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24日,印度當局再次對43款中國應用程式頒布禁令。印度科技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些應用程式已經威脅到了"印度的主權完整和國家安全",這是自6月份以來,印度第4次玩封殺中國軟體的把戲。
如果說此前幾次封殺中國軟體的舉動,還可以解釋為是對邊境問題的報復性行為,那麼這次的舉動則非常不講道理且挑釁意味十足。專家認為,如果此次印度的舉動還是在向邊境問題施壓的話,只能說明印度還沒有深刻認識到中國的變化,並嚴重低估了中國對邊境領土問題的決心。
過去對待南亞次大陸的小國,印度習慣了以武力手段進行吞併,長此以往,這種膨脹的自信心使印度對中國也開始不老實起來,屢次試圖在邊境上搞小動作。
不過,2020年中印關係之所以會惡化,除了這層原因外,還與印度當局的機會主義、冒險主義思想有關,在邊境衝突升級之後,莫迪一度將單一的邊境問題拓展到了幾乎所有領域。
從目前的印度形勢來看,莫迪擴大衝突的原因之一,是由於國內疫情的惡化。印度學習了美國失敗的抗疫政策,導致其國內的疫情已經失控,嚴重的經濟衰退致使印度國內失業人口迅速增加,民眾對此的不滿情緒逐漸高漲。
從封殺大陸APP,拒絕使用中國製造產品開始,莫迪巧妙的將邊境對峙問題升級,徹底調動了其國內的民粹主義情緒。對中國的一系列抵制或封殺行為,反倒讓莫迪政府在各邦獲得了更多的支持,民眾的注意力被有意無意地,從新冠疫情問題轉移到了對中國的仇視上。
當然,印度的目的還不止於此,印當局還積極地與美日澳等國進行合作,推進遏制中國的"印太戰略"。原因很簡單,美國一直想要建立"亞洲小北約"徹底遏制中國發展,這讓印當局看到了"希望",印度認為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為其提供了充足的活動空間,印度可以藉此機會發展起來。
專家認為,莫迪通過這種高調的"反華"姿態,以及煽動民粹主義來施展其野心的做法非常危險。印度當局的做法,直接影響了外來投資者的投資信心,這其中不僅包括中國企業,還包括很多來自其他國家的投資資金。
一旦缺少了這些巨額資金注入,其國內的經濟困境只會越發明顯,莫迪政府的辦法是大力推動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試圖以"進口替代戰略"發展本國內部經濟,並為其套上了一個銳意改革的名頭。
但分析認為,這條路對於目前的印度來講依然是行不通的。這種嚴格限制進口,保護本國企業的做法,需要建立在本國企業已有一定發展基礎的前提之上,而印度國內的工業化水平並不高,缺乏外部技術與資金的支持,單純的依靠內部發展,最容易導致的後果就是因為產品缺乏競爭力而被市場徹底擠"掉隊"。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最早參與談判的國家,印度竟然還放棄了加入對其極其有利的RCEP協定,這也從側面印證了莫迪政府的政策水平確實不高。
抵制中國製造也好,禁止中國APP也罷,印度正在用看似"聰明"的辦法欺騙自己,最終所造成的惡果還是要由印度人自己來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