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成龍大哥,那是娛樂圈頂流般的人物。
光是作為演員,就有數不清的代表作品,拿過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除此之外,做過導演、編劇、製片、動作指導……基本都是圍著電影打轉。
從2017年開始,年過六旬的成龍開始退居二線。
光是這一年裡,就監製了三部電影《機器之血》《龍之戰》《逆時營救》。
2019年,他首次監製電視劇,終於填補了這片空白。
殺青時隔一年,《成化十四年》終於來了。
改編自夢溪石的同名小說,和《熱血同行》《鬢邊不是海棠紅》一樣是耽改劇。
一般來說,耽改劇的好處就是,只要主角足夠好看,基本都能嗑得下去。
《成化十四年》不一樣。
自4月1日愚人節開播以來,一直水花不大。
小說裡機智過人的主人公唐泛,在劇裡變成了無理取鬧的「傻白甜」;
本來「基情」滿滿的探案三人組,卻加上了摸不著頭腦的感情戲。
即使有成龍大哥的光環加持,武戲合格,卻依然不夠驚豔。
難道這部劇真的沒有什麼看頭?
也不盡然。
歷史中的明成化年
《成化十四年》作者夢溪石,原本就以詳實考據著稱。
因此改編劇中,還原歷史也是其亮點之一。
可以說,《成化十四年》高度還原了大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
成化年是大明皇帝朱見深的年號,這個年號一共用了23年。
而朱見深在大明16個皇帝之中,名聲不是太好。
明朝早年的皇帝不是英明神武,就是勤政愛民。
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都是比較優秀的皇帝。
但是,到了第五個皇帝,也就是朱見深的父親明英宗朱祈鎮,便開始出現問題。
明英宗下令去攻打瓦剌(瓦剌是蒙古分裂的一部分勢力),造成了土木堡之變,以至於自己也被抓。
此時明朝大臣于謙迎奉其弟明景宗為帝,這時,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被廢除。
但是,8年之後,明英宗卻重回朝廷,發起復闢,再次當上皇帝。
而朱見深為人木訥又陰險,並不受父親明英宗的待見,雖為太子但戰戰兢兢。
這也導致了他成年以後甚至成為皇帝之後,嚴重缺乏安全感。
也可以很好解釋,為什麼他能夠和大他17歲的萬貞兒相伴一生。
處處遭受冷眼,又見證了自己太子之位的失而復得。
登上皇位之後的朱見深,英明神武了幾年,隨後便開始急速墮落。
因此在《成化十四年》,我們能夠看見這樣一幅畫面——
皇帝碌碌無為,宦官欺上瞞下,廷臣左右補漏,為惡者得意猖狂,為善者無奈嗟嘆。
大明成化年間,是大明由興旺走向衰退的轉折點。
在這個時期,也發生了很多值得稱道的故事。
而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唐泛(官鴻 飾)就在這一年,從翰林院調入順天府,任從六品推官。
故事則從他和錦衣衛總旗隋州(傅孟柏 飾)的相識開始,一路兩人聯手屢破奇案。
值得一提的是,探案三人組中只有汪植(劉耀元 飾)有歷史原型。
明代汪直是權宦之一,自幼入宮,曾伺奉明憲宗萬貴妃。
其他兩人雖為虛構人物,但和汪直有關的史料記載中,提到過一個叫孫博的人。
在歷史中,他和汪直可謂不打不相識,由政見對立而互相了解乃至折服。
因此有人猜測,唐泛的原型或許就來自這個人。
人物的真實設定
雖然人物原型存疑,但劇裡所有的人物設定,都有對具體史實的考據。
主人公唐泛是劇裡的一名推官。
明朝的推官,其業績的核心就是刑名知識的具備和司法能力的體現。
作為男主角的唐泛,就有這麼幾個重要的特點:
第一是長得帥,第二是吃貨,第三是愛寫小說,第四是業務能力強。
唐泛本身雖然不是特別富貴,但出身根正苗紅,是正統科舉出身。
隋唐科舉制度建立發展到明朝,已經十分完善,唐泛作為二甲第一名「傳臚」,可以稱得上是頂級的讀書人。
在古代,長得帥,聲音好,有才華,是順利走上仕途的重要因素。
而唐泛愛吃的特徵,也有一定的歷史根據。
明朝時,鄭和下西洋帶來了大量的新來植物,絲綢之路又帶來了西方的很多食物。
因此,唐泛喜歡吃的麵條、豆腐腦、奶羹等都是明朝之後傳過來的。
在劇裡,唐泛使用化名寫小說補給生活,也並非憑空想像。
因為,小說這一體裁就是在明清時期開始興起並發展至頂峰。
對於平時俸祿少,但又特愛吃的唐泛來說,碼字可是實打實的生財之道。
隋州是劇裡的第二位男主角,是一位鐵面無私的錦衣衛。
而這樣高冷的錦衣衛形象,也和明朝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
不論官員還是老百姓,一提起錦衣衛,總會帶有些許忌憚的心情。
錦衣衛是明朝的特務組織,是直接向皇帝匯報的一支軍隊,皇帝以此來直接掌控權力。
可見,隋州的身份角色在這支隊伍中也是舉足輕重的。
大明成化年間,還有一個我們繞不開的人物。
她就是由賈靜雯飾演的萬貴妃,也是朱見深此生最愛的一個女人。
前面提到,在萬貴妃那裡,朱見深獲得了年少時沒有的安全感。
在他2歲時,遇見了19歲的萬貞兒,萬貞兒從那時起一直陪著他長大,一直到他登基。
朱見深10歲登基時,萬貞兒已經27歲;明成化十四年,萬貞兒49歲。
劇裡的年齡也與歷史完全吻合。
歷史記載,萬貞兒曾經穿著武裝站在宮廷裡。在劇裡,她也有過這樣的裝扮。
可以說,《成化十四年》展現了明成化年間的兩大權力來源:一個是皇帝朱見深,一個是貴妃萬貞兒。
最有力的證明就是,劇中的男三號汪植。
他能從一個小太監到西廠的提督太監,除了自身的機智,也少不了萬貴妃的助力。
汪植從小侍奉萬貞兒,萬貞兒對他十分信任,這也是他飛黃騰達成為當朝權貴的重要原因。
耽改劇還是大雜燴
回到開頭說的失利。
播出一周,《成化十四年》在豆瓣僅有5.5分。
是「耽改」不夠香嗎?
