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進高校的尷尬:最終還是得去讀個博

2020-12-07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不知不覺,自己已經在高校工作了,從當初那個稚嫩的碩士生,轉變為一名高校教師,其中,嘗過的艱辛只有自己知道。

當年,碩士生成為一名高校教師也是百裡挑一、過五關斬六將的,心裡想像著牙塔裡的「舒適」,即使只有碩士學歷,也可以讓自己自由的追逐學術理想。可如今,身處高校教學一線,教學和科研雙肩挑,還有著各種繁雜的事情要處理,無時無刻不有一種憂慮感。於現在的我而言,有時候高校儼然成了一個不舒適的「舒適圈」。

作為高校學歷層次最低的群體,時時要擔心自己的飯碗倒不是那麼危言聳聽,但如果稍微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恐怕也難以忘記取得博士學位這個目標。更現實的情況是,作為碩士生,幾乎不能或者不會拒絕除了教學以外的任何事情,不會拒絕,很多小事情就變成了牽扯你精力的大事情,自己不敢不往「坑裡跳」,結果是很多時候就有更大的坑。說實話,我偶爾會有種想要掙脫的感覺。

前不久,好幾個群裡的高校教師都在討論去韓國、馬拉西亞讀博,據說這些地方可以「相對容易」的取得學位,暫不討論是否容易,單看高校教師的博士學位情節,原來不止只有自己處在學歷尷尬中,很多人同樣有這樣的憂慮,有時候可以看到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

而我還是剛剛進入的、最年輕的那一撥,其實我才是最應該憂慮的。

的確,現在博士都已經擴招了,海歸博士一大堆並且「新晉」成了一些高校的入職門檻,而也有很多高校已經要求師資博士後。

在高校圈裡混,沒有博士學位這個硬通貨,不免經常會產生憂慮的情節,大學老師考博的壓力自然也會蔓延到你我身上。更重要的是,正如一些媒體所指出的那樣「這背後是嚴峻的學術圈就業形勢:博士帽年年增加,但學術職位的數量卻相對穩定」,如果產生淘汰,這關乎著一個教師未來幾十年的職業生涯。

以上只是一些簡單的敘述,相對感性的認識,而讀博卻有著更多理性的需要。

一、博士是個穩飯碗

2018年,博士畢業人數突破6萬名,同年,近10萬人被錄取為博士生。其實,我們國家的博士數量是偏少的,有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普通高等學校中專任教師擁有博士學位的僅佔24.4%。而高校要想發展,全面實現100%師資博士學位是發展目標。

可見,未來「要想在高校能夠長久地教書育人,沒有博士學位將來將會面臨很多的不確定性。」我在籤約高校之後,導師曾經反覆督促我趕快準備考博。雖然我覺得自己的講課水平和知識量不會有很大的問題,但以後還真不好說。當然,其實我自己也一直在準備,入職前的暑假幾乎都在複習博士考試資料。

二、科研的需要

大學老師是做什麼的?大學老師的職責也就是客觀完成大學的職責,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黃寶印指出,學科評估要堅持繼承創新,要在保持原有「人才培養質量」「師資隊伍與資源」「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貢獻與學科聲譽」四個一級指標體系框架下。

一般在大學的年終考核裡面,也就學校年終考核時,分為教學、科研、社會工作三項。可以看出,科學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作為碩士生的科研水平不是很高,並且,很多期刊對作者職稱、學歷都有硬性要求,非博士學歷即使文章質量過關也可能無法發表。

另外,在高校制定職稱晉升或者榮譽等方面的取得都有著很多的門檻或者要求,比如,

第一,教學方面:教學工作量、精品課程、評教、教改項目或工程、教改論文、學生競賽,教學成果獎、教學競賽獲獎、省級質量工程等等。學歷不高,在教學評比中也是弱勢。

第二,科研方面:著作(及獲獎)、論文(及獲獎)、論文他引、科研項目、科研經費、科研獲獎、專利、成果轉化、標準制定等等。這會引發更多問題,比如職稱評定就與論文發表有重要的關係。無法發表在核心期刊,自然無法取得更高職稱。

