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7月2日,美國單日新增確診數量又一次破了記錄——高達5w+,幾乎每小時新感染超2300...在這種情況下,拿到offer的小夥伴開始糾結秋季要不要去美國讀書,如果上網課,交的學費到底值不值?今天周老師就來好好跟大家聊聊gap和defer的事情。
疫情當前,準留學生們和留學生們的生活與對未來的計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美國不通航,學校不開學,大部分留學生的計劃被全盤打亂,相當一部分人選擇了defer/gap,當然,也有不少同學決定選擇用online模式遠程入學。
那麼,這幾種選擇都意味著什麼?準備gap的小夥伴們又該如何應對這一段時間的「空閒」呢?
一起來看看吧。
gap與defer究竟是什麼?
受疫情影響,在各個學校的新生入學群中,出現了這樣的熱門討論——是應該gap,還是應該defer,還是應該乾脆放棄offer?
在此解釋一下:
gap的意思是入學的學生由於有其他計劃選擇休學一年,去創業,去遊歷各國;
defer通常是由於一些特殊原因,使得原本確定入學的學生需要延期入學。
兩者雖然意思差不多,但是比較官方的區別是,defer叫做延期入學,時間不確定,而gap通常是非常規整的一年期。
2020賓大校友群中就針對入學情況進行了如下統計:
和周老師預期差不多,基本上休學和正常入學人數一半一半。
如圖所示,還是很多人選擇在2020這個多事之秋正常入學,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大家捨不得放棄來之不易的名校offer決定以命相博?
其實,在選擇正常入學的準留學生大軍中,選擇defer的人並不少,但是大多被學校拒絕了。隨之而來的是學校宣布2020秋季線上授課,遠程教學,因此,這已經不是一個能由著大家自主進行的選擇,而是一個逼不得已的行為了。
因此,本文對於defer不做深入探討,將主要在遠程上課和gap兩方面進行相關的分析和介紹。
首先,受疫情影響,今年眾多大學都將課程放在了網上進行,那麼,遠程上課會不會不好呢?我們來簡單分析下利弊。
遠程上課pros and cons
先說好的:
總的來說,從費用角度考慮,遠程上課一定是更便宜的。
以華盛頓大學三個校區的留學生學費拆解為例:
這是華盛頓大學三個分校校區的學費清單。
其中比較觸目驚心的是圖末的non-resident費用,這個基本上就是留學生比當地學生要多交出來的借讀費,幾乎要多交一倍。
而改為線上教學後,則少了許多這樣的費用,基本交學費即可。
以賓大一門online課程的學費清單為例:
可以看出除了學費之外,就是general fee,基本上是稅款,對比一下就知道其實是少了很多項費用,最主要的就是沒有借讀費沒有借讀費沒有借讀費,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除此之外,改為線上課程後,一些其他的費用也會隨之省去,比如,u-pass,即學校的通行證,這個東東通常是一張類似id的小卡片,需要激活,用來坐公交車用,大部分學校的upass可以和學生卡合二為一,也可以cover住圖書館借書這項服務
而不在美國讀書選擇遠程上課的童鞋們,不存在需要坐公交或者借書的情況,所以這個費用理應被減免。
同時,有的學校會收取on-campus fee,基本用來維護校園基礎建設以及校區水電供應。那麼作為不在校的同學,這一部分費用就是不必要啦。
當然,比這些零七八碎的開銷,遠程上課讓留學生省下了更大的費用支出——生活費。
有過在美留學經歷的小夥伴大概都明白,房租與生活費是一筆多麼可怕的支出。假如你的學校不幸在加州或者紐約,那麼恭喜中獎,你在校區附近的房租基本上和北上廣cbd地帶持平。
這麼看來,online option簡直就是拯救荷包的不二選項,並且你不用承擔那些遠離家鄉的煎熬。
再說不好的:
就有心細的小夥伴針對online這件事,提出了是否划算的質疑,比如,認真比對了課時的長度和所需費用,感覺這樣算下來依舊是被學校坑了。
的確,online課程一定存在著自己的弊端。
首先,如同上圖的小夥伴所吐槽的,遠程上課的學生首先會獲得稍少的面授時間,並且無法獲得圖書館的資源,以及切身享受到當地的文化與便利。
最重要的是,國外留學的學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是老師的薪資,教室佔用的場地費用,以及ta帶領學生做studying session的hourly wage.
這樣看來,我們現在交的學分費用其實與在校上課時沒有差別,但是,改成遠程授課後,交著一樣的學費,卻在教室的使用權、和教授面對面聊天的機會,以及學校當地的實習機會等方面被打了折扣。
這就好比在和自己的女神談一場曠日持久的異地戀,你可以跟她聊天,可以跟她視頻,甚至可以跟她口嗨,但是......摸不著,你甚至不知道未來女神終於答應嫁給你的時候,這種虛擬的結婚證和真實的結婚證是不是一樣能夠獲得民政局的認可。
之所以這麼比喻,是因為畢竟線上授課和日常線下授課還是有著巨大的不同的。
線上授課最大的弊端,也是最令學生和家長們擔心的點就在於,時間長了,學位的全日制屬性是否會打折扣,找工作時,還能得到公司的肯定嗎?是否會影響最終的就業?
