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月12日,是中國的植樹節,每年的植樹節前後正是種植樹木和綠化植被的最好時機。那為什麼把這一天作為植樹節呢?3月12日還是什麼重要的日子呢?先和青青的幾位詩一起向下看吧。
如夢令·植樹
昔日狂風遠渡,捲動塵埃遍布。
影月掩遮天,行者口乾閉目。
植樹,植樹,築起長城綠路。
憶想十年前,春季天乾物燥,狂風捲起漫天黃沙,行人掩住口鼻,都不能睜眼。那都是綠化被破壞所致。這些年來,隨著植樹造林工程的進行,環境明顯改善。各種綠植生長於路旁、田野,阻擋風沙,淨化空氣。而且樹木種類繁多,五顏六色,還是一道靚麗的風景。正是因為有國家的好政策,才給了人們一個清爽、潔淨的生活環境。
陽春三月萬芳蘇,二日中旬千樹獨。
造林仍思植酸子,強民國父種綠儒。
中國的植樹節最早是由凌道揚和韓安、裴義理等林學家於1915年倡議設立,當時孫中山最初將植樹節的時間確定在每年清明節。1928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將植樹節改為3月12日。孫中山先生一生致力於綠化造林,1883年,孫先生曾從美國帶回一棵酸子樹苗,種在了他的住所,至今在孫中山故居還生長著他親手種的酸子樹。新中國成立後的1979年,在總設計師鄧小平提議下,決定把每年的3月12日定為中國植樹節。植樹節當天,鄧小平身先士卒,多次親手種樹。也開啟了新時代的社會建設中,把綠化、美化環境當成一個重要的事情來抓。現在習主席也曾提出「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的金句。可想如果每年我們每個人都種下3至5棵樹,我們國家將會變成綠色的海洋。
綠茵立徑旁,青翠紅褐黃。
美化淨空氣,吸音防眼傷。
現在城市綠化都在路兩旁種植樹木或綠化帶,這些植物可以淨化空氣,減少塵埃,吸收廢氣,降低噪聲,改善司機的視覺環境等等。那麼我國歷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樹的是誰呢?他是由一位叫韋孝寬的人實現的。1400多年前他在陝西首創路邊植樹。韋孝寬是西魏、北周時期的一位名將,京兆杜陵(今西安市東南)人。韋孝寬因軍功被授予雍州刺史。自古以來,官道上每隔一華裡便在路邊設置一個土臺,作為標記,用以計算道路的裡程,也就是現在的裡程碑。韋孝寬上任後,發現土臺的缺點很多,經風吹日曬,特別是雨水衝涮,很容易崩塌,需要經常進行維修,不但增加了國家的開支,也使百姓遭受勞役之苦,既費時費力又不方便。韋孝寬經過調查了解之後,毅然下令雍州境內所有的官道上設置土臺的地方一律改種一棵槐樹,用以取代土臺。從而開創了我國在路旁植樹的先河。這也使槐樹成為了西安的「市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