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推了一篇文章《你如果混的不好,不妨了解下羊群效應》。有讀者反饋說,挺喜歡這類型的討論,希望能多更新一些。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就和大家聊聊管理學上的一個著名概念:木桶效應。
什麼叫木桶效應呢?
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長短不一,那麼這個木桶能盛多少水,往往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塊最短的木板的高度,就是整桶水的高度,哪怕其他的木板再高也沒用。
這意思應該是很好理解的,因為水都從最短的那塊木板處流出去了,沒辦法再升高。
換句話說,如果一隻木桶想要盛滿水,那每塊木板必須都一樣高,並且所有的木板都不能有破損,否則還是沒辦法盛滿水。
這就是木桶效應,最短的木板決定整個水桶水位的高度,所以也有「短板效應」的說法。
這聽上去挺有道理的,但到底是不是這回事呢?
且聽我說道說道。
01
木桶理論,不是絕對的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木桶理論確實是非常有道理的。
很多時候,一件事能不能成,往往就看你有沒有短板,短板到底有多短,如果很短的話,那基本就成不了。
就以考研來說,一些理工科類的專業,他們考研的科目是英語、數學、政治以及專業課。
考研考試有個特點,不是說最後的總分過線就行的,而是每一門科目都必須要過線。
也就是說,不能出現某一科特別差的情況,否則你的其他科目再好,也是無濟於事。
我的大學同學中,就有幾個人因為英語太爛,連最低的分數線都沒過,結果雖然總分挺高的,但還是無緣被錄取。
這就是非常典型的「木桶效應」,由短板決定結局,一門存在劣勢,拖累整體的成績。
所以,我們經常用「木桶效應」來警示、提醒自己,要努力補短,哪方面有缺陷和不足,就要儘早、儘快地提升起來。
這當然是有必要的,也值得提倡。
但我想說的是,不是所有情況下,「木桶效應」的啟示都是有用的。比如對於職場人來說,很多時候,這反而是思維上的一種誤區,會讓我們走向失敗和衰退。
之所以這麼說,有兩個原因:
1. 均衡成長的另一個結果,可能就是沒有長處和優勢;
2. 長板效應,往往比木桶效應更適合當下職場的發展;
先來聊第一個原因。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當我們在某一方面傾注精力時,就勢必會在另一方面減少投入。
而不可否認的是,天賦、時機等這些客觀因素往往也是真實存在的,有些短板任,你再怎麼補強,也不會成為強點。
那麼,最後的情況就是,短的確實不那麼短了,但長的也不會很長,看似均衡的背後,其實是優勢的減弱,也就是沒有核心的競爭力。
不管是個人還是團隊、組織,一旦沒有自己的核心優勢,失去了核心的競爭力的話,那麼就很難擁有一席之地,就很可能會步履維艱,岌岌可危了。
第二個原因,是接下來要重點分析的。
02
長板效應,才是你的核心競爭力
實際上,第二個原因中的關鍵詞「長板效應」,是接著第一個原因而延伸出來的一個概念。
所謂長板,顧名思義,就是你的長處和優勢。
我認為,在今天這個時代,在某方面擁有絕對長板比那些看似全能,什麼都會更有競爭優勢。
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皆是如此。
從個人的發展說起,來看這樣一個問題:從老闆或公司的角度看,到底什麼樣的員工才是最討人喜歡的呢?
有人可能會說,當然是那種全能型的員工,什麼都會,什麼都可以做,即插即用,經濟又好使。
坦白講,還真不是這樣的。相反,這種看似完美的「全能戰士」,很多時候的處境反而是挺尷尬的。
因為他們所謂的全能,其實就是平庸,說是什麼都會,其實是什麼都會一點,水平一般,難度大點的活,完全指望不上。
要知道,實力超群,什麼都能做的很好,這種貨真價實的全能型超級戰士是非常罕見的,大多數人都只能在一兩個領域做到極致出色,而這已然是很不錯的了。
所以,真正讓老闆欣賞、喜歡的,恰恰是那種單一功能型的員工。
不過,這也有個前提,就是這類員工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是極致優秀的,他們雖然只做這一件事,但能做到極致出色,甩別人幾條街,高出好幾個檔次。
老闆之所以喜歡這樣的員工,除了其能出色完成工作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人才,在同行業的競爭中就擁有優勢,才能有一席之地。
所以,真正有格局的企業會千方百計,不惜代價地留住那些頂級人才,原因就在這裡。
而這些頂級人才,其實未必是渾身武功,更多的是「一招鮮」,但就靠這一招也足夠讓人垂涎三尺了。
我知道,很多人都是非常努力的,想方設法提升自己,但為什麼努力了卻總是看不到收穫和回報呢?
我希望大家能在努力的同時,學會思考,多問自己幾個問題:
1. 我和公司的同事比,競爭力在哪?優勢明顯不明顯?
2. 我有沒有一項碾壓所有人或大多數人的技能?
3. 我擅長做什麼?不擅長做什麼?
... ...
我們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要將時間和精力花在刀刃上,與其盲目地逼自己滿身才華,不如專注在某一領域,然後努力做到極致出色。
任何事,只要你做到比絕大多數人都要出色,那你就能得到很多,這就是長板效應,也是當下職場人最應該打磨的競爭力。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