第三,榮譽帽子:學術類兼職稱號、人才類帽子、德育類帽子,等等。這些帽子肯定優先給予擁有博士學位者,畢竟一個學校需要這些博士學位者作為「支撐」。

總之,現在的職稱評定是向高校放權,而學校的博士比例是學校排名、更名、申請碩博點、評估等的依據,因此,學校會不斷地向有博士學位的教師進行資源傾斜,以鼓勵更多人擁有博士學位。這些如果沒有博士學歷做後盾,幾乎與自己無緣。

就像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寫的那樣:「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什麼都沒有」。

三、對知識的渴望

個人認為,這個世界,有人屬於知識型的,有人屬於談判型的,有人屬於營銷型的,有人屬於藝術型的,有人屬於政治型的,有人屬於創業型的,有人屬於技能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或者說屬性,或明顯,或不明顯,但找到了必定是好的。對於知識型的人,渴望不斷吸取知識,補充自己,在知識天地中遊刃有餘。我相信,這也是很動人讀博的初衷。

其實,博士不僅是個能在高校穩定的學位,讀博士的過程本身是一次能力的提升。一個人能夠把博士學位取得,那麼他的能力一定是不低的。

讀博期間也能遇到很多不一樣的人和事,能顧改變自己的眼界,或許能夠重新出發找到更多可能性,這一切,讓我堅定了考博路。

這個暑假,儘管酷熱難耐,非常辛苦,但自己仍在一點點地啃那些考博資料。7月底又往日本為期一周的遊學,感觸頗多,想到未來的趨勢,想到自己還年輕,未來還有更多的可能,人還是要堅持和追求夢想,這樣才會有未來,慢慢地克服了這些問題。而以後的讀博路也可能是一場艱難的旅途,甚至可能短暫的出現諸如強迫症、抑鬱症或狂躁症等最壞的情況,還包括掉頭髮、失眠、厭食等可能性,但對博士學位的渴望,或者說正是這種刻骨銘心的過程,讓它成為很多人執著追求的夢想。我也是。

我告訴自己,「不要因為一棵樹而錯過了整片森林」,走出自己那不舒適的「舒適圈」去接觸新的更多的可能。有人的地方就有競爭,能夠適應競爭法則才是一個人成為社會人的標誌。總之,沒有一個高的學歷很難在高校圈裡「放心」的生存。

