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 施 舌 ·
聶璜所繪《海錯圖》
「西施舌,即紫蛤中之肉也。閩中一種紫蛤,其肉如舌,產連江海濱而不多,粵中最繁生。」聶璜在《海錯圖》中寫道。
這種「紫蛤」他一定吃過,因為他不僅畫出了蛤的外殼,還很科學地畫了裡面的肉:前面兩根水管,後面一片斧足,那斧足方中帶圓,正似舌形。
雙線紫蛤的殼上有兩條放射狀的線紋
再看那貝殼,也是介於長方和橢圓之間,有年輪一樣的生長紋,殼面褐色,但根據文中「紫蛤」的名字,想必一定有紫色摻雜。這些特徵已經能說明,此種貝類即是紫雲蛤科、紫蛤屬的種類。是的,在今天的科學語言中,它還叫紫蛤。雖然殼的外皮是褐色的,但這層皮很容易脫落,露出裡面的紫色,紫蛤也因此得名。
一位西施,兩根舌頭
如今,你若在臺灣飯館裡說:「來一盤西施舌!」一定會得到雙線紫蛤。可在大陸,同樣一句話,擺在眼前的卻是另一種貝類:殼體扇形,灰黃色,斧足尖尖的,像大號的文蛤。它叫「西施馬珂蛤」。在今天的大陸人眼裡,西施馬珂蛤才是西施舌。
西施馬珂蛤
到底哪種才是正宗的西施舌呢?我們來翻翻故紙堆。
早期對西施舌的記載並不清晰,南宋的《苕溪漁隱叢話》中寫:「福州嶺口有蛤屬,號西施舌,極甘脆。」清初的《閩小記》載:「畫家有神品,能品,逸品;閩中海錯,西施舌當列為神品。」都沒講形態特徵。《閩小記》甚至都沒說西施舌是哪類生物,給民國時代的鬱達夫帶來了困惑。他在《飲食男女在福州》中說:「《閩小記》裡所說西施舌,不知道是否指蚌肉而言。」
雞湯要以一定的高度澆在西施舌上,將其鮮味砸出來
鬱達夫曾在福州吃過一種叫「西施舌」的蚌肉:「色白而腴,味脆且鮮,以雞湯煮得適宜,長圓的蚌肉,實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既然是長圓的蚌肉,那也許是雙線紫蛤。西施馬珂蛤那三角形的肉體,實在難當「長圓」二字。
山東日照也是西施馬珂蛤的著名產地
可是鬱達夫又說這蚌肉來自福建長樂,那裡是西施馬珂蛤最著名的產地。所以他指的是哪種,很難確定。
再看梁實秋筆下的西施舌:「似蟶而小,似蛤而長……其殼約長十五公分,作長橢圓形。」這肯定不是西施馬珂蛤,而是紫蛤了。
《海錯圖》中的車螯
翻過頭來看《海錯圖》,裡面還有一種「車螯」,從它扇形的外殼和「大者如碗,湯澇而劈殼食之,須帶微生則味佳。其殼外微紫白……揚州淮海來者甚多而肥,閩中惟連江、長樂海濱等處產」的描述來看,完全和西施馬珂蛤吻合。看來,今天大陸人口中的「西施舌」,在清代其實叫「車螯」。
綜上所述,古代、近代的西施舌應指雙線紫蛤,到了現代,臺灣依然如此,而大陸的西施舌已經改指西施馬珂蛤了。
吮彼舌根,如猥嬌面
西施舌這名字,你說起得好吧,是好,說不好吧,也確實不咋樣。
好在哪兒?僅用三個字,就表達出一種食物的色、香、味來,實在厲害。蛤的斧足從殼內伸出,形似人舌,雖然人舌應為紅色,但國人皆以白為美,西施更得白了。她的舌頭是潔白的,似乎並無違和,此為色。美人的體香,聯想到蚌肉之鮮美,此為香。放入口中,滑嫩柔軟的口感又和舌頭出奇相似,此為味。這樣的好名字,在生物界和美食界都屬罕見。
不好在哪兒?對西施不尊重。《海錯圖》裡,聶璜先引用了陳龍淮的一首小贊:
瑤甲含漿,
瓊膚泛紫。
何取名舌,
唐突西子?
