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生活的一大苦惱,就是可吃的蔬菜太少。成天就是黃瓜、土豆、胡蘿蔔和菜花,實在是受夠了!我多麼懷念油麥菜、蒿子稈、小白菜、尖椒、萵筍、茭白和藕……而不是這些奇形怪狀的東西:
Artichoke
洋薊/朝鮮薊/菜薊。據說學會優雅地吃這東西,是躋身上流社會必備技能之一,大概是煮熟後一片片掰下來吮。
Brussels Sprout
抱子甘藍/孢子甘藍。基本上就是迷你版本的捲心菜,鴿子蛋大小。
Romanesco broccoli
羅馬花椰菜/寶塔花椰菜。具有非同一般的數學之美,是吧?我沒買過,看著就覺得不像能吃的東西。
parnip
歐防風。這東西總跟胡蘿蔔擺在一起賣,我一直當成胡蘿蔔的白色品種。微甜,不是很脆,據說烤著吃也不錯。
rhubarb
大黃。這個居然不是紅色的芹菜杆,而且還總擺在水果區。切段水煮,會迅速變成糊糊,相當酸,加上糖當飲料喝,類似酸梅湯。盒裝酸奶也常有大黃口味的。
leek
韭蔥。我還以為是大蔥呢,太欺騙感情了!和大蔥的管狀葉子不同,它的葉子是扁的。有時在一英鎊硬幣上能看到它,因為是威爾斯的「國菜」。真正和國內比較接近的蔥叫 spring onion 或者 salad onion,但都比大蔥細,比小蔥粗。
chicory
菊苣。白白嫩嫩是不是挺像娃娃菜?其實是苦的。還有一種 red chicory,白幫紅葉,就不太容易上當。
fennel
球莖茴香。不是被門夾了的洋蔥。不知道外國人是怎麼吃的,我偶爾把它切絲和培根同炒。
平心而論,在英國的超市(叫superstore,不怎麼叫 supermarket)還是能找到那麼幾種熟識的蔬菜,只是名字有點陌生:
Chinese leaf
這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大白菜了,是一家三口葉綠素的主要來源。在英國超市裡,它不叫 Chinese cabbage。
choi sum
菜心。講粵語的同學秒懂。
pak choi
油菜。也是粵語,「白菜」。
ung choi
空心菜。還是粵語,「蕹菜」。在英國超市裡很少見,基本上要到中國店去買。
coriander
芫荽。也就是平常說的「香菜」。大多栽在小花盆裡賣,買回家擺在廚房窗臺上養著,用的時候隨手揪幾根。也有切下來洗乾淨裝袋子裡賣的。
aubergine
茄子。美國人管它叫 eggplant,因為早先有些品種的茄子是白色的,看著像鵝蛋或雞蛋。至於aubergine,實際上是從法語傳來的,更早的源頭是加泰隆尼亞語。
courgette
西葫蘆。還有種叫 marrow 的,形狀有點像大個的西葫蘆,但表皮的花紋像綠南瓜。本來西葫蘆和南瓜就是親戚,這 marrow 說不定是它們的過渡品種。
mooli
白蘿蔔。這名字似乎是從印度來的。如果店主哈日,大概會叫它 daikon(大根);如果仰慕華夏上邦,應該叫Chinese radish。
taro
芋頭。也很罕見,偶爾出現在移民聚居區的超市裡。
shiitake
香菇。這純粹是個日本名字,眼神不好容易看成 shit take,那可就一點也不香了。
oyster mushroom
平菇。叫成「牡蠣菇」就高大上起來了,成了蘑菇中的貴族,價格是普通白蘑菇的兩三倍,僅次於野生菇。
bean sprout
豆芽。通常都是綠豆芽,我沒見過有賣黃豆芽的。
pea sprout
豌豆尖。
還有看著眼熟,但從來記不住名字的,比如 asparagus (蘆筍)、broccoli(花椰菜)、spinach(菠菜)……雖說在超市裡買菜不需要記名字,不過到飯館裡點菜就有點麻煩了,所以還是儘量記一記吧。
順便寫些不太常見的水果名字:
avocado(鱷梨/牛油果)、raspberry(樹莓/覆盆子)、grapefruit(葡萄柚)、lime(青檸檬)、clementine(克萊門氏小柑橘)、satsuma(蜜柑)、tangerine(甌柑)、citron(枸櫞)、apricot(杏)、nectarine(油桃)、fig(無花果)、pomegranate(石榴)、sharon fruit(柿子)、passion(西番蓮/百香果)、physali(酸漿/姑娘兒)……
最後,補充一種不是蔬菜卻經常被華人誤食的植物:
daffodil
洋水仙。每年復活節前後會在超市出現,含苞待放的一小捆,猛一看跟蒜薹差不多。前幾年有十來個在 Bristol 的華人因誤食洋水仙中毒,嚇得當地超市趕緊加上中文警示。
其實要真開了花,肯定不會再有人把它當蒜薹。
(以上所有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