自《陳情令》火爆以來,很多耽改劇都信奉一條「法則」:美就對了。
曾經出演新版《流行花園》中花澤類的「宮鴻」,確實長了一張「花美男」的臉。
可是到了《成化十四年》裡的唐泛,似乎並未得到觀眾的認可。
劇中也有很多試圖體現CP感的細節。
比如,唐泛愛吃,隋州系上圍裙給唐泛做飯等。
但美則美矣,「耽改」依然只是一件吸睛的外衣。
主角唐泛的設定是吃貨,因此美食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作為一部探案劇,你隨處可見的是,儼然吃播一般的主角。
更何況,還有直接懟到碗裡拍的畫面。
因為做菜、吃飯的鏡頭太多,反而讓人有些摸不著頭:這怕不是一部美食番?
事實上,如果抱著還原明成化年的風貌展開,或許還能收穫一波好感。
比如,唐泛破解隋州的密信,前去吉安拯救隋州時,使用的「反切」法,是中國古代常用的注音方法;
汪植在劇裡誅殺賊人和前去遼東開馬市處理紛爭時使用的火銃,在明朝出現也合情合理。
耽改、美食、歷史,因為元素太多,《成化十四年》反而沒有呈現極致的演繹。
論CP感不如《陳情令》,對於美食的打造比不過《花間提壺方大廚》,極具歷史感的視覺效果無法媲美《長安十二時辰》。
可見一部熱劇,並不只是迎合觀眾的喜好,更需要的是專一性。
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
同樣是雙男主的設定,張小敬和李必原本就找不到一點曖昧,就連故事線也少有交集。
但你就是能從他們身上看到互相之間的信任和欣賞。
同樣是探案劇,故事以長安城的狼衛作為切入,尋找幕後真兇的過程驚心動魄險象環生。
而劇中最為人稱道的歷史、文化、美食等元素,只是作為推進劇情的輔助而已。
《成化十四年》從劇名來看,想要呈現一個忠於歷史又富有創造性的明成化年。
遺憾的是,最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打造影視IP新模式
雖然在歷史上下了功夫,但《成化十四年》依然有很多瑕疵。
作為一部探案劇,最需要的就是嚴密的邏輯和高能的反轉。
而這兩者都未能在劇中體現,反而被吐槽的是「唐泛令人捉急的智商」,原著黨紛紛感慨「你再也不是我記憶裡的機智唐」。
還有劇中的賈靜雯、傅孟柏等均為臺灣演員,他們的臺灣腔也讓人十分出戲。
如果說還有誰沒有棄劇,大概就是明朝的歷史迷了。
作者夢溪石的《成化十四年》,因為考據精當寫作真實深受讀者喜愛。
而影視劇的還原,從建築街道再到服道化,也在肉眼可見地盡力還原。
雖然看起來糟糕,但我們還是可以看見一個可喜的變化——
觀眾越來越重視影視劇中真實的文化背景和合理的敘事邏輯,有史實依據的內容比腦洞大開毫無邏輯的內容,更能激發人的求知慾和探索欲。
就拿劇裡出現的「假汪植」來說,歷史上確實有這麼一個人。
他也確實曾經假冒汪直的身份,只是在熒幕上演時,故事還是發生了一些變化。
說起觀影與史實的結合,這也是愛奇藝的一個營銷亮點。
為了讓用戶提前了解與劇集相關的背景知識,愛奇藝知識還曾上線相關課程。
從明朝的文官系統、科舉、晉升制度,以及錦衣衛的分工和晉升體系等,詳盡地對劇情作出分析,想要進一步豐富用戶的追劇體驗。
或許今後的觀影體驗,將會從「天真」的觀影者轉向「感傷」的觀影者,去探尋更多影視故事背後的內容。
話說回來,如果想要深入了解歷史,大可以看紀錄片、參觀博物館。
好的電視劇,仍然有它必不可少的精神和內核。
捨本逐末,終究只會遭來市場的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