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顆華子? 算啦。。」
Damon:
華珊瑚蛇屬(Sinomicrurus)是一個複合組合詞,sin是來自拉丁語「中國的」,mikros來自希臘語意思是「小的」,ura則是「尾巴」,描述了它們尖銳且短小的尾巴,值得一提的是,Micrurus是眼鏡蛇科的另一個屬—珊瑚蛇屬的屬名。本屬是Slowinski等人依據形態和分子數據建立(Slowinski et al., 2001)為眼鏡蛇科的小型毒蛇。性格溫順。
該屬為中等偏小的前溝牙類毒蛇,全長600mm左右。上頜骨較短,前端有溝牙,齒間隙後有0~5枚小牙。頭較小,與頸區分不明顯;頭側沒有頰鱗,眶前鱗前伸與鼻鱗相接;軀尾圓柱形,通身粗細相似;背鱗平滑,通身13或15行;脊鱗不擴大;肛鱗二分或完整;尾下鱗雙行。背面紅褐色,有細窄的黑色橫紋或縱紋。
寫在前面:創作本文的目的在於給各位共同愛好者介紹有趣的物種,分享相關的知識,而不是教唆各位飼養文中提到的物種,相信各位讀者都有基本的判斷能力。如果能對各位讀者起到擴大知識儲備的作用,本人不勝榮幸。註:文中所有資料均來自網際網路公開內容,本人僅進行收集整理,並不說明本人正在飼養文中任何一種動物。另,本文涉及的所有物種均有劇毒,非常危險。華珊瑚蛇屬(Sinomicrurus)原隸屬於麗紋蛇屬,Slowinski,Boundy,andLawson(2001),從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兩方面論證,並與美洲珊瑚蛇類(Micruroides和Micrurus)比較,趙爾宓院士認為亞洲珊瑚蛇類(Asiancoralsnakes)可分為三支,其中分布於東亞的一支(包括C. hatori , C. japonicus , C. kelloggi , C. macellandi, C. sauteri) 與美洲珊瑚蛇類關係最接近,不宜將它們與分布於南亞和菲律賓的另兩支共置於同一屬內,有必要給它們重新命名。
福建華珊瑚蛇
同時推測美洲珊瑚蛇類的祖先可能是經白令陸橋擴散到美洲的亞洲珊瑚蛇類的後裔演化形成。將分布於東亞的5種麗紋蛇改隸新屬,中名稱為中華珊瑚蛇屬,又稱華珊瑚蛇屬(在與另一名詞或形容詞構成種名時,中名可將「中華」只寫為「華」,以避免中文種名稱字數過多。)
該屬共有七個物種,我國境內分布有六種:
1、海南華珊瑚蛇Sinomicrurus houi WANG, PENG & HUANG, 2018西藏大學博士彭麗芳等描述了華珊瑚蛇屬一新種——海南華珊瑚蛇(Sinomicrurus houi)。該新種的發現,距華珊瑚蛇屬上一個新種發現時間已有87年之久。該研究發表在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雜誌上(Peng et al., 2018)。
分布於海南島,夜行性。模式產地:中國海南省海南島尖峰嶺北側天池湖側溝附近路徑上的森林邊緣(108°46′E,18°39′N; 海拔805m)。
海南華珊瑚蛇正模標本頭部細節特徵 摘自Peng et al., 2018該蛇食性主要是小型蛇和居住在相同棲息地的蛇的幼體,例如鉤盲蛇,大盲蛇和腹鏈蛇屬的物種等。它們既以草蜥蜴和石龍子為食,也會以蛇為食,被觀察到在夜晚捕食睡在灌木叢上的麗棘蜥和各種樹蜥。在人工環境中,它們活躍地捕食並以赤鏈蛇(Dinodon rufozonatum),黃斑魚遊蛇(Xenochrophis flavipunctatus),玉米蛇(Pantherophis guttatus)和石龍子(Skinks)為食。海南華珊瑚蛇正在吞食赤鏈蛇幼蛇 楊航、李巍攝 摘自Peng et al., 2018
2010年6月到2012年7月,彭麗芳博士在海南島南部考察期間採集到4號華珊瑚蛇標本。據形態特徵比較,將其定為新種。該種以四川師範大學侯勉老師姓氏命名,以表彰其對中國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的貢獻。
棲息地:陸地,在山地雨林的森林地帶,通常隱藏在非常靠近溪流或溝渠的落葉或腐殖質層中。
海南華珊瑚蛇生境照片 摘自Peng et al., 2018
2、梭德氏華珊瑚蛇Sinomicrurus sauteri (STEINDACHNER, 1913)種加詞來源於在臺灣的昆蟲學家—Hans Suater的姓