針對這個現象,美國部分大學給出了明確答覆,不會,但也有部分學校說「不明確」,大多數權威機構則表示承認online學位,但具體動態和走向還要依據之後疫情的發展趨勢。
說完了遠程上課,再來說說留學生的另一個熱門選擇——gap.
先聲明,周老師不在這裡鼓勵彎道超車或者販賣焦慮,只是希望大家在作出以上選擇時,看清自己的內心。
通過親身採訪那些既gap過又defer過的留學生,學霸君為大家整理的主流休學原因如下:
不確定專業是否是自己喜歡的
小a:在拿到了一個統計等工具專業的研究生錄取的同時,我有了深深的恐懼。儘管學校超一流,可這個專業是我真正想要的嘛?
對拿到offer的學校不太滿意
小b:我的學校其實並不理想,我覺得我再努力一年多拿一點實習經歷也許會有更好的選擇。
休整一年可以更好地申請夢校
小c:final的時候壓力真的很大,我還沒有準備好gre。我覺得休息一年可能能讓我用更好的成績申請。說不定夢校offer 就get了。
身心疲憊只想靜靜
小d:留學的壓力真的太大了,尤其作為被quarter制度(一年三個學期)摧殘到脫髮的人,真的被逼到上氣不接下氣,感覺剛剛開始新的學期馬上就要考試了。我只想休息休息真的。
確認過原因,是留學生選擇gap的心聲沒錯了,大家理由雖不相同,但往深了看,gap的核心詞彙無非是「停頓」+「放空」,想空出一段時間,休整自身,以便未來更好地出發,尤其對於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或者不清楚下一步該怎麼走的人來說,進行gap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再加之疫情的原因,不少小夥伴考慮到性價比等綜合因素,對gap的傾向就更深了
放下別人的期待
做自己的主人
不知道你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人,從小到大全面發展,按部就班,上完奧數課上英語輔導課,上完英語輔導上作文課,總之大家參加的比賽她都參加了,成績每一科單拎出來都是均勻的中上遊,總分在一起能秒掉偏科的小孩。
爸媽也會經常說,看看人家的孩子多省心。
【聽說不聽話的貓孩子有魚吃】
然而若干年之後,這樣的孩子卻在選專業上吃了血虧。
周老師身邊就有這樣一個朋友,由於並不知道最喜歡什麼,兜兜轉轉大學讀了五年,用一個經濟學專業畢業了。
我問過她為什麼學經濟學,她當年的回答讓我哭笑不得:「我就隨便上這些我覺得能拿高分的課,上著上著就滿足了幾個學科的畢業要求。經濟我感覺應該比較好找工作吧,我還可以申請很多的minor,但是懶得和學校政策較勁了。」
並且,名校畢業的她,目標是進體制內混日子。
當然,周老師在此並非反對進體制內工作這個選擇,而是不贊成混日子的這種理念,不管選擇哪一種工作,都應該忠於自己內心所想,將其做到極致。
然而,吃盡留學種種苦頭,最後卻只是想混,虧不虧?
可是,錯真的在我這位朋友身上嗎?
仔細想想,小的時候有沒有人告訴過你,要語數英物化生史地政美術音樂全面發展,杜絕偏科?
可是,誰能真正做到把有限的經歷分散給這麼多學科,最後還門門狀元?
我這位朋友就是因為太過於聽從父母這種告誡,而忽略了自己真正中意的方向。
2018年,她在讀研究生之前終於違背了父母的意願,選擇了gap year
她先是用她這些年寒暑假打工賺的錢去了仙本那,拿到了潛水證,從此愛上了與她的本科專業經濟學毫無關聯的海洋與運動。
她再也不是那個乖乖女,變成了一個有小麥色皮膚的健康的姑娘。
後來的半年中,她選擇去海洋館做兼職美人魚,與海豚和鯊鯨寶寶共舞。甚至在這段時間裡,還邂逅了她的王子。
如今,她用自己的思考成功衝破封印,放棄了她不喜歡的專業,選擇了運動健康作為研究生專業。她在取悅自己的路上,活出了陽光的味道。
而這,其實也是選擇gap的意義所在,如果你此刻對未來充滿迷茫,但又不想貿然下決定,過早將自己定型,或者此刻身心疲憊,無法拿出最好的狀態迎接人生的下一段旅程,那麼,選擇gap year可能正是你所需要的。
空出一段時間,多體驗一些不一樣的生活,在行走中動態尋找自己真實的需求,或者只是單純的休養生息,調整好自身,以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當然,選擇有很多,正如主頁君今天給大家所介紹的,每一種都有自己的利弊,因此無論做出哪種選擇,都要在遵從內心的基礎上,充分了解這些選擇後,做出最適合自己目前情況的決定。
希望大家都能順利找到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