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緬懷歐陽修的詞,富有文採,結尾人生感悟,讀完令人透徹心扉

2020-12-26 小夢說三農

公元前1079年,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二年,是一個不平凡的年頭,詩人蘇軾為了紀念自己的恩師歐陽修,第三次來到揚州平山堂,在這一年裡,詩人面對著自己也不禁發出了對人生的感慨。今日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名為《西江月·平山堂》,到此為止,詩人蘇軾共去過揚州三次,所以傳說中的「三過平山堂」,其實也是濃縮了詩人近十年南北朝風雲變幻的人生歷程,隨之而來的便是創作這首詩。

《西江月·平山堂》

宋代:蘇軾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那也是詩人第三次經過平山堂,回憶起前半生的全部時光,彈指流逝。這十多年來,這位詩人再也沒見過老仙翁,現在也只有牆上能看見他的墨跡了,不過依然如龍飛鳳舞一般,氣勢雄偉。這時我正在平山堂裡的「歐公柳」下,所以要寫這篇追憶文壇英傑,即已故揚州太守歐陽修。有人說人死後萬事皆空,就算有幸活在這個世界上,也不過是個大夢一場啊!

講到這裡,就不得不給大家介紹一下揚州的平山堂,平山堂就在揚州西北側的大明寺旁,公元1048年,時任揚州太守歐陽修命人修建。詩人蘇軾於1079年4月從徐州調任到湖州任職,這也是他一生中第三次經過平山堂,此時已與他的恩師歐陽修相見已有九年之久,而他也已過世八年之久。這時也正好趕上詩人在政壇最黑暗的時期,所以詩人會選擇故地重遊,以紀念恩師對自己的恩德,於是便寫了這首詩,讓我們自然地感受到一種撫慰今昔的感觸。

詩中的前半句,既體現了詩人對恩師歐陽修的無限懷念,也體現了詩人對歐陽修的真誠友情,我想,歐陽修在世時,應該不只是一對完美的師徒,更應該是一對真誠的朋友,此刻我們就在歐陽修所建的平山堂裡,當詩人再面對這些,自然會有萬千思緒。而令人驚異的是,詩人竟三度登上平山臺,在此之前,詩人在杭州任職期間,曾到這裡為自己的恩師送行,詩人在詩中不僅抒發自己仕途坎坷,而且對恩師的讚嘆之情也油然而生。

這兩個句子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十年前曾與他的恩師相聚,但詩人萬萬沒想到的是,這次相聚竟成了兩人最後一次相聚,第二年詩人的恩師便駕鶴西遊。今天,歐陽修早已仙逝,但在這平山堂的石壁之上,仍留有師徒親手寫下的詩句,其中更有傳世的偉大詩篇《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這時詩人也是仰望著自己恩師留下的詩篇,只是覺得此時石壁上還會有龍蛇不停地飛舞,讓詩人看了之後也會感到很驚奇。

詩的後半部分,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部分主要是描寫詩人通過聆聽和吟誦歐陽修之詞來抒發的情感,如「欲吊」、「還歌」等,都採用了歐陽修詩歌中的原句,從而道出了詩人對恩師的懷念之情,我們可以看到,歐陽修留下的詩篇中,大部分都是以流芳百世的姿態,這樣的詩篇在今天仍然存在於世人的視野中,因此,可以說,詩人恩師的文化功底絕對是非常出色的。詩歌的後半部分,詩人從自己坎坷的經歷中,抒發了恩師的一些遭遇,這樣詩人才會如此地懷念自己的恩師,面對平山堂前恩師親手栽種的"歐陽柳",似乎覺得此時恩師已在自己面前,所以才會來這裡憑弔自己。

事實上,這首詩真是特別有文採,這也是因為蘇軾從小就受了佛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吧,所以才會很習慣用佛家的色空觀去看待世間萬物。從白居易的詩作中我們可以看出,"百年隨手過,萬事轉頭空",但詩人也是有更深的印象,所以他就抒發出"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是夢。"這一表現在自身之上的空幻與悔悟之情,也正是詩人在對佛家思想的領悟和自身理解下最深刻的感悟吧。事實上,人的一生中有時會夾雜著這樣一種思想,才能抒發出最深邃的人生感悟,這也是蘇軾許多詩篇中所能見到的人生感悟的最好例證。

