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用你的認知,開啟自我改變之旅

2020-12-26 可愛的玫瑰花1

曾經聽說過一個故事:戒菸不是依靠毅力,而是依靠認知。大家都知道很多人抽菸,都是慢慢上癮的,每一包煙盒上都明確寫著「吸菸危害健康」,可還是有那麼多人買煙來吸,為什麼呢?

還記得自己討厭煙味的經歷,一大清早進電梯,一股難聞的煙味圍繞著,忍不住想罵一句:哪個又在電梯裡吸菸了?真正看到同乘電梯的,手裡夾著菸蒂,在電梯裡就這麼燃著,你也不敢開罵,只是覺得二手菸真是受不了。

原來,在我們不吸菸的人當中,我們是如此討厭煙味,如此厭倦二手菸,不只是「吸菸危害健康」這麼簡單,而是根深蒂固地絕緣,這就是認知。

吸菸上癮的人,把吸菸變成了一種習慣,變成了舒適區,不吸菸就是不舒服的。周嶺的《認知覺醒》這本書,正好可以解釋這一點,不能改變是認知水平的差異。如果戒菸者把不吸菸變成了舒適區,看到別人吸菸也就不會避而遠之,反而可以輕鬆自己在地面對,你們說呢?

1、這本書的行文比較流暢。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場景,就是你在追劇的時候,每一集的末尾都會設置懸念,讓你追蹤接下來的劇情。看這本書的感覺就是放不下,一章看完了,很期待進入下一章,會是什麼樣的內容。一口氣花幾個小時把它讀完,完全不覺得,很容易就進入了「心流」的狀態。

2、這本書的知識面比較廣。毫不誇張地說,這本書涉及到了很多書中的精華。只是層面會涉及到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從了解人類大腦的構造開始一步一步深入。

書中引用的案列也是涉及了很多歷史事件,英國首相邱吉爾運用自己的潛意識,沒有選擇司機開啟的車門,而躲過了炸彈的襲擊;美國總統林肯面試員工的時候,因為不喜歡該員工的長相,而「以貌取人」,這也是潛意識在起作用。

3、書本脈絡清晰。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是內觀自己,擺脫焦慮,揭示一切問題的起源都是大腦當中的三重腦在起作用,原始的本能腦、年輕的情緒腦,處於嬰兒期的理智鬧都在作用著我們的行為。通過意識與潛意識的比對,提出"元認知"能力,自我審視,主動控制,防止被潛意識左右的能力。

下篇是外觀世界,借力前行,通過對「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早冥讀寫跑「」幾個方面的實踐,讓自己覺醒。只有認知覺醒了,才是自我改變的源動力。光看目錄,就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一番了。

4、提升認知背後的意義,改變指日可待。很多人也想要改變,經常隨波逐流,21天養成一個習慣,他就堅持21天,21天之後又恢復了原點;早起如此,減肥如此,讀書寫作也是如此。

其實,堅持了21天,你已經走在了把自己變得更好的路上,不過你不明白底層的邏輯與規律,到了21天以後,你就不再繼續了,所有的努力都回歸了原點。

如果你明白戒菸的背後是尼古丁在作怪,要改變根本就不能靠毅力,你要從內心接受吸菸真的危害健康。每吸一支煙,生命就會縮短5分鐘;孕婦吸了二手菸,很有可能對胎兒造成畸形,覺醒以後的認知,根本就不會找電子菸、口香糖這種替代品,而成功戒菸也就變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你也想要用你的認知,開啟自我改變之旅,那就一起來吧。

