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嶽毅
7月17日16時,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與「暴力梅」正式告別,結束了長達50天的「糾葛」。
臨安地處浙西山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生態條件造成該區域小流域山洪及地質災害等險情災情多發。今年汛期,全區面雨量788毫米,是常年的2.8倍,防汛壓力非同一般。在此背景下,臨安氣象部門如何科學應對,為全區59.6萬人民築牢防線?
超前謀劃
城市內澇嚴重、田野河水漫灌、水庫庫容告急……7月6日這一天令人難忘。
7時,臨安區氣象臺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15時20分,臨安區防指啟動防汛二級應急響應;15時30分,臨安區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暴雨)業務服務二級應急響應。在此期間,區氣象臺共發布雨情和預報信息17次、重要天氣報告兩期,面向公眾共發布預警簡訊67.3萬人次。各部門迅速集結到位,提前對重點區域人員進行緊急轉移。
精準預警、提前預警的背後,是臨安早在半年前就開始打的有準備之仗。
2019年底,臨安區氣象局啟動地面智能觀測預警系統項目建設,實現行政村氣象監測全覆蓋,並在全區高風險山區或移動信號差的地方選取33套自動氣象站配備北鬥衛星通信系統。在這一系統中,自動站雨量資料可實現5分鐘更新,實時滾動,並與鎮街和行政村邊界、山洪地質災害隱患點和水庫、河流流域等信息疊加綜合顯示。當每小時降水量達50毫米時,氣象臺直接電話通知鎮街分管領導,提醒政府及相關部門做好防災減災工作,並啟用分布在各個關鍵地區的大喇叭發布預警信號。
科技增效
今年汛期,杭州市氣象局開發的「杭州城市大腦」數字駕駛艙氣象板塊成為臨安區委、區政府開展防汛決策的重要工具。
「杭州城市大腦」建設是杭州市政府推進城市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從2019年開始,杭州市氣象局積極融入杭州市政府治理數位化轉型重點工作,推進「城市大腦·氣象小腦」建設,目前已建成「氣象駕駛艙」移動端版本和PC端版本。平臺集合最常用的數值預報、集合預報模式和智能網格預報產品,不但能夠顯示預警、綜合實況、短期預報、七天預報、決策服務材料、氣候統計等面向決策服務的氣象信息,還可根據不同需要,選擇不同時間段、站點雨量、面雨量、鄉鎮雨量等信息,快速生成個性化的統計分析資料。
目前氣象「駕駛艙」通過浙政釘平臺面向相關分管領導和氣象部門工作人員開放。在防汛調度期間,水位信息和水庫及流域的面雨量預報為防汛調度提供決策依據,快報製作模塊能夠快速生成所關注的統計分析信息。臨安區副區長王棟多次主動向氣象部門了解數字駕駛艙氣象板塊使用方法,並對科技「掌控」氣象資訊表示大力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