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來電話說,今天回家吃飯,還問自家的絲瓜長得怎樣,想要吃媽媽做的絲瓜麵條湯。原來,無論歲月怎樣變遷,老家的一架絲瓜,瓜蔓纏纏綿綿,在他心裡眷戀著,從來沒有塌架過。
絲瓜,是我家人愛吃的一道菜,從春到夏,從夏到秋,百吃不厭。絲瓜吃法多樣,除了油燜,還可冷拌、做湯。妻子善烹調,絲瓜湯也換著花樣做,我還給取了幾個別致的菜名:
「白玉翡翠」湯:絲瓜和豆腐一起煮,營養搭配最佳,絲瓜的淺綠,豆腐的潔白,色香味形自然交融,與其說是一道美食,不如說是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
「天作之合」湯:絲瓜煮花蛤,鮮嫩的絲瓜,與生俱來帶有甜味;花蛤肉質鮮美無比,被稱為百味之冠,山珍海味相得益彰,兩種食材簡直是絕配,我戲稱為天作之合湯!
「春風拂柳」湯:絲瓜煮半熟時,撒入一把麵條,絲瓜的甜美和麵條的軟滑,筷子一夾,如春風拂柳,吃上一碗,心頭也拂過一縷春風。家裡常備有潭頭特產機面,絲瓜煮麵條,成了我家的家常菜。有時胃口不佳,一碗滑中帶軟、甜裡含香的絲瓜麵條就可以使我食慾大增。兒子自幼愛吃絲瓜煮麵條,長大口味不改,對這道菜更是情有獨鍾。
家鄉人愛吃絲瓜愛種絲瓜。炊煙嫋嫋的農家,房前屋後傍著一架絲瓜,綠藤纏綿,生意盎然,實在是很耐看的一番情景。宋代一個叫君端的詩人,春日踏青,看到農舍邊竹籬下,藤蔓漫捲,黃花綠葉,翠瓜垂懸,微風輕拂,還有蜂蝶相伴,老夫婦倆在瓜架下閒坐長聊,太陽西斜不思歸,享受著真正的農家之樂!(宋.君端《春日田園雜興》)
白粉牆頭紅杏花,
竹槍籬下種絲瓜。
白頭翁嫗閒無事,
對坐花陰到日斜。
家鄉種的絲瓜,大都是廣東絲瓜,又叫稜角絲瓜,福安話叫「勒瓜」、「八角勒」(福安話勒與稜讀音相近),這種絲瓜,生長期很長,可以採摘到深秋,味道始終鮮美如初。
人勤春來早。正月末,就要翻耕種瓜的「土壋」,挖一道深溝,埋入稻草或芒萁,撒上稻穀殼,上面壓些泥土,慢慢的悶燒,這樣處理過的土壤,肥力十足,還能殺死泥土裡的害蟲和病菌。據說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經驗。
二月二,瓜籽要落地。絲瓜籽經過浸種、催芽,可以點播了。春來了,冬卻不肯離去,倒春寒不時地殺個回馬槍。幸好我們早有準備,給畦面蓋上塑料薄膜保溫,絲瓜苗安然無恙。
在春雨春陽的愛撫中,絲瓜苗嶄露頭角,一天一變樣,該給它搭個架了。我家鄉傳統的搭架材料是毛竹尾,編成一把大芭蕉扇的樣子,它有個很有古意的名稱,叫做竹棲,一片竹棲可以重複使用好幾年。瓜架高約二三米,太高採摘不便,太低不利通風。瓜架搭好,還要插根小竹竿引導瓜藤上爬。絲瓜感知到人們的關愛,用茁壯成長報答到人們的期待,幾場春雨過後,已經是滿架青藤,黃花朵朵,翠瓜累累。
一株絲瓜幾乎全身是寶。
絲瓜營養豐富,容易吸收,老少鹹宜,是一道養生美食;絲瓜葉清熱解毒,搗碎外敷治療無名腫毒、皰疹;絲瓜皮曬乾泡茶飲用,能祛上焦之火;絲瓜根具有活血通絡,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治療偏頭痛,腰痛,鼻竇炎和喉風腫痛等症。
絲瓜古稱天羅,《本草綱目拾遺》有關於天羅水的記載:清晨將絲瓜莖折斷,置於瓶中取汁,名曰天羅水,此水可以養顏美白、緊膚抗皺。古代靚女們把絲瓜水當成天然的化妝水用喲,現代人都是急性子,沒有等候斷藤滴水的耐心,更沒有在瓜架下流連忘返的閒情逸緻。
絲瓜嫩時鮮美可食,絲瓜老了,這「滿腹經綸」的瓜絡也是一味通經活絡、利尿消腫的好藥材。瓜絡還可以用來可以洗碗、擦澡,加工成防臭鞋墊。
傍晚時分,我望著一架絲瓜正吐蕊飄香,瓜架有些小了,阻礙絲瓜的蓬勃發展,瓜蔓順著牆壁爬上屋簷,爬上鄰近的樹梢。我佇立瓜架旁心有所悟:這絲瓜深深地紮根在故鄉的土壤裡,瓜蔓伸向四面八方,與絲瓜的根一脈相承。人生就如絲瓜,不管走多遠,對於故鄉,情感的藤藤蔓蔓,交織著歲月的斑駁,總是牽連著一縷縷鄉愁,一縷縷親情,不能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