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說過一個故事:戒菸不是依靠毅力,而是依靠認知。大家都知道很多人抽菸,都是慢慢上癮的,每一包煙盒上都明確寫著「吸菸危害健康」,可還是有那麼多人買煙來吸,為什麼呢?
還記得自己討厭煙味的經歷,一大清早進電梯,一股難聞的煙味圍繞著,忍不住想罵一句:哪個又在電梯裡吸菸了?真正看到同乘電梯的,手裡夾著菸蒂,在電梯裡就這麼燃著,你也不敢開罵,只是覺得二手菸真是受不了。
原來,在我們不吸菸的人當中,我們是如此討厭煙味,如此厭倦二手菸,不只是「吸菸危害健康」這麼簡單,而是根深蒂固地絕緣,這就是認知。
吸菸上癮的人,把吸菸變成了一種習慣,變成了舒適區,不吸菸就是不舒服的。周嶺的《認知覺醒》這本書,正好可以解釋這一點,不能改變是認知水平的差異。如果戒菸者把不吸菸變成了舒適區,看到別人吸菸也就不會避而遠之,反而可以輕鬆自己在地面對,你們說呢?
1、這本書的行文比較流暢。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場景,就是你在追劇的時候,每一集的末尾都會設置懸念,讓你追蹤接下來的劇情。看這本書的感覺就是放不下,一章看完了,很期待進入下一章,會是什麼樣的內容。一口氣花幾個小時把它讀完,完全不覺得,很容易就進入了「心流」的狀態。
2、這本書的知識面比較廣。毫不誇張地說,這本書涉及到了很多書中的精華。只是層面會涉及到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從了解人類大腦的構造開始一步一步深入。
書中引用的案列也是涉及了很多歷史事件,英國首相邱吉爾運用自己的潛意識,沒有選擇司機開啟的車門,而躲過了炸彈的襲擊;美國總統林肯面試員工的時候,因為不喜歡該員工的長相,而「以貌取人」,這也是潛意識在起作用。
3、書本脈絡清晰。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是內觀自己,擺脫焦慮,揭示一切問題的起源都是大腦當中的三重腦在起作用,原始的本能腦、年輕的情緒腦,處於嬰兒期的理智鬧都在作用著我們的行為。通過意識與潛意識的比對,提出"元認知"能力,自我審視,主動控制,防止被潛意識左右的能力。
下篇是外觀世界,借力前行,通過對「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早冥讀寫跑「」幾個方面的實踐,讓自己覺醒。只有認知覺醒了,才是自我改變的源動力。光看目錄,就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一番了。
4、提升認知背後的意義,改變指日可待。很多人也想要改變,經常隨波逐流,21天養成一個習慣,他就堅持21天,21天之後又恢復了原點;早起如此,減肥如此,讀書寫作也是如此。
其實,堅持了21天,你已經走在了把自己變得更好的路上,不過你不明白底層的邏輯與規律,到了21天以後,你就不再繼續了,所有的努力都回歸了原點。
如果你明白戒菸的背後是尼古丁在作怪,要改變根本就不能靠毅力,你要從內心接受吸菸真的危害健康。每吸一支煙,生命就會縮短5分鐘;孕婦吸了二手菸,很有可能對胎兒造成畸形,覺醒以後的認知,根本就不會找電子菸、口香糖這種替代品,而成功戒菸也就變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你也想要用你的認知,開啟自我改變之旅,那就一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