該蛇較為罕見,觀測記錄顯示僅分布於我國臺灣東部和南部的海拔500-1500米高的山地,主要出現在南臺灣。
通常是夜間出沒,可是白天也有機率出現在陰影區。喜歡棲息在山區林木底層、石縫與腐植堆中。侵略性不強,只有極少數的記載有出現過攻擊行為;但是它的毒液含有強烈的神經毒素,所以仍然有致命的危險性。由於資料不足,所以幾乎沒有人了解它的生活習性。不過可以猜測它的主食是蜥蜴與小型蛇類。另外在遭受威脅時,它會舉起它尖尖的尾巴戳刺威脅者。
梭德氏華珊瑚蛇
它具有13至15行光滑的具有彩虹光澤的鱗片。頭大致為矩形到正方形,沒有明顯的頸部,身體苗條,橫截面為圓形;眼睛中等大小;虹膜為深灰色至黑色,因為它與頭部的深色鱗片混合在一起,所以眼眶邊界模糊,並且瞳孔是圓形的黑色。沒有頰鱗。舌頭為暗紅色至肉色,叉尖具彌散性灰色。頭頂是深棕黑色,前額呈斑駁狀,淺棕色。眼睛後面的頭上有一條寬大的奶油色或白色條紋。
上半身是深棕色,深紅色,從脖子到尾巴尖部明顯地帶有三個黑色的縱向條紋。背中部的條紋比外側的窄。腹部一側頭頸呈白色至汙白色,有時有黑色斑點。在身體最前部鱗片的交界處,唇下部帶有明顯的黑線。腹部和尾巴為白色或汙白色,具有大小和分布不規則的黑色斑點或交叉帶。尾短,尾部末端為堅硬的幾丁質尖端。
尾部
3、羽鳥氏華珊瑚蛇Sinomicrurus hatori (TAKAHASHI, 1930)
種加詞是來自一個在1905年於宜蘭採集到樣本的日本有名的學家 Juro Hatori (羽鳥重郎),與他的同伴 Seiichi Takahashi (高橋精).
較為罕見,觀測記錄顯示僅分布於我國臺灣東部和南部的海拔500-1500米高的山地,與上文的梭德氏華珊瑚蛇分布範圍有重疊。主要出現在臺灣省南部地區,為臺灣島特有物種。小型蛇類,據可靠記錄數據記載全長不超過98釐米。
生活習性與梭德氏華珊瑚蛇幾乎一樣,野外觀察記錄也較少。羽鳥氏華珊瑚蛇和梭德氏華珊瑚蛇乍看之下非常相似,它們的差別在與羽鳥氏華珊瑚蛇體側黑色縱帶約有18-21處中端的白色短斑,背面中部的條紋比側面的條紋窄,側面的條紋被白色的黑邊橫條交叉。
但是此物種的正確分類仍然值得探討。Slowinski 在2001年發現羽鳥氏與梭得氏不管在頭骨形狀、毒液還有洩殖腔等等的對比上都是相同的。根據 Ota 在1999年的研究數據,兩種蛇的腹下鱗數目也是相同的。另外,已經有人發現有少量的羽鳥氏有不清晰的白斑。
3、日本華珊瑚蛇Sinomicrurus japonicus (GÜNTHER, 1868)日本華珊瑚蛇Sinomicrurus japonicus(Günther, 1868)為日本琉球群島特有物種,共有三個亞種:
指名亞種:
指名亞種Sinomicrurus japonicus japonicus(Günther, 1868):分布於日本[衝繩(奄美大島、加計呂麻島、請島、與路島)]
布氏亞種:
布氏亞種Sinomicrurus japonicus boettgeri(Fritze, 1894):分布於日本[衝繩(德之島、伊平屋島、伊是名島、野甫島、具志川島、屋那霸島、屋我地島、衝繩島、瀨底島、渡嘉敷島)]。
高良氏亞種:
高良氏亞種Sinomicrurus japonicus takarai(Ota, Ito, and Lin, 1999):分布於日本[衝繩(伊江島、渡名喜島、久米島、座間味島、安室島、阿嘉島、慶留間列島)]
5、福建華珊瑚蛇Sinomicrurus kelloggi (POPE, 1928)為小型前溝牙類毒蛇。頭較小,與頸區分不明顯;軀幹圓柱形。頭背黑色,有一黃白色「V」形斑。背鱗通身15行。前溝牙之後沒有普通上頜齒。色 斑 頭背色黑,有兩條黃白色橫紋,前條細,橫跨兩眼;後條較粗,呈倒"V"形。背面紅褐色,有1枚看寬的黑橫紋17~22+3~4條;腹面白色,各腹市無或有長短不等的黑橫斑 沒有頰鱗;眶前鱗1,眶後鱗2;顳鱗1+2;上唇鱗7(2-2-3式);下唇鱗6或7,前4枚或前3枚接前頜片;頜片2對。背鱗平滑,15-15-15行;腹鱗185~197;肛鱗二分;尾下鱗27~36對。
棲息環境為山區、森林地區,夜晚活動。食物主要為蛇類和蜥蜴類。垂直分布 海拔為300~1128m。地理分布:重慶(縉雲山)、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湖南、江西、浙江,雲南。國外分布於越南、寮國北部。
福建華珊瑚蛇含神經毒,導致反射失調、痙攣、驚厥、麻痺,最後死亡。雖然這些症狀可能是幾種蛇毒組分協同作用的結果,但很明顯是以損壞神經機能,是神經肌肉傳遞為主的神經毒。
