崖的時候,直接黑屏出現了提醒:
越來越多的遊戲也開始實名制,年紀小的孩子不能接觸,或者要在大人的陪同下接觸。
無論如何,為了不讓孩子把虛擬和現實搞混,他們在做著努力,作為父母的我們也要努力。
別動畫變成陪娃的工具,孩子看動畫的時候我們儘量在身邊。
儘量真實地解答孩子對於動畫情節的疑問,別遮掩,也別隨口答,我們回答地越認真,孩子越能聽進心裡。
孩子遠比我們認為的要聰明得多,只是很多東西我們「以為」不需要給孩子講。
聲明:文字內容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