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這樣一種傾向:鄙視處男,尤其是大齡處男;另一方面,又有不少人有著嚴重的處女情結。
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父權社會的通病,我們隔壁的島國也有相似的現象。1972年,《微笑》雜誌刊載針對男性的性觀念調查,調查結果為「處男給人整體感覺很差勁」(童貞 「 悪 」)。童貞與貧窮、土氣、醜陋甚至猥瑣的形態聯繫在一起,並通過音樂、漫畫等方式進行嘲諷,再傳遞給公眾。
1982年,《花花公子》日本版組織東京的女大學生就童貞問題展開座談,在次年的三月號上,日版《花花公子》創造了新術語,將沒有童貞的男性進一步加以區分——僅與性工作者有過性經歷的男性被認為是「素人童貞」(素人即日語中對非專業人士的稱呼,未曾與性工作者發生過關係的男性被成為「玄人童貞」)。在對童貞極度厭惡的八十年代,依賴「專業人士」擺脫恥辱並不影響社會評價,嫖娼甚至也好過童子身。
我再選
我還選
就算我整篇都在選你們應該也沒意見吧
好不選了
不好意思失態了,下面回到主題。
這樣的情況在西方白人文化中也不遑多讓,甚至伴隨著這種價值觀產生出了這樣一個亞文化群體——Incel(involuntarily celibate),意為身不由己的獨身(禁慾)者,一般翻譯成「非自願處男」。Incel 人群通常在社交媒體中聚集,吐槽自己為何單身,很多人將此歸罪於女性和女權主義,一些最極端的 incel 甚至號召大家去攻擊、強姦婦女,因為她們剝奪了他們享受性愛的權利。
最早使用「incel」這個詞的在線社區始於1993年,當時一位名叫Alana的加拿大大學生創建了一個網站,以討論她與其他人的無性行為生活。該網站名為"Alana's Involuntary Celibacy Project(Alana的非自願性獨身項目)",被各種性別的人用來分享他們的想法和經驗。1997年,她開始使用縮寫INVCEL的主題郵件列表,後來縮寫改為「incel」。Alana完全想不到這個詞在將來會被一個絕對黑暗的、極端激進的群體所使用。
雖然這種仇恨組群已經在網上存在多年,但直到2018年4月,incel才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廣泛的關注:一位名叫Alek Minassian 的人在多倫多一條擁擠的街道上開著一輛貨車故意撞向行人,造成10人死亡,另有14人受傷。
人們發現,在恐怖襲擊發生前不久,Minassian曾在臉書上(現已刪除)發出「The Incel Rebellion has already begun!(Incel的反叛已經開始了!)」這樣的文字,並表示對Elliot Rodger 的敬意,後者即2014年維斯塔島殺人案的行兇者。↓
Elliot Rodger堪稱為Incel 群體中的精神領袖
2014年5月,Elliot Rodger在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附近槍殺6人重傷10人隨後自盡。他的父親是《飢餓遊戲》的導演Peter Rodger。Elliot Rodger作案前寫下了1萬7千字計137頁的宣言,宣稱要殺死所有看到的金髮碧眼的女人。責備女性投入「討厭、粗魯的人」懷裡,卻拒絕他這個「最紳士的人」,他要這些女人為他的孤獨接受懲罰。
Elliot Rodger雖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卻實實在在的在Incel群體中流傳下去。
reddit論壇中Incel社區對於Elliot Rodger的「追思」
除了在網絡上悼念他外,部分狂熱分子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這一點:
2015年10月1日 美國俄勒岡州 Umpqua社區學院槍擊案 26歲的學生Chris Harper-Mercer,在一間教室裡射殺了一名助理教授和八名學生並致八人受傷,在被警方擊傷後,飲彈自盡,在他留下的遺言中,他稱 Rodeger是「people who stand with the gods(與眾神同在的人)」;
2018年2月14日,尼古拉斯·克魯斯在佛羅裡達州道格拉斯高中開火,導致17名學生和工作人員死亡,另外17人受傷,並宣稱 "Elliot Rodger will not be forgotten」;
2018年11月2日,同樣在佛羅裡達一家熱瑜伽工作室,Scott Paul Beierle槍擊六人並造成兩人死亡後自盡,他曾在自己上傳於YouTube的視頻中向Rodeger致敬。
歸結這些事件的性質,都是在資本主義父權制體系下,一些白人男性中的「loser」們(即Incel群體),對自己及所處社會環境的絕望。最終以仇恨女性、傷害女性(甚至男性)的方式,來釋放無處宣洩的欲望。
他們中絕大多數為白人男性,聚集成一個團體的最直接原因是因為他們從女性那裡得不到「性資源」,或者感受到「性挫折」。
4chan論壇,被稱為Incel的聚集地,內容大都充滿戾氣,尋求報復社會
>幾個月前, 我迎來了人生第一次啪啪
>她挺醜的, 也有點胖. 但我不介意
>我們啪啪啪了……
>我嘗試說點有情趣的話:「這一火包我等了28年」
>結果說成了: 「我等了28年……就等來了這玩意兒?」
>一不小心語氣聽起來有點生氣
>她看起來對我很不滿
>我跟她解釋說我今年48歲, 從20歲開始就沒有啪啪過了(她不知道我是處男)