6、中華珊瑚蛇Sinomicrurus macclellandi (REINHARDT, 1844) 中華珊瑚蛇是本屬中唯一進行過LD50測試的物種,毒性測試結果:靜脈LD50:2.0mg/kg(臺灣亞種)種加詞macclellandi是為了紀念英國醫師和博物學家約翰·麥克萊蘭爵士(Sir John MacClelland.)。
為小型前溝牙類毒蛇。頭較小,與頸區分不明顯。軀幹圓柱形。頭背黑色,有黃白色的寬橫斑。背鱗通身13行。頭背色黑,有兩條黃白色橫紋,前條細,橫跨兩眼,後條寬大。背面紅褐色,有約1枚鱗寬、鍵黃邊的黑橫紋軀幹19~39條,尾背0~7條:腹面黃白色,各腹鱗無或有長短不等的黑橫斑沒有頰鱗;眶前鱗1,眶後鱗2;顳麟1+1;上唇鱗(2-2-3式);下唇鱗6(5~7).前3枚或前4枚接前頜片;頜片2對。背鱗平滑,13-13-13行;腹才195~230;肛鱗二分;尾下鱗26~38對;前溝牙之後有2權普通上碩齒。
棲息環境為丘陵或山區森林,夜晚活動。曾在路邊、茶山溪邊,甚至住房內水缸旁發現。食物:小型蛇和蜥蜴(呂光洋,1989)。垂直分布為215~2483m,地理分布為安徽、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湖南、江蘇、江西、陝西、四川臺灣、香港、西藏、雲南、浙江。
本種在我國有3個亞種(參考M.Make,1931:160):
中華珊珊蛇指名亞種:
Sinomicrurs maccellandi maccllandi (Reinhard,1844)特徵:背面有鑲黃邊的黑橫紋19~27條。
分布:印度(阿薩姆,大吉嶺,阿魯納恰爾邦),緬甸北部,泰國,越南,中國(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香港,海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河南)
中華珊瑚蛇臺灣亞種:
Sinomicrurus macclellandi swinhoei VAN DENBURGH 1912
swinhoei 為紀念英國博物學家,收藏家和臺灣第一任歐洲領事羅伯特·斯溫霍(Robert Swinhoe)背面有鑲黃邊的黑橫紋27~39條。
分布:中國(臺灣)
中華珊瑚蛇脊紋亞種:
Sinomicruris macclland univirgatus(Ginther,1858)特徵:背面沒有鎮黃邊的黑橫紋,只有黑育紋或零星的黑點。
分布:尼泊爾,印度(錫金),中國(西藏)模式產地:印度阿薩姆
中華珊瑚蛇巖崎亞種:
另有Sinomicrurus macclellandi iwasakii (MAKI, 1935) 分布:日本(琉球群島石垣島)
7、廣西華珊瑚蛇Sinomicrurus peinani (LIU, YAN, HOU, WANG, NGUYEN, MURPHY, CHE & GUO, 2020)A:棲息地。B:標本背面和腹部視圖;C:親緣關係樹;D:背面,腹側和側面視圖。;E:頭部的背面,腹側和側面以及腹部的腹側視圖。分布於中國(廣西),越南(CaoBằng和Vinh Phuc)。模式產地為廣西蒼梧縣(N23.65°,E111.56°),海拔約30m。主要特徵為:身體和尾巴上有30-35條黑帶;整個背鱗13行,通體光滑;白腹,有黑色斑點或橫帶;頭頂上寬闊的白色橫條,前緣倒置為V形,白條寬於前黑條;額鱗V型,長度是寬度的1.3倍。
廣西華珊瑚蛇是今年發表的新種,在之前被認為是中華珊瑚蛇的一個亞種,因其他方面資料暫缺,可以參考中華珊瑚蛇的資料。
動物學研究雜誌英文版,zoological taxa期刊,四川動物期刊,中科院昆明所官網
Damon
個人微信:Damondeyulin513
感謝@佚名 為雨林投送的稿件~就像作者寫在前面的話一樣,創作本文的目的在於給各位共同愛好者介紹有趣的物種,分享相關的知識,而不是教唆各位飼養文中提到的物種,相信各位讀者都有基本的判斷能力。如果能對各位讀者起到擴大知識儲備的作用,不勝榮幸,作者僅進行收集整理,並不說明正在飼養文中任何一種動物。我們的華珊瑚蛇雖然美麗,但它美麗也象徵著劇毒,並且作為我國的保護蛇類,大家看看,了解下就好,切勿動歪心思。如果大家想和他進行交流學習,可以在後臺私聊雨林的管理員申請加入粉絲群。與此同時,Damon的雨林歡迎朋友們的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