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幾年下來,小黑最大的感觸就是凌亂。由於平時需要用到大量文檔、表格、圖片、打包文件,電腦桌面永遠是亂糟糟的,有時候花費大量時間歸納整理,不出三天電腦桌面又恢復凌亂的模樣。久而久之,小黑也無心整理電腦桌面,只是不定時將大量文件整理到同一個文件夾中,以年月日期命名。
對於不堪入目的電腦桌面,小黑也曾想過找一款軟體幫忙整理,一度使用騰訊桌面整理一鍵分類。然而騰訊桌面整理只能將桌面文件分類到文件夾中,並沒有對文件進行智能分類,找起文件反而更加困難。每次在騰訊桌面整理文件夾中找文件的時候,看著一堆密密麻麻的文件,總是讓人心煩意亂。
老實說,文件整理排序、查找保存、同步分享這些功能,大部分白領工作者都避免不了的常規操作,對於工作生活有價值的數據、文件、素材,對於每個用戶來說都是無價之寶。
在長期使用文件管理軟體使用過程中,小黑髮現有不少軟體與系統技巧值得學習,掌握好了可以減少大量檢索文件的時間。人生如此美好,小黑可不想浪費時間在找文件上。
一直以來,不少蘋果的擁躉都在吐槽Windows 系統的文件管理功能,macOS 自帶標籤功能,可以分門別類的文件進行管理。打開Windows 系統資源管理器,可以看到快速訪問、onedrive,此電腦等訪問入口,所有文件都儲存在各個磁碟之中。想要快速找到某一文件,多半只能一個個文件夾挨個尋找,雖然Windows 系統自帶快速訪問功能,但是小黑實際測試發現檢索結果並不精準。
以前幾天撰寫的稿件為例,小黑希望查找之前寫作的素材。輸入關鍵詞「0119」,立馬彈出之前的文稿。然而小黑想要找到當天配圖,輸入「圖片」卻怎麼也找不到想要的文件。由此可見,快速訪問功能僅限於文字檢索。
此外,快速訪問功能還面臨模糊搜索能力差的問題。小黑想要查找電腦中與5G 有關的素材,輸入「5G」點擊回車之後,只能發現兩篇文章,其他內容一概沒有顯示。
快速訪問是微軟在Win10 上新增的功能,與此同時也取消了「庫」功能的顯示。想要使用該功能,首先需要在文件資源管理器的查看選項中選擇「顯示庫」,接著需要將不同的內容添加到庫中。
添加方法很簡單,就是選擇不同的文件夾,滑鼠右擊選擇包含庫,想要將其分到哪一個庫就分到哪一個庫。系統自帶的庫有圖片、本機照片、視頻、保存的圖片、文檔、音樂六種,用戶還可以根據需要自由分類。比如小黑新增的「我的極刻」庫、「智慧生活」庫。庫的種類與名稱都沒有限制,可以隨意設置。
Win10 上的庫功能,實際上就是macOS 中的標籤功能,通過標記庫來將文件分類。如此一來,電腦中的所有文件夾就像一個樹狀網絡一樣,有秩序的按照不同類別分成不同的庫。或許有人覺得庫功能不適用,設置文件夾同樣可以實現這些功能。其實不然,庫只是文件管理輔助工具,文件雖然顯示在庫中,但是文件本身仍然存儲在原來位置,標記成不同的庫只是為了讓用戶更加方便的找到文件。
此外,工作時常常需要在不同項目中用到同一文件,過去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複製粘貼重新拷貝一份。這樣久而久之電腦中的文件就會變得重複且臃腫。庫功能可以建立不同的子庫,同一文件可以標記到不同庫中,這樣既不用移動文件位置,又能可以在不同項目中快速找到文件。
總的來說,庫功能是微軟自帶的文件整理竅門,在處理龐雜文件時可以更加省力。不過庫功能只能標記文件夾,不能標記單一文件,這一點極大的制約了它的功能屬性,也是小黑重新尋找文件整理工具的原因之一。
Windows 系統自帶庫功能受限之外,本身還沒有自動分類功能。對於習慣於智能化軟體的小黑來說,這樣的功能顯得有些雞肋,小黑真正想要的還是那種可以自動分類的整理軟體。
在多方尋找之下,小黑髮現一款經典老牌且開源免費的文件批量整理軟體DropIt ,這是一款強大的文件分揀+加工處理工具,只需將一大堆文件拖放到它的懸浮窗口上,然後點擊開始按鈕,它就能按你預設好的「協議」(一組規則和操作),自動化地將文件分門別類放進對應文件夾,瞬間就能幫你整理歸類好堆積如山的雜亂文件和文檔。