相關焦點

  • 從這本書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百分百擁有學習力的人《認知覺醒》
    如果你想學習,卻總是缺乏耐心、急於求成?如果你想努力,卻總是拼搏毅力、咬牙死撐?如果你想精進,卻總是頻頻受阻、迷茫無助?若你也位列其中,這本書《認知覺醒》可以幫助你擺脫困境,實現從這一刻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100%擁有學習力的人!
  • 《認知覺醒》: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當然,其中也包括我自己,除了知識量有一定增長,看待問題的方式、對問題的思考深度仍然沒什麼改變。我在迷茫中繼續學習,依然利用空餘時間看書和寫作,也意識到自己陷入了低水平的勤奮,但卻不知道該怎麼去改變。直到最近看到這本書--《認知覺醒》,一下子覺得醍醐灌頂,仿佛抓到一根救命稻草,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
  • 能從三個維度看見自己 才是認知覺醒的開始
    他利用條件向專家學習,同大咖聊天探討,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好像又上了一次大學。這些經歷、思考都讓他快速地提高了對事情的認知能力,影響了他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格局。他網上的邏輯思維課大獲成功,就是因為他知道人們需要什麼,他知道能夠為這個時代焦慮的人提供什麼,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只幹一件事:「把成本用足,讓大家的視野急速擴張。」
  • 《認知覺醒》你還在刷抖音停不下來?要麼混吃等死要麼覺醒成長
    年末了,如果你還在這樣,碌碌無為,真的應該看看這本書了,讓你重新覺醒,擺脫平庸,做一個全新的自己。其實作者也是這群人中的一個,碌碌無為,向生活低頭,不知道該幹點什麼。直到自己的好朋友命運發生驟變,他突然想到,如果這些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那麼自己會怎麼樣?自己該怎麼辦?於是前所未有過的危機湧上心頭,36歲的他想開始做出改變,主動出擊,主動覺醒。
  • 2020年書單,自我提升,認知、閱讀和寫作,一個都不能少
    在上一篇書單裡,我推薦的是育兒類書籍,這篇書單,我將推薦的是自我提升類書籍。我把自我提升分為認知、閱讀和寫作三個部分。我認為認知決定是一個人自我提升首要解決的問題,如果認知有誤,那麼必定會影響他的言行,而閱讀是提升認知的「超能力」。
  • 心理學:改變自我的出發點不只是性格,還有認知和信念
    他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哪怕再怎麼覺得自己有用,也始終無法達到新的一致性,最終改變自我失敗了。改變性格,需要付出極大的決心和精力。根據上面對於人格的概述,這意味著想要改變自己必須全方面的改變,如果只是單方面的改變,那麼意味著將會遭到其他方面的否定。改變自我之所以需要極大的決心,取決於個體對當前現狀有多麼的不滿。
  • 《認知覺醒》:人生也需要做「拉伸運動」
    你知道嗎?人生的「拉伸運動」同樣可以幫助你更加健康的成長,同時幫助你減少受傷的可能性。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作者提出要走出舒適區,進入拉伸區,但不要太焦急地進入困難區。這是為什麼呢?不妨讓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
  • 我老公越來越愛我,你老公卻要跟你離婚:婚姻經營認知覺醒是關鍵
    與其說經營的是婚姻,不如說是經營自己,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一位被譽為「心智探索者」的作家周嶺,在他的《認知覺醒》中提到:人和人最根本的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主命運。深以為然。慧慧雖然在學業和工作上都很優秀,但她對愛情和幸福的認知其實是模糊的。她看不清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男人,不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情和幸福。總是被感情牽著鼻子走。糊裡糊塗地過著自己的日子。周嶺在他的《認知覺醒》中一針見血地指出:迴避痛苦並不會使痛苦消失,反而會使其轉入潛意識,變成模糊的感覺。
  • 《認知覺醒》:真正優秀之人,原來都擁有「主動元認知」能力
    最近在看周嶺老師的《認知覺醒》這本書,接觸到一個我以前不知道的概念--元認知。那什麼是元認知呢?元,在漢語中有「頭、首、始、大」的意思。元認知,就是最高級別的認知,它能對自身的「思考過程」進行認知與理解。
  • 心理學深度探討:新冠疫情引發個體認知覺醒,重置社會結構