相關焦點

  • 讀完研究生後,一定要讀博嗎?至少先想好這兩個問題
    比如在就業方向方面,攻讀完博士以後,大多可能是進高校或者研究所從事研究類型的工作;再比如薪資待遇方面,雖然碩士和博士都屬於高層次的人才,但後者明顯在就業的時候更加搶手,薪資待遇的整體水平自然會更高。比如隸屬IT行業的計算機、通信等熱門專業,隨著產業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同時伴隨著行業結構的升級,人才結構也同樣升級,所以有必要去讀個碩士,但如果從薪資待遇的角度來講,讀博我覺得沒有太大必要,因為只要夠優秀,碩士畢業也能達到20W+的薪資,這不香嗎?
  • 讀博之惑:學業、就業與家庭,一個都不能少
    忙起來的時候,能夠連續一個月每天做實驗到凌晨,「周六周日連個懶覺都沒得睡,一早就得去整理實驗數據,看著有些同學吃喝玩樂回家團聚,覺得自己挺慘的。」有時候實驗推進不順,走進實驗室都會讓陳育感到生理不適,「有種噁心的感覺,就想回家」。
  • 留學本科diploma不能認證,還是讀個碩士degree吧!
    留學本科diploma不能認證,還是讀個碩士degree吧! 在加拿大待了十年,有道是十年磨一劍,然而我卻磨了幾劍,一劍都沒有成功。雖然心中還殘存著一點鬥志,但都被現實打磨的沒有了稜角。回首往事,我發現自己真的沒有像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說的那樣,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但卻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 211大學女碩士研究生的困惑:畢業時已27歲,要不要繼續攻讀博士
    有網友提問:「研究生畢業已經27歲,還要不要繼續讀博?」該問題還有補充說明:本人是某211高校的女研究生,學碩,快畢業了。畢業已經27歲了,是繼續讀博士還是參加工作,很矛盾。內心想繼續讀博,但又面臨著困難,生活上、學業上男友家人不怎麼支持,希望畢業早早結婚生子。
  • 碩士找工作到底有多尷尬?
    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研三學生,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找工作的心酸,特別是冷門專業的碩士黨。學歷不符對於學歷限制,想成為一名大學老師的同學應該深有體會。碩士畢業,不想去企業、高中和培訓機構工作,想找一份大學教師的工作。
  • 讀博只是為了將來當大學老師?博導:萬萬使不得!
    1你的讀博生涯會很不開心,這種不開心甚至會延續到畢業後……上大學和讀研究生(碩士)是不同的,而讀博和讀研究生(碩士)又是完全不同的。可以預見,倘若你並不熱愛科研,即使你求得了自己夢寐以求的高校教職,你的工作也會非常痛苦。
  • 海歸碩士回國找工作竟遭HR質疑?Master即將畢業的你們該何去何從?
    這位小夥伴說,自己認認真真在英國讀了一年碩士,但是當TA去事業單位應聘時,HR卻拋出了一連串令人心塞的問題:「為什麼你的碩士只有一年多時間?」、「一年多時間真的能畢業嗎?」、「你怕不是讀了一個假的碩士吧!」.
  • 讀博媽媽的兩難選擇:博士帽與尿不溼
    有老公和雙方父母幫襯,陳楓讀博的第一年除了教課任務,就是去北京聽課學習,學校離家坐動車一小時車程,雖說有些奔波,卻並不覺得辛苦,偶爾還能和留在北京的同學朋友們小聚一下。陳楓是那種做什麼都有計劃的人,唯獨懷孕在她計劃之外。她沒有生二胎打算,更沒有讀博期間生二胎的想法,但2015年9月,卻發現自己意外懷孕了。掐指一算,預產期剛好是博士畢業期間。
  • 馬來西亞留學 | 來大馬讀博究竟有多香?
    讀博期間時間較為自由:大多數的博士都是純研究型,一般第一個學期上課後,同學們只需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進行研究,跟博導約定時間進行學術會議或討論,大多學校不會對出勤率進行考核; 馬來西亞博士學費和生活費比較低廉:公立大學博士全部學費大概在3萬-8萬人民幣,專業不同可能會有些出入,馬來西亞的生活費低於中國的一二線城市,性價比很高; 獎助學金豐厚:在馬來西亞讀博的學生,一般公立大學都會提供研究經費、科研津貼或獎學金給優秀的博士生
  • 在職讀博需要什麼條件
    在職讀博,需要滿足學歷、身體條件、專家推薦、專業要求等方面的具體條件和要求。1. 滿足學歷要求。在職讀博,在學歷上,必須是已取得碩士研究生學歷或已獲得碩士研究生學位。如果研究生學歷或學位是在境外留學取得,必須能通過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認證,才能報名申請在職讀博。報名時,必須提交認證證書。如果是應屆碩士畢業生,提交碩士研究生學歷或學位的時間可以延遲,但最遲必須在讀博入學前提交碩士研究生學歷或學位證書。2.身體條件。報名申請在職讀博,必須要滿足招生考試單位(大學或科研院所)對於考生的身心健康要求。
  • 讀博士,你適合嗎?一個博士生的透徹分析