DropIt有一個缺點,就是沒有中文版,小黑下載安裝時發現,軟體提供十幾種語言選擇,偏偏沒有中文,無奈之下只能選擇英文版。好在安裝流程都比較熟悉,順利將DropIt軟體安裝到電腦中。
打開軟體,小黑頗為吃驚,直接顯示一個大大的箭頭,而且各個選項都是以中文形式表現,看來英文版與中文版也沒有什麼不同。在默認設置下,沒有文件分類功能,在開始分類之前需要設置自定義。
自定義文件內部有自帶額多種模板,比如擦除器、清單製作器、照片陳列室、解壓器等等,可以輔助不同類型文件一鍵整理。小黑為了體驗更多內容,選擇從頭設置一個自定義文件管理規則。點擊左下角添加可以新增全新的規則。
新增規則,首先需要設置名稱、圖標、尺寸與透明度,這些都是可以自由調節的內容。圖標頭像自帶數十種圖片,可以根據喜好自由選擇。
選好圖標之後,點擊文件257,DropIt軟體箭頭圖標直接變成新換的圖標。原來該軟體一次只能運行一種文件規則,運行時圖標也會隨之變化。
當然,完成這些還不夠,還需要添加不同類型文件的分類方式。在新建協議中,需要填寫名稱、規則、操作、目標文件夾四大類。名稱一欄可以隨意填寫;規則一欄點擊右側按鈕,系統會自動彈出不同類型文件額格式,比如圖片常用格式jpg,選擇之後會彈出一個「*.jpg」,其他類型文件與此類似。
操作一欄即文件即將發生的動作,有複製、移動、刪除、重命名等多種選擇,一次只能選用一個(前面格式一次可選用多個)。選擇好之後設置目標文件夾,也就是整理動作操作之後的文件夾,也就是Windows 庫類似的文件夾,其中庫也能充當目標文件夾。
小黑隨意在桌面上找到一個文件夾「12」,選好之後保存。接下來將規則設置為jpg文件,操作設置為移動,再將桌面文件拖往圖標出,此時jpg 格式文件會自動移動到「12」文件夾,其他格式文件顯示格式不兼容。
體驗完之後,小黑明白DropIt 在於批量自動化處理,用戶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工作需求來量身定做一套自己的「協議」。從功能屬性上來看,DropIt 還未達到自動化標準,無法智能文件分類。不過目前這個階段已經讓小黑比較滿意,針對 *.docx; *.doc; *.xlsx; *.xls; *.pptx; *.ppt; *.wps 等格式的 Office 辦公文檔,小黑可以將它們批量移動到「工作文檔」目錄裡,以文檔、表格、PPT 分類存放。
當然,按照文件格式存放遠遠談不上分類,針對文檔我們還可以通過檢測文件內容功能,篩選出文檔內容裡包含有 「合同」、「協議」、「報表」、「發票」、「項目名稱」、「通知」等關鍵字,進行更細化的分類,把它們再放進對應的文件夾去;針對圖片,也有「拍攝時間」、「解析度」、「相機」等細分選項可供選擇,可以盡情分類。
綜合來看,DropIt 提供較為細化的分類標準輔助用戶分類,用戶拖動單個文件或者文件夾,就能根據其自身屬性歸納到特定文件夾中去。如此分類之後,也有利於用戶快速查找文件。
對比Windows 自帶庫,DropIt 功能屬性顯然更加強大。除了整理文件,它還能安全刪除文件、批量打包解壓文件、自動生成清單,還能自動生成照片陳列室。此外,由於DropIt 自帶批量處理功能,還能批量處理文件格式,比如將 PSD 源文件批量轉換為 PNG 圖片,做設計的小夥伴肯定遇到大量PSD格式文件。通常來說,需要打開PS 重新保存為PNG 圖片,但是DropIt 可以通過規則修改批量轉化,不用一個一個打開 PSD再逐個保存。
Windows 系統作為老牌辦公系統,其自帶文件管理工具與第三方軟體工具都非常齊全,除了小黑介紹的幾款之外,還有素材整理神器eagle、Total Commander 協助文件管理工具、Listary 快速檢索文件工具、everything 全能搜索工具,它們之間相互配合,可以爆發出驚人的效率。
當然,回到文件管理本身,最關鍵並不是工具,而是整理思路,這些軟體工具只是減少工作量,真正決定文件分類整理效率的還是用戶自身分類邏輯。找好文件多級分類標籤、項目與思路,這才是減輕資料分類壓力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