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個關於保險的視頻,大致內容為:
某保險公司的代理人在職期間購買了幾十份保險產品,最近的開門紅產品實在沒錢買了,公司要對其進行罰款。這幾位代理人實在氣不過,就找媒體去討說法。
當然,視頻只是一面之詞,真實情況可能會有出入,這個我們先不去管它。
我們來說說視頻中業務員買的保險,其實在行業內叫做「自保件」。
自保件是什麼鬼?
所謂自保件,就是保險業務員通過公司,給自己或者親人買的保險。
當新人經過公司的各種培訓後,一些保險公司就會引導新人給自己購買保險。因為新人購買了自保件,一可以看出對保險的認可,二可看出新人有繼續留在保險公司的打算。
Emm,這種做法跟某些組織要求納投名狀,倒是有相通之處!
通過自保件,新人一般都能夠順利轉正,並拿到相應的佣金和津貼,同時公司銷售了產品。某種程度上,算是共贏。所以,保險公司也會鼓勵新人這麼做。
如果業務員根據自己的能力範圍選擇合適的產品,這樣做其實也沒有什麼問題。可是,凡事都有一個度,過猶不及。就像我本想吃兩個蘋果,結果拿過來十把香蕉,還必須吃完,那就不是太讓人愉快了。
業務員因為業績壓力、甚至保住工作的考慮,而不是因為自己的保險需求,購買了許多不必要的保險,使原本雙贏的事情完全變了個味。
一些業務員還比較克制,買的相對要少一些;而有的就有點收不住,保費負擔完全超出了自己的承受範圍,甚至負債買保險。這讓人怎麼都感覺十分畸形。
保險本就是我們財務安全規劃的一種工具,如果因為保險,反倒使我們的財務更加不健康,就有點走火入魔的味道了。
隨著這種事情越來越多,業務員的壓力逐漸變大,總有那麼一天,業務員扛不住壓力,會想辦法退保止損,甚至出現視頻中那樣的糾紛。
有個說法---為什麼保險公司一直在招人,其實人家不是在招員工,是在招客戶!說的就是這種事情。
說實話,保險行業名聲差,跟這些事情不無關係。
試想,保險行業內的人尚且如此,那些保險行業外的人呢?如果他們通過這些不專業的人購買保險,那麼保障規劃的合理性,當然也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自保件「保」的是什麼?
對於視頻中的業務員,自保件最主要的功能,應該是「保」他們的工作,附帶了一些保障。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成語---買櫝還珠,我買的不是珍珠,是裝珍珠的匣子;我買的不是保險,是裝保險的那個工作......
回到最初的功能,保險其實就是藉助財務槓桿,保障我們未來可能的風險,出事了有保險兜底。跟裝保險的那個工作有個毛的關係。
我買自保件了嗎?
當然,這本來就是自己研究保險目的的一部分。只是代價相關許多人要大一些,畢竟是花了許多時間,把每種類型的保險全部研究一遍。
在跟客戶講解的時候,有時候也會拿自己舉例說明,我購買某個保險的邏輯,讓客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但是有一點,我一直沒有想清楚做的是否正確,就是我從沒有主動給親人朋友推薦過保險,只是在偶然的聊天中,可能忍不住提醒他們考慮一下保險的邏輯。其實內心一直很矛盾。
一方面,自己很認可保險,推薦的產品也很有競爭力,不是那種保障不全還很費錢的產品,完全有理由把好產品推薦給自己身邊的人。
另一方面,自己又覺得每個人對於風險感知不一樣,讓別人知道我在做保險,如果有需求找我就行了。我不必費心去改變他們對於保險的想法,如果他們因為人情而勉強接受我的建議,那我跟某些不專業的代理人也就沒什麼區別了。
直到現在,我的每一位客戶,都是主動來找我諮詢的。我都儘量根據對方的需求和狀態,設身處地地給出合理化的建議。靠著團隊的專業體系,以及自己的努力學習,帶給客戶全面足夠的保障。
寫在最後
幾年前,跟我一起入職車企的朋友,在了解了咱們公司生產的汽車後,於是給自己買了一輛,某種程度上也算是「自保件」,只是沒有業績(我們做技術工作,沒有銷售方面的業績要求)
好學校的老師,會想辦法安排孩子進自己所在的學校就讀;差一點學校的老師,也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去更好的學校。
其實,不管是什麼產品,汽車也好、保險也罷,我們都希望選擇最適合我們的,而不是因為產品是誰生產的,會有哪些細枝末節的好處。
產品真的足夠好,不用拿業績、人情去說事。員工如果真的需要,有那個實力,當然會去購買。如果確實不需要,或者暫時買不起,也不影響向周圍的朋友推薦。
如果一個產品不好,還強行去推銷,讓客戶、員工買,那或許只能用「騙」來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