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春天來揚州再適合不過了,此時的揚州有清風、細雨、斜柳、瓊花……揚州,地處江蘇中部,長江和京杭大運河交匯處,素來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
「揚州八怪」之說,由來已久。揚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躍於揚州地區的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總稱,美術史上也常稱其為「揚州畫派」。在中國畫史上說法不一,較為公認指:金農、鄭燮、黃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羅聘、高翔。至於有人提到的其它畫家,如阮元、華巖、閔貞、高鳳翰、李勉、陳撰、邊壽民、楊法等,因畫風接近,也可併入。因「八」字可看作數詞,也可看作約數。在揚州當地還流傳這一種說法:「揚州八怪」是指揚州地區的「醜八怪」。由於揚州八怪的藝術風格不被當時所謂的正統畫派所認同,而且他們追求的就是自然,就是真實、現實,他們就把一些生活化,平民化的都搬到他們的書畫作品之中,甚至把社會的陰暗面揭露出來。這種行為使得統治者的利益受損,說他們都是畫壇上不入流的「醜八怪」,揚州八怪因此而得名。
比起杭州西湖,瘦西湖確實多了幾分清瘦的神韻,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時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據記載,乾隆元年,錢塘詩人汪沆慕名來到揚州,與家鄉的西湖作比較賦詩道:「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長堤春柳是瘦西湖春天的代名詞「三步一桃,五步一柳」,嫩柳像綠煙,粉桃似紅霧,瀰漫了整個長堤。
徐園在瘦西湖長堤春柳之北,每逢秋季,揚州市一年一度的菊花展就在徐園舉行。園中有黃石迭砌的荷池,外有曲水,內有池塘,池水與湖水相通。園中的聽鸝館前陳列鐵鑊兩具,相傳為南朝簫梁時鎮水之物,並立有《鐵鑊記》碑文,相傳是南朝梁時期的遺物,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高郵盂城驛是中國郵驛「活化石」,是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驛站、明代遺留下來的一處驛傳建築。從此高郵因「郵」而生,因「郵」而興,一支「郵」字歌,從古唱到今。鼓樓是驛站值更守夜,站崗望,傳鼓報的制高點,亦是今天盂城驛的形象標誌物。
大明寺被譽為「揚州第一名勝」,是國內罕見的集園林、文物古蹟和宗廟建築於一體的遊覽勝地。名揚四海的千年古剎大明寺,名僧鑑真東渡日本前,在此傳經授戒,該寺因此名聞天下。疫情期間,為中日友誼歌頌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8個字就寫在寺內的一塊石碑上。
個園的主人愛竹,取了「竹「的半邊「個」為名,應了庭院裡的各色竹子,是揚州最具藝術價值的一座園林,園中竹林茂密幽深。清朝劉鳳誥所撰《個園記》有記載:「園內池館清幽,水木明瑟,並種竹萬竿,故曰個園「。在個園的抱山樓長廊上可共賞夏秋兩景,因此也被今人戲稱為「時空隧道」。個圓中最大的特色便是"四季假山"的構思與建築,在面積不足五十畝的園子裡,開闢了四個形態逼真的假山區,分別命以春、夏、秋、冬之稱。
「晚清第一名園」何園,1500米的復道迴廊堪稱「天下第一廊」,一廊一迴轉,一步一成景。與何園緊相毗鄰的是「片石山房」,是明末清初畫壇巨匠石濤疊石的人間孤本。片石山房東面有一座楠木廳,是何園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幢建築,俗稱明楠木廳,廳西側有一「不繫舟」,坐在舟上可俯視池魚,就像船隻從外面航行歸來,寓意著平平穩穩,一帆風順,坐在舟上可俯視魚池。
揚州有五百多條縱橫交錯的街巷,想體驗最古老最繁華的來東關街應該是不會空手而歸的。街面上市井繁華、商家林立,行當俱全,生意興隆。陸陳行、油米坊、鮮魚行、八鮮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東關街還是揚州手工業的集中地,前店後坊的連家店遍及全街,如樊順興傘店、曹順興籮匾老鋪、孫鑄臣漆器作坊、源泰祥糖坊、孫記玉器作坊、董厚和襪廠等。
揚州漢陵苑,又名漢廣陵王墓博物館,是於1979年發掘於高郵市高郵湖西新區神居山的一號西漢墓葬,代表了古代最高禮儀的葬禮「黃腸題湊」,並出土金縷玉衣殘片,初步考證墓主人系西漢廣陵王劉胥夫婦同塋異穴合葬墓。漢陵苑是瘦西湖蜀岡風景名勝區內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苑內地形起伏,建築古樸雄渾,林木蔥鬱、綠草成蔭,是一座融文物與園林為一體的展示中心。
有人說來過一次揚州,便會愛上她,這裡愜意的慢生活令人不忍願離去,我想這大概是不無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