    其次,即便為了想進高校而讀博,也要事先考慮一下是不是喜歡那種生活方式,能否接受那種清苦?能不能坐冷板凳?不然,高校的日子也不好過,競爭一樣激烈。而考博只不過是」多米諾骨牌」的間的感受之一就是,周圍的人的確不簡單,都有令人非常佩服的一面,可能再」混」日子的人,跟一般人相比也有一份自律和堅持。所以這是一個可以相互約束、相互見證、共同進步的群體。
  • 英國留學碩士畢業後如何申請博士
    既然同是碩士學位,究竟授課型碩士和研究型碩士之間有著怎樣的區別呢?其實,區別很簡單。授課型碩士是為那些不想繼續深造,只想獲得一個碩士學位就走上工作崗位的同學而設置的。相反地,研究型碩士課程是為有意繼續攻讀博士的同學而專門設立的「必經之路」。為什麼說Mphil是博士生的必經之路呢?
  • 山大研究生校長獎王朋:碩士畢業後工作4年,重返校園讀博
    2013年他從浙江大學碩士畢業後,在泰安一家企業工作了四年。四年之後,他選擇了報考博士研究生,來到了山東大學。「我有一個博士夢」「我選擇讀博有兩方面的原因。」王朋說。「一是我內心深處一直有讀博士的夢想,在工作階段也未曾遺忘。
  • 在職讀博需要什麼條件?
    在職博士是由院校自主招生,不同院校不同專業招生的條件還是有所區別,在招生前一般都會公布招生簡章裡面都會詳細說明條件,這裡簡單歸納一下大部分共同的幾點!1.在職攻讀博士需要什麼條件?碩士畢業或者已經獲得碩士學位人員;取得學士學位6年及以上並達到與碩士畢業生同等學力的人員;至少有兩名所報考學科專業領域內的教授的書面推薦意見;以同等學力身份報考的人員還須達到招生單位對考生提出的具體業務要求等等,上面滿足其中之一即可!這些是招生單位的要求!2.其他需要做的準備!
  • 為了繼續進監獄,我就去讀博了
    我為什麼會接觸到監獄戲劇這樣一個很奇怪的領域呢?一開始的確有失敗過,後來我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篇報導,有一位雕塑專業的女生,她到了一所監獄去做繪畫治療。我就想,她能進的話我也能進。最後我在豆瓣的一個小組上聯繫到了她,她就幫我去聯繫了春城監獄。今天我用到的全部都是化名,包括監獄和人名。當時我跟春城監獄的教育科領導取得了聯繫,我們通過郵件互相溝通了一下。
  • 英國一年制碩士到底水不水?值不值得讀?
    01英國碩士留學費用出國留學的初衷有許多,不管是為了進修深造還是謀求海外工作機會,經濟因素都是促使很多人選擇英國一年制碩士的重要原因。申請赴英讀一年制碩士的費用可以分兩種情況。反而近年美國高校排名下降的會稍多一些,英國高校排名的含金量可見一斑。03英國碩士分類其實英國碩士不僅僅只有一年制碩士,也包括兩年制碩士,這兩種學制通常分別對應授課型碩士和研究型碩士。
  • 讀博第三年:我想輟學去送外賣!
    「今年是我讀博的第三年,越來越感覺自己不是那塊料,當初選擇讀博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想幹嘛,不想讀了,想回老家送外賣可以嗎?感覺那種簡單快樂的生活比較適合我,哪怕累一點窮一點。」這是一例典型的「讀博騎虎難下」案例,當他考上博士的那天,收到了無數的點讚、鮮花和掌聲,雖然還沒有什麼實際性的成就,但「博士生」的身份讓他自帶傲人光環,但後來發現自己好像很難順利畢業,如果硬剛下去可能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但如果放棄讀博必定會遭到周圍人的嘲笑和不解,所謂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這位博士生稱自己想回老家當個外賣小哥,可見其對讀博幾乎已經死心
  • 讀博的女生越來越多,女博士真的很難找對象嗎?博士師妹分析原因
    記得我剛讀碩士的時候,我媽就叮囑我說:「千萬別在往上讀了,小心找不見對象的!」相信很多人都會這樣認為,女博士的學歷太高,找對象難。尤其是單身女博士的媽媽們更是為女兒的終身大事擔憂。我上初中的時候就聽說過這樣的話:世上的人分為三類,男人、女人、女博士。
  • 6年讀完本博,博士培養計劃是真香還是加速內卷?-虎嗅網
    近日,知乎上一則題為「如何看待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強基計劃 6 年本博連讀的火箭計劃」的問題引起了網友的熱議,短短時間內就已經收穫了超過 100 個回答。試想一下,大家本科畢業需要 4 年,再讀個碩士需要 3 年,加起來一共七年,而坐上火箭的北大物院學生,已經喜提博士學位。聽起來,可不是真香嗎?
  • 讀博不想做研究,就是為了以後找工作,有什麼不對嗎?
    有很多人在讀了碩士之後,還想讀一個博士,但是身邊勸退的人很多,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做選擇。年齡也就成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但是,年齡真的是讀博士所需要考慮的一個必要問題嗎?或者通俗點說,年齡大了就真的不要讀博?如果我們以27歲讀完研究生的年紀來計算,及時這個時候讀博士,中國國內博士普遍是四年時間,畢業也就是31歲。這個年紀拿著博士學位參加工作肯定是沒問題的。另外有些人的顧慮是,年紀大了不好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