「唐突西子」本身是一個成語,意為「抬高了醜的,貶低了美的」,用在西施舌身上還真合適。
然後聶璜自己又寫了一首贊:
西施玉容,
阿誰能見?
吮彼舌根,
如猥嬌面。
兩首贊都表達了一種批評:西施是受人尊敬的女性,以她的舌頭命名貝類,首先是降低了她的身份;其次,咀嚼吸吮時,獲得猥褻女神的快感,實在是君子所不齒的行為。
儂心偏愛西施舌
但是君子們好像誰也沒少吃。像鬱達夫,就在西施舌上市的時候「紅燒白煮,吃盡了幾百個蚌,總算也是此生的豪舉」。畢竟食物是無辜的,不管名字好壞,做熟了擺上來,不吃對不起它嘛,是吧。
閩菜兩大招牌:中間的大碗是佛跳牆,周圍的小碗是雞湯汆海蚌。蚌肉取自西施馬珂蛤
聶璜寫西施舌時, 又想起一件事, 隨手記了下來:「《格物論》指河豚腹腴為『楊妃乳』,雖未確,然河豚之味雖美,其毒能殺人。」
楊妃西施,俱能殺人
聶璜從西施舌想到,河豚的腹腴被稱為楊妃乳,和西施舌是一個命名思路。又想到河豚雖然名美味美,但毒能殺人。
但聶璜肯定想不到,在他去世幾百年後,西施舌也能「殺人」了。
1986年1 月2 日, 臺灣高雄、屏東有人吃了雙線紫蛤後,全身發麻,運動困難,流口水甚至嘔吐,最終四十多人中毒,兩人死亡。
從此很多臺灣人不敢吃西施舌,甚至其他水產也大受影響,對養殖戶和漁民打擊巨大。有人稱,「西施舌案」是「臺灣水產界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慘案」。
經過調查,肇事的西施舌來自人工養殖池。池水裡含有大量劇毒的「渦鞭毛藻」,它們被西施舌吸入體內積累,釀成了悲劇。本來蓬勃發展的西施舌養殖業一蹶不振,沒人敢養了。今天台灣市面上就算有西施舌,也多是野採的了。
「西施舌案」到底是怎麼發生的,至今也沒有定論。有人說是養殖戶管理不當,導致池水變質。有人說是海中因汙染爆發了赤潮,毒藻大量繁殖,趁機進入養殖池。
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臺灣西岸已經林立著幾萬家工廠,廢水不斷排入臺灣海峽。以前人們覺得,汙染物會馬上被洋流稀釋帶走,可臺灣大學的範光龍教授研究發現,臺灣近海的洋流會形成「橢圓形的迴轉」,汙染物被帶走後,又被帶回來。「西施舌案」裡的養殖池,正處在一個迴轉洋流裡。
日本的水產養殖專家加福竹一郎曾經在訪問中國臺灣後留下一句話:「臺灣西海岸養殖業緊鄰工業區,如果不加管制,不僅會讓種苗死亡,還會發生魚蝦不可食用的悲劇。」西施舌案,也許就被他言中了。
今時不同往日,想一親西施舌的芳澤,要有更大的勇氣才可以了。
《海錯圖筆記》第二彈
博物小亮新作:40幅海洋生物典藏古圖、50多種海洋生物的「破譯」筆記
清代畫師聶璜與現代博物小亮,
再次聚焦故宮藏品《海錯圖》
高曉松、馬伯庸、@海鮮大叔、張雪梅、張潔聯袂推薦!
——THE END——
點擊以下 關鍵詞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大自然的聲音 | 萬物復甦 | 星野道夫 | 好的照片背後 | 時尚廚房 | 雨林精靈 | 薦書 | 最有愛的男攝影師 | 風景,人的回憶 | 堅果裡最壞的那個 | 一位禪師的初戀味道 |漂亮的婆娘是釀鬼? | 誰想成為恐龍獵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