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是臺灣行的最後一站,只安排了一處行程——國立清華大學。
臺灣與大陸的血脈聯繫,從大學可以窺見一斑。大陸不少一流大學,在臺灣也有一個寶號:國立清華、國立交大、國立中山、國立中央…每一所,你去查一下淵源,都夠回味半天的~
國立清華的創辦者正是梅貽琦,此人大名鼎鼎,不用再介紹。48年離開北平的清華時,時任校長,先去了米國,55年來臺「復校」,也是出於慎重考慮的。選址新竹,是因為新竹既不是繁華的大城市,又不太偏遠,新竹離大城市臺北不遠,當時農田人戶均比較稀少,便於擴土發展,而且當初梅老校長計劃建立原子科學所。
從臺北坐高鐵往南,一個多小時就到了新竹,倒汽車來到國立清華,並沒有宏偉的校門,體力和時間所限,只轉了一小部分,所到之處,也未見什麼宏偉高大的建築。「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者,有大師之謂也。——梅貽琦 」
兩個清華,一樣的名字,一樣的校訓,一樣的紫荊花飄在風中,還有一樣的二校門~只不過,這裡的二校門是微縮版的,側門的高度僅僅能容小孩略屈膝的走過。據說門前的杜鵑花是孫立人手植。
可能還沒有開學,校園裡的同學並不多~
我一看到這樣的古樹,就想拍~
樹齡應該已超過校齡,估計是移植過來的。
路遇一個蘇格拉底二手書屋。裡面是很大的咖啡廳和可供小型沙龍的研討室,有6隻慵懶的貓,在睡覺。
藝術活動中心。跑進去看了一個小小的藝術展。
位於牆角的一個作品,其中幾個圓盤以不同的速度緩慢的旋轉著。
這幅攝影作品叫日出,不同之處在於,人沒靠近之前是暗的,人走近觀賞時逐漸亮起來,帶你進入日出現場~
這個作品裡,底兒是用大大小小的「$」畫成的臺灣島,大約可見經濟實力的分布情況,上面汪了淺淺一層水,還有兩三尾魚。現代藝術,不是太懂~
大樹的板根。
從清華出來回新竹車站的路上,經過一所中學,也是掛出聯考高中前幾名的紅榜,鼓勵後繼者奮發圖強,幾千年的科舉文化,一樣一樣的~
從新竹趕往起點臺中,趕第二天一早的飛機飛離臺灣。至此環島劃了一個圓,圓滿了。
當晚住在逢甲夜市附近,就去夜市逛了逛。
偶遇牛牛此行排名第一好吃的「好吃的」——大黃鴨棉花糖。夜市起,夜市終,好吃的都是一種糖,牛牛也算圓滿了。
給各種票據來張大合影,旅行就這樣結束了,都是珍貴的回憶。
補充一下臺灣之行的總體感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禮貌而自然,與陌生人也可以很親切、不需戒備的交談,交流的內容不會功利、想太多,速度、節奏也慢悠悠的,讓人感到身心放鬆,感到生活質量驟然提高。如果臺灣真的「預示著我們的未來」,真希望那個未來早點來~
作為一個看港臺文學、聽港臺流行歌曲長大的孩子,此行也有不少遺憾,留待下次吧。
現在但凡出個像點樣的影視作品啥的,都會產生一堆堆的周邊產品,我最後也來吆喝吆喝我的「周邊」閱讀,畢竟,旅行,是推開世界的一扇窗,也是擴展內心的一條路,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外出的那幾天,還在於它的前朝與後世,尤其對於一枚不能經常外出的屌絲來說。
1、曉松奇談的臺灣特輯。作為一個一口京片子、「痞了叭唧」的流行歌曲的詞作者,高曉鬆開講奇談已經很久了,卻一直沒有走進我的視野,我是從《勝利下的陰影》二戰那個系列偶然開始看曉松奇談的,才發現此人其實不俗,頗有書腹和思考、熱血和堅持,他講的臺灣那個系列也非常推薦,用了很多心力,兩岸的感情糾葛只有中國人懂。我旅行之前和回來之後各聽了一遍。
2、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出的臺灣特輯。旅行書現在出很多,感覺太雜,百花齊放迷人眼,這本從地理的角度介紹得已經很高級,也有一些人文色彩,圖片更是非常棒,看完不去不行的感覺。
3、許倬雲的《臺灣四百年》。上本主要講地理,這本講歷史。薄薄的一本,深入淺出的理了一個頭緒出來,是大家手筆。不過有些重點事件的筆墨不夠豐滿,我後來又亂七八糟的找了幾本書來讀,作為補充,但都不覺得好。就推薦這一本吧。
4、齊邦媛的《巨流河》。這本是自傳,講述齊父及作者自己民國抗戰至終老臺灣的近百年經歷,最早是去年9月由一位校友推薦給我,一讀傾心,遂生癢意,與牛爸一商量,一拍即合,才有了此行。可以說,它是此行的源與緣。左邊藍本是大陸版,右邊紅本是在臺灣誠品書店買的臺灣版,是十萬冊紀念版,可見在臺灣也是暢銷書。我分別讀了一遍,經常讀的嘆惋澎湃。文字也很合我的胃口,現在大陸看不到這樣的文字了。
5、在誠品書店買的地圖,這是臺灣出的中國版圖,氣魄大吧,外蒙都還包在裡面,北京還叫做北平,臺灣也叫「臺灣省」,是不是時空凝固在了某一個歷史性的過去?
6、《奇葩說》。也是機緣巧合,我在去臺灣前後才開始看這個節目。現在社會一些詞的含義和色彩都在發生變化,比如這個「奇葩」,最早也許帶有一定的貶義,這個節目一出,我感覺貶義已經慢慢淡化;再比如「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原話是高曉松的媽媽說的,她在那個時代說「苟且」就很合適,用詞準確,現在這詞出現在一首文藝範的詩或者歌裡,我一開始總覺得彆扭…
回來說奇葩說。靈魂人物是馬東、高曉松和蔡康永,三個高水平的人,馬東相對中立,幽默睿智,把握大局,高曉松和蔡康永則剛剛好代表了大陸和臺灣的風格,以至於第三季兩個人做團長選人,大緊隊越發大陸,肉鬆隊越發臺灣,雖然兩隊中各有滲透,但總體風格鮮明。大陸隊相對堅守某種信仰(我指傳統文化中的傳統),臺灣隊更顯人文關懷,更多元和包容,我覺得這正是因為兩岸文化所處在略微不同的階段,是各自合理的存在。這是一檔娛樂化的辯論節目,它引發了我森森的思考,思維的對撞,讓彼此更加理解和交融,並激發出內心的堅持,文明正是如此向著更高階進發,但願我們的社會懷著這樣,高級的寬容,高級的幽默,不斷向前走~
生活最沉重的負擔不是working,而是bo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