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桑榆晚
14歲男孩被扇巴掌後跳樓的事情,大家應該都知道了。
幾天前的武漢。
三個初三男同學,在教室玩撲克牌,被老師請了家長。
男孩媽媽氣衝衝趕來,看到站在樓道的兒子,扇了兩巴掌。
視頻裡的男孩,14歲了,比媽媽都高出了小半頭。
聽不到視頻的聲音,只能看到一直低著頭的男孩,伸手擋了一下,最後還是老老實實,像被霜打了的茄子,默不作聲。
隨後,媽媽又掐住了男孩的脖子,嘴裡說著什麼。
樓道裡有三三兩兩師生,一個老師模樣的人也走了過來。
母親的氣顯然沒消,用手狠狠戳了兒子的頭。
男孩踉踉蹌蹌,趔趄了幾下,身體很僵。兩隻手,自始至終插在校服口袋裡。
在之後的2分多鐘裡,媽媽離開了,消失在走廊的盡頭。
男孩靠著牆,靜靜站了2分鐘。
在這短暫而又漫長的2分鐘裡,他四次望向母親離開的方向,看了兩次對面的同學,看了幾次不遠處的男老師。手從口袋裡拿出來,又放進去,又拿出來,抬頭低頭再抬頭。
最後,他看了一眼身後,幾乎沒有猶豫,轉身,雙手撐起,一個跨步,從5樓,跳了下去。
經過搶救,男孩傷勢過重,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短短4分鐘的視頻,不忍再看第二遍。
看這個視頻最讓人揪心的,是那兩分多鐘的默立。
在人來人往的教學樓樓道,在朝夕相處的同學面前,他的自尊被啪啪兩個耳光打落在地,碎裂成渣。
好像能看到他的掙扎,他像一個氣越來越足的氣球,直到,不堪重負,撐破,炸裂。
這個媽媽,一定後悔萬分。
不管是因為一時氣不過,還是想要給孩子留個教訓,但結果卻是,把孩子推上了不歸路。
像這樣的悲劇,至今還歷歷在目:
去年4月在上海盧浦大橋上,一名17歲少年,在車流穿梭的路上,毫不猶豫從大橋跳下。
原因是,和同學發生衝突,被母親批評。跳下去,是一瞬間的決定。
只差1秒沒能抓住孩子,媽媽捶胸頓足,跪地痛哭。
「有種你就別活了。」
泰國一家超市,父親和兒子發生爭吵。
因為父親一句氣話,兒子毫不猶豫拿起手槍,對準太陽穴,當場死亡。毅然、決絕。
父親驚訝倒地,撕心裂肺大哭。
前些天,河南駐馬店,一個33歲的男子和父母吵架後,喝完整瓶白酒後,跳河溺亡。
離世前,他給姐姐發了最後一條信息:
「我知道咱爸媽巴不得我消失,我就順了他們的意。」
33歲的男人,已經成家,還有兩個孩子,因為沒達到父母月入幾萬的要求,在父母一遍遍嫌他不成器的語言攻擊後,走投無路。
女兒:「我是不是永遠都沒法讓你滿意?」
母親:「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嗎?」
網友@還是一碗泡麵 講了一個身邊事。一個常春藤女博士,因為母親一句話,翻身跳下陽臺,沒救回來......
壓抑、心碎。
這些決絕的孩子,他們明明也是被愛的呀。
這些痛心疾首、悔不當初的父母,他們的生活有很多不易,也在用盡全力保護孩子、教育孩子啊。
為什麼最後是這麼一個讓人心碎的結局?
網友的評論異常扎心:
「小孩的世界,恨起來,就是活一口氣。」
是什麼讓一個人連死都不怕?一定是他萬念俱滅的絕望。
每一個「一時衝動」,背後一定積累了厚厚的怨念。
每一個突如其來的「想不開」,都是久病難愈的終結。
想想看,一個成年人工作上出了錯,老闆當著全公司面批評,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
不一樣的是,成年人的世界裡,大人漸漸學會了忍,學會了控制情緒,還有好好生活下去的各種技能。
孩子的大腦發育,還沒來得及修煉出這些能力。
看到這樣的事,不要先指責孩子太衝動、太脆弱、心理承受力差。
很多成年人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兒,都有可能成為壓垮孩子世界的那根稻草。
被罵,被打壓,即使心裡再苦,很多孩子也不會反抗父母。
能做的,只有自我毀滅,一了百了。
媽媽為什麼當眾打孩子耳光?