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品蘇軾的人生,讓人奮發。

推薦這本《蘇軾詞傳》,裡面不僅收集了蘇軾的詩文,還能深入了解他的生平,見他的豁達,看他的豪邁,即使處於困境,也能笑對人生。

每當我走近這位「性情中人」,再讀一遍「亦無風雨亦無晴」這樣的詩句,便有了一種「愁東一株雪,人生看幾回明」的感觸、豁然和洞明。

少有的是,該書還以蘇軾的詞作主題,結合當時的社會觀念和時代背景,對蘇軾的人生境遇、詩歌藝術、社會活動等作了深入分析,再現了蘇軾在宋代以文字傳世、以官吏入世的典型文官形象。

在這套書裡還有一本《辛棄疾詞傳》。東坡仙才;稼軒英才,如鯨吞海。

在亂世中,辛棄疾是一位抗金英雄,他起立武藝高強,但最終卻成了文字獄,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被稱為"詞龍"。這就是所謂「劍有殺氣,詞有柔情」。

該書還以同樣的筆法,參考大量史料,重現了辛棄疾「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傳奇一生。

此外,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詞傳》、《倉央嘉措詩傳》等。

6部作品才79元,平均每本不到15元,能讀懂6位詩人的名作,並能從中領悟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真是難得的機會!