    我在之前並沒有系統寫過心理學科普類的文章,由於記者的工作背景,我更習慣用一段簡明扼要的話去表達我的觀點。但在談到如何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時,我想這也許不再是用一段話就能解決的問題,我們有必要去認真思考一些就在我們身邊可能發生的未來。
  • 心理學:認知能力,正悄悄拉開你與同齡人的差距
    實際上,這個思維定勢的形成,本質上就是認知能力的不同。那麼,認知能力是什麼呢?認知能力,是一個人對待內心和外界的感知能力,對事物有著清晰的認識程度,同時掌握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本質。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對待事物的看法,以及由此做出的決定和選擇。在《認知覺醒》這本書裡,作者周嶺原本是一個普通人,直到36歲還碌碌無為。
  • 元認知訓練營系列專題(2)自我認知,發現內心深處的自己
    我們已經明白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而自我認知則是元認知中最難以突破的難點。人們往往對自我的認知普遍高於真實的那個自我,又或者對於自我的認知過於卑微。過於自信,過於自卑都不是真實的那個自我,這往往讓我們在現實社會中,無法準確的找準自己的定位,或激進、或保守、或衝動、或軟弱,從而導致我們錯過很多正確的選擇。
  • 21天的讀書寫作打卡真的有用嗎?《認知覺醒》:得耐心者得天下
    然而,現實生活中的規則沒有那麼簡單,正如《認知覺醒》這本書中所說到的那樣:在現實世界中,要有所成就,就必須保持耐心,延遲滿足!一、《認知覺醒》:一個人的認知越清晰,行動就越堅定《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是一位心智探索者和作家,他的文章有知識、有深度,讀起來很接地氣、極易懂,給人以醍醐灌頂、受益匪淺之感。
  • 這樣提高自我認知,你會活得更精彩
    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帶來大改變。今天是2017年12月25日,我們要給大家分享的書是《不要看低自己》。 你心中最強烈的渴望是什麼?事業、愛情還是金錢?它們都非常重要,但如果你想活得更加充實和快樂,還需要一樣東西:自我認知。它就像一面鏡子,能讓你看清自己,欣賞自己。 本書作者麗莎是美國著名的心理醫生,在書中,她給出了提高自我認知的具體方法。
  • 自我認知的價值觀
    所謂價值觀是人在一定的思維感官上而做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自我認知的價值觀,我必須要做正直善良有原則的人,不違背道德觀念,就算沒有做出對社會有多大貢獻但是也是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萬幸,我還算合格。
  • 抑鬱症患者對自我產生負面評價,怎麼辦?改變認知歪曲並遷移思維
    人生的思想就是這樣奇怪,當自己想要尋求改變的時候,那麼很多東西都會隨著自己的想法改變而改變,當自己不能夠進行改變時,那麼很多東西就無法去改變。當抑鬱症患者對自己產生負面評價怎麼辦呢?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這個負面評價寫出來。比如說:我不小心把朋友家的花瓶打碎了,這時候內心很是難受,都怪自己沒有注意,怪自己太粗心了,自己做人怎麼這麼失敗呢?
  • 《認知覺醒》:三個方法幫助你克服懶惰,提升行動力
    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做到知行合一,將想法付諸實踐,進而改變自己的生活,而有的人卻只能淪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為什麼很多事情總是知易行難?《認知覺醒》這本書告訴我們:學了知識,不加以運用,相當於無效學習,不如不學。具體來說,當我們知道了一個新知識,當時會覺得很有道理,覺得自己又學了一樣新技能,僅此而已。
  • 自我認知,才是你的頂級自律
    大家都認為小凡能夠堅持去瑜伽館,一定是時間比較空閒。恰恰相反,小凡有固定的工作,而小喬與林子都是在家待業,有很多自由的時間可以掌握。一年過去了,小凡依然保持著去瑜伽館的習慣,不僅身材愈發令人羨慕,工作的狀態也是異常飽滿,幹勁十足。升級為全職媽媽的林子沒再進修,她的瑜伽初級教練證書也一直在家躺著。
  • 情商|你對自我的認知和別人對你的評價是否重疊?
    所以,在情商這門課中,對自我的認知和學習內省變成了非常重要的必修課。# 自我認知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認知和外界對他的評價存在過大的差異,就會導致兩者之間的聯繫失去了平衡。舉個例子,在你對自我的認知中,你是一名英雄,非常鋼鐵正義,但是在別人眼中卻認為你假正經,中二病。
  • 《認知覺醒》:一個人擁有這種能力,說明他很厲害
    周嶺在36歲時,還如同我們普通人一樣,之所以有所成就,我在其編寫的《認知覺醒》裡找到答案:覺知,自古以來都是精英的自我修煉方式。換言之,如果一個人要是具有了這種自我覺察的認知能力,並且能用正確的方法來修正自己,那麼他一定是個厲害的人,或者正走向厲害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