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79年,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二年,是一個不平凡的年頭,詩人蘇軾為了紀念自己的恩師歐陽修,第三次來到揚州平山堂,在這一年裡,詩人面對著自己也不禁發出了對人生的感慨。今日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名為《西江月·平山堂》,到此為止,詩人蘇軾共去過揚州三次,所以傳說中的「三過平山堂」,其實也是濃縮了詩人近十年南北朝風雲變幻的人生歷程,隨之而來的便是創作這首詩。
《西江月·平山堂》
宋代:蘇軾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那也是詩人第三次經過平山堂,回憶起前半生的全部時光,彈指流逝。這十多年來,這位詩人再也沒見過老仙翁,現在也只有牆上能看見他的墨跡了,不過依然如龍飛鳳舞一般,氣勢雄偉。這時我正在平山堂裡的「歐公柳」下,所以要寫這篇追憶文壇英傑,即已故揚州太守歐陽修。有人說人死後萬事皆空,就算有幸活在這個世界上,也不過是個大夢一場啊!
講到這裡,就不得不給大家介紹一下揚州的平山堂,平山堂就在揚州西北側的大明寺旁,公元1048年,時任揚州太守歐陽修命人修建。詩人蘇軾於1079年4月從徐州調任到湖州任職,這也是他一生中第三次經過平山堂,此時已與他的恩師歐陽修相見已有九年之久,而他也已過世八年之久。這時也正好趕上詩人在政壇最黑暗的時期,所以詩人會選擇故地重遊,以紀念恩師對自己的恩德,於是便寫了這首詩,讓我們自然地感受到一種撫慰今昔的感觸。
詩中的前半句,既體現了詩人對恩師歐陽修的無限懷念,也體現了詩人對歐陽修的真誠友情,我想,歐陽修在世時,應該不只是一對完美的師徒,更應該是一對真誠的朋友,此刻我們就在歐陽修所建的平山堂裡,當詩人再面對這些,自然會有萬千思緒。而令人驚異的是,詩人竟三度登上平山臺,在此之前,詩人在杭州任職期間,曾到這裡為自己的恩師送行,詩人在詩中不僅抒發自己仕途坎坷,而且對恩師的讚嘆之情也油然而生。
這兩個句子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十年前曾與他的恩師相聚,但詩人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次相聚竟成了兩人最後一次相聚,第二年詩人的恩師便駕鶴西遊。今天,歐陽修早已仙逝,但在這平山堂的石壁之上,仍留有師徒親手寫下的詩句,其中更有傳世的偉大詩篇《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這時詩人也是仰望著自己恩師留下的詩篇,只是覺得此時石壁上還會有龍蛇不停地飛舞,讓詩人看了之後也會感到很驚奇。
詩的後半部分,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部分主要是描寫詩人通過聆聽和吟誦歐陽修之詞來抒發的情感,如「欲吊」、「還歌」等,都採用了歐陽修詩歌中的原句,從而道出了詩人對恩師的懷念之情,我們可以看到,歐陽修留下的詩篇中,大部分都是以流芳百世的姿態,這樣的詩篇在今天仍然存在於世人的視野中,因此,可以說,詩人恩師的文化功底絕對是非常出色的。詩歌的後半部分,詩人從自己坎坷的經歷中,抒發了恩師的一些遭遇,這樣詩人才會如此地懷念自己的恩師,面對平山堂前恩師親手栽種的"歐陽柳",似乎覺得此時恩師已在自己面前,所以才會來這裡憑弔自己。
事實上,這首詩真是特別有文採,這也是因為蘇軾從小就受了佛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吧,所以才會很習慣用佛家的色空觀去看待世間萬物。從白居易的詩作中我們可以看出,"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但詩人也是有更深的印象,所以他就抒發出"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是夢。"這一表現在自身之上的空幻與悔悟之情,也正是詩人在對佛家思想的領悟和自身理解下最深刻的感悟吧。事實上,人的一生中有時會夾雜著這樣一種思想,才能抒發出最深邃的人生感悟,這也是蘇軾許多詩篇中所能見到的人生感悟的最好例證。
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品蘇軾的人生,讓人奮發。
推薦這本《蘇軾詞傳》,裡面不僅收集了蘇軾的詩文,還能深入了解他的生平,見他的豁達,看他的豪邁,即使處於困境,也能笑對人生。
每當我走近這位「性情中人」,再讀一遍「亦無風雨亦無晴」這樣的詩句,便有了一種「愁東一株雪,人生看幾回明」的感觸、豁然和洞明。
少有的是,該書還以蘇軾的詞作主題,結合當時的社會觀念和時代背景,對蘇軾的人生境遇、詩歌藝術、社會活動等作了深入分析,再現了蘇軾在宋代以文字傳世、以官吏入世的典型文官形象。
在這套書裡還有一本《辛棄疾詞傳》。東坡仙才;稼軒英才,如鯨吞海。
在亂世中,辛棄疾是一位抗金英雄,他起立武藝高強,但最終卻成了文字獄,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被稱為"詞龍"。這就是所謂「劍有殺氣,詞有柔情」。
該書還以同樣的筆法,參考大量史料,重現了辛棄疾「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傳奇一生。
此外,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詞傳》、《倉央嘉措詩傳》等。
6部作品才79元,平均每本不到15元,能讀懂6位詩人的名作,並能從中領悟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真是難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