有網友說,「想當著眾人表示自己不是不管孩子,不是不負責任,打孩子耳光給老師和學校看,卻寒了孩子的心......」
大人的面子和孩子的面子,總有衝突的時候。
一個小學班主任曾說,
「摧毀一個孩子只需要不搭理他,三次打招呼不理他足夠,他再也抬不起頭來。讓一個孩子自閉也很簡單,只需要當著全班狠狠批評他就行了。」
羞恥感是一種最不易承認、最難以釋放的情感。孩子從4、5歲開始,就已經開始顧及面子,有了羞恥心。
給孩子留下人格陰影的行為,有很多。
在大庭廣眾之下,當著外人的面,毫無顧忌地辱罵,貶低,訓斥,不給孩子留面子,無疑是誅心的一個。
在評論區裡,一個個真實發生的例子,讓人心疼。
有的說,「因為去網吧被叫家長,爸爸來了又罵又打,還讓他當眾下跪,最後孩子慢慢變得不正常了。」
還有的說,「小時候被當眾打,那時候天天都很想死......」
教育學者尹建莉曾接待過一個嚴重的抑鬱症患者。
這個女孩5歲時尿床了,媽媽一邊抱著溼褥子往外走一邊說:「這麼大了還尿床,把你的被子曬到外面,看你知不知道丟人!」
他們住的是大院平房,周圍鄰居很多,女孩頓時覺得顏面無存。從此,她陷入了「尿床魔咒」
——隔三差五尿床,一直持續到成年。
童年時期的羞辱感,深深烙進性格裡,演變成自卑和討好。
直到中年,女孩都無法進入一段穩定的情感關係,直到父母流淚道歉,她幾十年的心結才終於好轉。
《少年說》裡提過一個問題:到底是大人的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面子重要?
媽媽說:「你不分場合地犯錯,媽媽能不糾正你嗎?即使在外面,難道孩子的面子比媽媽的還重要?」
將大人的面子與孩子的面子對立,是很多父母沒有察覺到的事。
為了維護大人的面子,而罔顧孩子的自尊,用當眾斥責他的方式,來緩解成年人的尷尬。
俞敏洪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刀子嘴豆腐心這種說法,刀子嘴就是刀子心。
明明希望孩子更好,為什麼一張嘴就傷人。一出手就是暴力?這是因為,這些父母習慣了嘲諷、打擊、貶低。
打罵本身不是錯,錯的是「當眾」二字。
實際上,每一句惡毒的話都不會變成激勵,反而打碎了孩子的尊嚴和信心,還告訴他失敗的自己不值得被愛。
可能只是來自父母一句「要你有什麼用」,一個耳光,一個掐脖子的舉動,當著同學丟掉的面子......
他不會停止愛父母,卻會停止愛自己。
孩子犯錯,當然需要家長的教育,但可以有更好的方式。
留面子,尊重,控制情緒,其實並不難。
馬伊琍講過這麼一件事:
高一家長會,老師說:「你女兒跟多個男生有早戀。」
「那你能不能在紙上把男生的名字寫下來?」爸爸大聲質問。
磨蹭許久,老師只寫出了一個名字。
「我不跟你說了,我的女兒我最了解她,我還是找校長去說吧。」
父親無條件的信任,當眾給她留了面子,惹哭了在一旁的馬伊琍,也讓她銘記一生。
這是尊重。
一個媽媽說,朋友來家裡,孩子總不愛打招呼,她覺得臉上掛不住,每次都用一句「這孩子就是沒眼力價」來掩飾尷尬。
直到後來,孩子哭著說:「媽媽,我沒有眼力價,你別帶我見人了。」
媽媽突然發現,為了自己的面子,她從沒顧及孩子的面子。
還有一個故事:一個孩子犯了錯,下樓電梯裡,媽媽還忍不住數落他。電梯停了,上來一個鄰居和孩子的一個小夥伴,媽媽馬上停了嘴。
等下電梯後,孩子悄悄對媽媽說:媽媽,謝謝你,沒讓我在朋友面前丟臉。
這是留面子。
一個高中男孩,偷大賣場的棒球手套,被保安抓住。
闖了禍的他不敢見爸爸,卻沒想到爸爸一進門就大喊:「兒子在哪裡?來,給爸爸抱一下!」
孩子偷東西,爸爸也生氣。但他沒有第一時間發洩,而是先讓自己平息情緒,給孩子和自己都留了緩衝餘地,再來解決問題。
在爸爸看來,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靠山,即使犯了錯,也要讓孩子先知道,父母對他的愛不會變。
這是情緒控制。
教育一直是很複雜的問題,從來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完美的父母。
看見孩子,讀懂孩子,把孩子當成平等獨立的人,呵護他的自尊心,即使那是一個犯了錯的孩子。
「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
不管什麼樣的教育,都有一個前提。
就是要讓他們知道,你愛著他,你永遠和他站在一起。
作者:桑榆晚,自由撰稿人,文藝且冷靜,用文字陪你。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