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普遍「溼氣重」,素有十人九溼的現象,尤其是七八月份,溼氣當令。內溼表現為脾胃不佳,困頓疲憊,容易發生腹瀉、功能性胃腸炎發作等情況。
溼邪不去,可能引起身體沉重、關節活動不利,甚至引發腰背僵硬或關節疼痛畸形。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了溼氣重呢?
「溼氣重」主要與地理氣候和生活習慣有關。在炎熱多雨的環境中,空氣溼度大,陰溼不散,侵入人體易造成溼邪。而常年生活在有空調的環境中,夏天該出汗時因空調寒氣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人體在這種環境狀態下,體內溼邪堆積,造成陽氣被遏。同時,酷暑時節貪圖冷氣、愛喝冰飲、吃雪糕,陽氣被寒涼耗損,則溼邪纏伏體內,成為困擾健康的隱患。
人們常說「千寒易去,溼氣難除」。溼為重濁之邪,屬陰,其性黏膩、停滯、瀰漫,其傷人多隱緩不覺,易導致多種病變。它的重濁停滯、瀰漫之性導致了徹底祛溼的困難。
不過針對祛溼氣,薏米紅豆湯作為一道傳統食療藥膳在民間得到了廣泛應用,但你對它了解多少呢?不當的食用方法不僅無法祛溼,可能還會增溼,你是否陷入以下五個健康誤區呢?
1、生薏米性偏涼,長期食用會損傷脾胃,況且脾胃是負責運化溼氣的主要器官,脾胃受損後溼氣往往更難除去。所以在煮紅豆薏米湯之前,要將薏米炒制到微黃色再煮,不僅有助於祛溼氣,更能幫助健脾止瀉、補養脾胃。
2、中醫裡的紅豆其實是指赤小豆(也稱紅小豆)與紅豆是完全不同的植物,不能混用。
赤小豆主要功能為祛溼,而紅豆的作用是養心補血。
我們可以通過外觀進行區分,赤小豆呈細長形,顆粒看起來比紅豆小,而紅豆呈圓柱狀,顆粒大。
經常有人在熬紅豆薏米湯祛溼的時候,把紅豆當做赤小豆來熬,導致祛溼的作用不理想,所以在日常使用時要注意多加辨別。
3.只注重祛溼,忽視健脾的重要作用
我們都知道脾主運化,如果出現脾虛,溼氣就會加重,溼氣重又會阻礙脾的運化,導致溼氣更盛,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健脾在祛溼的過程中至關重要
那麼如何判斷是否存在脾虛呢?
在溼氣重的人群身上,我們經常可以發現他們存在面色萎黃、疲倦乏力、少氣懶言、食欲不振、食後腹脹、大便溏薄,舌淡苔白等證候這些都是脾虛的明顯表現,日常可以適量食用黨參、蓮子、白朮、茯苓、山藥、薏苡仁等,通過補脾輔助祛溼。
4.煮紅豆薏米粥加大米?
有不少人在日常煮紅豆薏米粥時,為了改善口感,會在其中加入大米一起熬煮,卻不知道大米會很大程度上影響這道藥膳的祛溼效果所以要注意在煮紅豆薏米粥祛溼的時候,不要加入大米。
5.所有人都適合紅豆薏米湯?
薏米紅豆粥具有潤腸通便、消腫利尿、等多種作用,但並不是所有人群都適合。禁忌人群如下:
●孕婦禁食:薏米中含有的部分成分,會刺激女性子宮平滑肌產生痙攣,刺激子宮收縮,懷孕的女性吃紅豆薏米粥可能容易出現胎動的情況,導致身體不適,嚴重時可能會產生流產。同理,女性生理期也最好不要食用,防止由於刺激子宮收縮出現痛經。
●腎功能不全人群慎食:紅豆薏米有祛溼利尿的作用,而尿液排出是要經過腎臟的,如果有腎臟問題,食用紅豆薏米粥反而會加重腎臟的負擔;
●虛寒體質人群慎食:薏米性涼,虛寒體質的人群如果食用,一定要進行適度的炒制,否則會加重虛寒程度,出現身體不適。
那麼如何對薏米進行炒制呢?
用小火熱鍋之後,將薏米直接倒入並用小火不斷翻炒,至表面呈微黃色有輕微焦香氣即可炒好放涼後,放入密封容器備用。
由於赤小豆和薏米比較難煮爛,平時熬煮時最好提前浸泡1到2個小時,否則營養成分很難分離出來,無法起到良好的祛溼效果。如果平時沒有時間浸泡,也可以在熬煮的時候,儘量多煮半個小時左右。
除了紅豆薏米湯,玉米和冬瓜也具有較高的祛溼利水作用:
玉米:調中開胃、降濁利尿等功效,適用於尿路結石或慢性腎炎水腫、高血壓、食欲不振等症。
冬瓜: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生津除煩等功效,適用於暑熱煩渴、水腫、小便不利、消渴引飲以及水氣浮腫喘滿等病症。
獅子愛生活,
帶你輕鬆享受健康生活!
大家還有什麼健康小知識?
歡迎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