>媽的她就走了……
incel旗幟的含義有著鮮明的等級意味,正中的白色部分代表有能力和女性發生關係的權威梯隊,他們有責任把女性傳遞給灰色部分更差的階層。但在使用過後,最讓Incel們興奮的是毀滅她們。
和其他亞文化圈子一樣,他們使用自己的一套獨特話語體系,討論、散播各種有害思想,就是有自己的一套「黑話」。挑選幾個有點意思的和大家一起學習下:
Bonesmashing:這是一種 DIY的 「醫學美容」 方法,目標是修改自己的五官比例,風險度極高,而且好像有點疼。這種操作的理論來源似乎是所謂 「沃爾夫定律」,即 「用鈍器反覆撞擊骨骼可以促進其生長」。有些人非常信奉這套理論,自己在家敲打面部骨骼,讓它們變成 「理想的男性五官」。如果做不起正規的醫療美容的話,這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
差不多一個意思
Currycel/Ricecel :這類人認為自己找不到對象是因為自己的亞洲血統。為此他們痴迷於各種能讓自己看起來更像白人的路數,從塗脂抹粉到醫療美容不一而足。他們認為人種決定了性吸引力,Elliot Rodger就因為他的馬來西亞血統(母親是馬來西亞人)而暴怒異常,他認為這是他找不到性伴侶的罪魁禍首。
菲律賓小夥Herbert Chavez通過25次整容把自己變成了超人
Wizard (魔法師):形容年齡超過三十歲的老處男。說到處男的定義,有很多非自願獨身者都自稱為 「連啵都沒打過」(Kissless,語出Elliot Rodger行兇前的自白書)的超級處男,而這個詞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單獨的定義詞彙:非自願獨身者有一套自成體系的處男級別判斷表,其中的 level 從無接吻經驗、無約會經驗、無約炮經驗……一直到 「沒上過床」。
Wristcel (細手腕非自願獨身者):這些人認為自己缺乏魅力的原因是自己的手腕太細,不夠爺們。儘管非自願獨身者基本上或多或少都是 「因為身體瑕疵找不到另一半而產生憤恨情緒的loser」,即便如此,細手腕非自願獨身者仍然是其中的下等人,因為就連其他的非自願獨身者都認為他們太弱雞了。
SB已經不足以形容他們,只有孤兒一詞才配得上他們腦迴路之清奇。
與這些「孤兒」行為相匹配的是這一群體的嚴重低齡化程度:
Incel論壇對年輕男性是有毒的存在,他們輕而易舉地被吸入一個黯淡無望的未來。許多incel論壇的成員十分年輕,他們是這種有毒價值觀的犧牲品。在incel的眼中,仇恨比愛更有生命力。
從根源上分析Incel群體和這一群體所反映出的問題,其實是上文提到的那個「白人至上的資本主義父權制體系」發展下的必然結果。
資本主義天生具有支配性與剝削性,其特色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生產資料),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國家所控制,經濟行為則以尋求利潤為目標,借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資料創造利潤。
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為了追求金錢利益,而變成了「物役性社會」,普通民眾也發生了異化,人只是工具,當資本主義下的某些普通民眾的「工具性」不再符合資本主義生產與再生產要求時,這個人就會被拋棄,比如Incel們……
而父權制的特徵就在於,它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自己理念。相信男人是要來統治、引領人類的,女人是要服從並服務,交配權是男人對女人最根本的佔有。一旦這種規則被打破,父權制的遵從者們就會無所適從,變得躁動不安,因為一些「自然的」東西「不自然」了,在這種體系下的「性」當然是一種「資源」。
「可憐」的Incel們處在一種極端的矛盾與變態心理中:在白人至上與父權體系下,他們本該是支配者,本應該享受當前這種體系下的社會帶給他們的優渥的「性」資源;然而,因為不能佔據支配位置,他們發現自己既受其他掌握「資源」的男性威脅,又無力行使對女性的「天然支配權」。他們充滿了怒火,而又無處釋放,那麼既然「我」得不到,不如就毀滅「她」。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白人至上的資本主義父權制體系」的根本邏輯是其實是上層男性剝削下層男性,而在這個體系中,女性同樣也是沒有位置的,因為女性只不過是這剝削關係裡爭奪的一種資源。誰是你們的朋友,誰是你們的敵人,其實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不過是萬惡的資本主義罷了。
玩笑歸玩笑,事情是嚴肅且嚴重的。到年底了,女孩子們凡事注意安全,多留心眼;男同志們若有類似的症狀也要提高警惕儘快抽離,其實只要提高自己所有問題都會得到解決。提高自己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健身、讀書、學習、看亂碼……別擔心,亂碼與你同在。
亂碼亂碼,不看好傻
歡迎轉發朋友圈
讀完文章,不如來點好玩的
點擊公眾號底部菜單「亂碼遊戲廳」
無需下載,就可以玩遊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