相關焦點

  • 蘇軾緬懷恩師的詞,文採斐然,看淡世間事,對人生的感悟令人受益
    公元1079年,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二年,這一年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代,詩人蘇軾第三次來到了揚州平山堂,來緬懷自己的恩師歐陽修,同時詩人面對著自己也不禁發出了對於身世感慨之情。公元1079年四月,詩人蘇軾從徐州調任到了湖州進行任職,這也是詩人有生之年第三次經過平山堂,這個時候與自己的恩師歐陽修已經九年沒有見面了,並且恩師歐陽修也已經去世有八年的時間了。此時也正好趕上詩人在政治上最黑暗的那段時間裡,所以詩人才會選擇故地重遊,以此來緬懷恩師對自己的恩德,於是便創作了這首詩篇,使得我們自然會感到有撫今追昔的感慨。
  • 蘇軾大徹大悟後,留下千古宋詞,雖然僅7個字,卻富有哲理
    宋朝大詞人蘇軾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詞一直流傳千古,一度徵服了同樣是文壇領袖的歐陽修,歐陽修讀過後讚嘆:「有蘇軾這樣厲害人物,我這個文壇領袖的位子要早早讓出來才好啊!」蘇軾的文採不光在文採之上,字寫的也好,他與蘇軾、黃庭堅、米芾、蔡京並稱書法四大家。蘇軾先生還很懂得吃,真應了那句「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僅他一人就創建了有名的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餅等系列美食。
  • 罵柳永的詞低俗,順便批評蘇軾歐陽修,李清照年輕時到底有多狂?
    ——《醉花陰》李清照讀完這首詞,一個滿臉愁容、身體贏弱的女子便映入眼帘,這也正是許多人心目中的李清照的樣子,她是一個和林黛玉一樣美好的女子。讓我們看看李清照在《詞論》中是如何評價柳永的:始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於世;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在前半部分總結了一下柳永的成就,在結尾的時候先肯定了柳永的音律優美、情感表達豐富,但是又接著當頭一棒:歌詞太過於低俗!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千古名句
    他讀完蘇軾的考卷後,讚嘆不已,以至於後來還特意向蘇軾要了以前的文章來看,這一看倒是驚訝到了歐陽修:「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全詞的最後一句,道出自己的心緒,呼應上闋最後一句,既有對於離別愁苦的心緒,也有對於未竟事業的慨嘆,由此可見詞人的內心依舊壯心不已,令人心酸。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品蘇軾的人生,讓人奮發。
  • 蘇軾結婚之日,寫下一首洞房詩,不料成了名篇!讀完讓人臉紅
    如果說宋朝最偉大的一位文學家,也許有人會說是歐陽修吧,其實不然,而是一位叫蘇軾的莫屬。蘇軾是歷史上最「乾淨」的一位文人,他給後人留下的印象的確是狂放不羈,樂觀豁達。雖然他文採飛揚,但是一生的仕途卻是極其坎坷。
  • 李煜臨死前寫的一首詞,短短四句卻令人心醉,成為千古絕唱
    這首詞用明淨優美的語言,通過永恆的自然與無常人生的對比,抒發了對故國往事的回憶和滿腹的愁恨,短短四句卻令人心醉。花每一年都開,秋月年年明亮,時光什麼時候才會了解呢?在過去的歲月中,有很多令人難過的往事,小樓昨夜又有風吹來,登樓望月又忍不住回憶起故國。
  • 蘇軾落魄時最經典的一首詞,充滿了人生哲理,最後一句更是精華!
    中華數千年的歷史,鑄就了無與倫比的文化,而古詩詞曲作為文化沉澱的藝術形式讓我們中華民族非常自豪,在唐代宋朝和元代,這3種形式也相繼達到了極其興盛的狀況,談到我們古代一些文人,從宋朝中找尋的話,我們很容易將蘇軾這位賦有高尚審美情趣的詩人結合在一起,今天我們也是就蘇軾的一首詞來分析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 李清照為何批評歐陽修、蘇軾、柳永等詩詞大家?
    而她的人生和詩詞風格以趙宋王朝南逃作為分界點,前半生語言清新自然,歡快美滿,偶有閒愁點綴;靖康之變後伴隨著生活的顛沛流離,主要書寫蒼涼人生,抒發對故鄉故國的懷念。 而《詞論》作於南渡前,這一時期,李清照自身文學風格雖沒有大的感情波動,但是已經日趨成熟,對詞作有了比較完整的、成熟的看法。
  •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詞,蘊含人生大智慧,值得終生學習!
    蘇軾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位天才文學巨匠,他一生創作並傳下了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蘇軾在詩、詞、文三方面取得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後人更是爭相從蘇軾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尤以蘇軾擁有在面對困境時曠達的人生智慧,最值得終生學習。
  • 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問了個尷尬問題,寫下一首詞安慰世人很多年
    蘇軾的一生經歷過太多的不公平,也正是因為這些不公平,讓他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蘇軾把這些感悟都寫在了詩詞上,蘇軾的詩詞,更深刻的展現了他對人生的見解。說起蘇軾,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豁達,他的人生態度,人們都說,人人心中都住著一個蘇軾,這句話說得真沒錯!
  • 李清照罵蘇軾「不通音律」,寫首詞與他較勁,一哥蘇軾輸在哪兒?
    歐陽修、蘇軾在《詞論》中,李清照是一同評論的: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何耶?晏元獻,就是晏殊。歐陽永叔,就是歐陽修。蘇子瞻,說的就是蘇軾。
  • 21歲蘇軾寫文章,編撰古話,卻引得歐陽修嘖嘖稱道,連連詢問
    而蘇軾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當年二十一歲考進士時,就是不走尋常路,不用實實在在的典故,而是自己編撰了一個,寫進文章裡。而作為考官的歐陽修,對於蘇軾的這一篇文章,就是讚不絕口。那麼,其中的這個蘇軾自己編撰的典故,是什麼呢?在這個過程中,歐陽修蘇軾究竟有過什麼有趣的事情?而就在這場考試中,歐陽修的弟子曾鞏也在這其中參加考試。
  • 蘇軾為紀念新婚之夜,寫下一首詞,句句都誇妻子的好,讀完真肉麻
    而今天我們暫且不提李白,先說一說蘇軾的趣聞軼事,蘇軾這個人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豪放派詩詞的代表人物,他自己也是一個真性情的人,敢說敢做敢表達,從不吝嗇自己的感情。蘇軾表達感情大多都是比較大氣、豪邁,但也有一些情感細膩的作品,就比如令人津津樂道的一首「雲雨詞」則是蘇軾特地為了紀念新婚之夜而作,句句都是誇妻子的好,讓人讀完之後只叫肉麻。《南鄉子·有感》冰雪透香肌。
  • 蘇東坡最豁達的一首詞,結尾10個字道出人生理想,令人回味無窮
    蘇軾詩云: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也正是因為蘇東坡屢遭貶謫的經歷,才更顯其人格魅力。這一首詩以樸素的的語言道出了最真摯的情感。而今天要和大家分享蘇東坡被貶黃州第三年的一首詞,此時的他布衣芒屩,出入阡陌之上,於自然中尋求美,感悟人生。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轂紋平。
  • 辛棄疾最悲涼的一首詞,短短4句話,道盡人生無常,讀完潸然淚下
    辛棄疾最悲涼的一首詞,短短4句話,道盡人生無常,讀完潸然淚下即使孤身一人的秋風雨夜,也有萬水千山的張力,這就是辛棄疾。既有「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勇冠三軍,錚錚鐵骨的男兒豪氣;也有「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俠骨柔情。他是慷慨悲壯的英雄,也是情感熾熱的詞人,他空有殺賊本領,報國豪情,卻一生寂寞。
  • 蘇軾思念弟弟的一首詞,最後一句傳誦千年,今卻被誤會成情詩
    蘇軾思念弟弟的一首詞,最後一句傳誦千年,今卻被誤會成情詩蘇軾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詞人,政治家,教育家。除了他的詩歌和坎坷磨難的人生人生經歷,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和弟弟蘇轍的兄弟情了。蘇軾和蘇轍,相差兩歲,性格迥異。蘇軾為人外向,天性豪放灑脫,不拘禮法,猶如其詩詞,縱橫恣肆,揮灑自如;蘇轍則為人內向,謙虛謹慎,忠厚樸實,善於守拙。
  • 蘇軾雨中寫了一首詞,僅4句話,道盡人生無常,林語堂讚不絕口
    全文簡樸而寓意深遠,尋常之處有奇景,抒發了作者的情懷,盡顯不俗的人生理想。「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在正常情況下,行走於雨中騎馬當然是輕鬆的,但蘇軾卻在著芒鞋、倚竹杖的狀態下體會到截然不同的感受。這句並非寫實,而是心態的展示。
  • 蘇軾到底有什麼魅力?讓余光中嫌李白、棄杜甫,詩詞還可以醫心
    說蘇軾大家都不陌生,宋代著名的文學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和辛棄疾並稱為「蘇辛」,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20歲的時候進京趕考,當年考試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他讀完蘇軾的考卷,讚嘆不已。就是蘇軾這位全能的大文豪讓詩人余光中表示,他嫌棄李白的浮誇,杜甫太悶,如果穿越就只和蘇軾做朋友,不僅有趣,而且好吃。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品蘇軾的人生,讓人奮發。
  •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蘇軾
    歐公:指歐陽修。西湖:此指安徽阜陽西三裡的西湖,為潁河合諸水匯流處。長淮:淮河。劉長卿《送沈少府之任淮南》:「一鳥飛長淮,百花滿雲夢。」清潁:指潁河,潁水,為淮河重要支流。蘇轍《鮮于子駿諫議哀辭》:「登嵩高兮捫天,涉清穎兮波瀾。」咽:讀「yè」。佳人:潁州地區的歌女。醉翁詞:指歐陽修在穎州做太守時,所寫的歌詠穎州西湖的一些詞。
  • 蘇軾在人生低谷時寫下一詩,充滿人生哲理,一生至少應讀一遍
    可能正因為他們走的路長,閱歷豐富,所以才善於把自己生活中所見到的,和自己感悟到的匯聚成一篇篇文章或者一首首詩詞。蘇軾曾經在行走的過程中,就寫過一首關於生活感悟的詩,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是卻總結出了人生哲理。蘇軾的文採,寫出來的每一首詩詞都是傑作。那麼,由他所創作的感悟生活的詩又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