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思考】《孟武伯問孝》

2021-02-08 學子思考

法學院 16法學1班 王美林

做父母的都希望子女能健康快樂,努力學習,勤奮工作。可作子女的並不理解,有的變著法子的不讓父母省心,有的和父母對著幹,有的走上不義之途,更不乏有人將兇器刺向父母,這些不光讓父母傷心,也讓天下的父母寒心。  不要埋怨父母操的心太多,只是反思自己是不是做得很好,自己是不是做到了能夠很好地處理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工作,感情,婚姻,孩子,人際交往……如果你各個方面都做得很好,父母自然可以省下心來關心關心自己。


法學院16法學2班 譚智超

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溫暖的兩個字,最包容的兩個人。從他們賦予你生命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你們是這個世界上關係最親密的人。人應有盡孝之念,莫等到欲盡孝而親不在,終留下人生的一大遺撼,要想將來不後悔莫及,從現在就要從身邊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報父母。回報也不一定非的是物質上的回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的需要,提高自己,是自己變成最美好的自己也無疑是對父母的孝順。


法學院16法學2班 魏智榮

從課本中,黑字白字地寫了有關於愛父母、感恩父母的短文,詩歌中,懂得了如何去感恩父母,但課文是死的,人是活得,知道了但不知道應該怎麼去做。自從步入青春階段,擁有了自己獨特的思想後,自己的思想跟父母的思想從此有了很難跨越的代溝,而現在快步入高中,心理也逐漸成熟,開始有意識的不知不覺地去體諒父母,照顧父母,這時感恩便是從這開始,問世間什麼樣的愛是永恆不變的?那無疑是父愛和母愛,這份愛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伴隨著我們。如何去孝順父母,就是需要去提升自我素質修養才是最大的孝順父母。


法學院16法學2班 張紫薇

父母是我們的精神支柱。只有我們孝順父母,父母喜從心生,健康長壽,我們就能從父母處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如此,我們奮進之途又有何憂?孝順父母,父母安康,家庭詳和,天下和樂,人人盡享其樂,眾憂自解。父是天、母是地,天地風調雨順,萬物滋生。孝順父母,父母安康,天地諧和,我們何憂?子女對父母最大的孝就是,當我們奔波在外時,讓父母只擔心我們在外是否吃飽穿暖,身體健康與否,而不是要擔心我們的品性問題,行為問題。孔子的言外之義就是我們對父母最大的孝就是修養自身,讓自己品行高尚。

相關焦點

  • 懷川講堂|樂讀《論語》2.6:孟武伯問孝
    為政第二(6):孟武伯問孝.m4a05:56來自焦作日報【原文】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譯文】 孟武伯問什麼是孝? 孔子說:「讓父母只為你的疾病而擔憂。」 【評析】本章談論孝的本分在於奉禮守法。(1) 孟武伯,複姓仲孫,名彘(zhì),武是他的諡號,魯國權臣孟懿子的兒子。
  • 子遊問孝
    子遊問孝
  • 論語:子夏問孝(2—8)
    《為政》篇先後記載了孟懿子、孟武伯、子遊、子夏問孝。
  • 「論語心解」「孟武伯問孝」
    最後,究竟何為真正的「孝」,我想應該交給每一個家庭自己來決定吧。
  • 自古忠孝難兩全,孔子對「孝」有什麼主張?
    「孝」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孔子的「孝」是以「仁」作為基礎的。孔子的「仁」是一種內在道德素養,表現出來就是愛人。按照孔子的思想,一個人只有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才有可能推己及人,愛更多的人。從這個角度看,孔子「孝」的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愛父母。孔子「孝」的思想是以「禮」作為規範。禮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但是禮規範了人們的行為,告訴了人們應該怎樣做。這一點體現在孔子「孝」的思想上就是「入則孝,出則悌」,具體表現就是對父母的尊與敬。最後,孔子的「孝」是對「忠」思想的延伸發展,這一點的具體表現就是無違於父母。
  • 經典導讀之論語:孔子論孝
    我們今天借曾子的分類,用層次的觀點,來看看論語對於孝的教導。儘管從本質而言,真論孝,從天子到百姓只有敬與不敬、誠與不誠、安與不安、久與不久的區別,但循序漸進,孝從基礎到高明的境界,還是有所不同。比如說下面這一段的論語。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關於孝的名言
    關於孝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孝的名言,歡迎閱讀參考!
  •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曾是以為孝乎?」
    2.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一]
  • 南懷瑾:好臉色是最難做到的孝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遊是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子遊是字,少孔子四十五歲。他問孝,孔子講解很明白,他說現在的人不懂孝,以為只要能夠養活爸爸媽媽,有飯給他們吃,像現在一樣,每個月寄五十或一百元美金給父母享受享受,就是孝了。
  • 為政第二【2.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 《弟子規》講義之「總序」、「入則孝」
    ●口體之養,養志《孟子·離婁上》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將徹,比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曾皙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餘,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 佛家之孝與儒家之孝
    儒家講「孝為至道」,至德要道。對父母要贍養,《禮記》裡面每天要三次去問候父母,冬天要使他溫暖,夏天要使他清涼,這樣對父母的服勞就會產生,就止住身業的過失。念念想到隨順父母的心,承歡、愛慕也就會使意業止住了惡。身口意三惡都止住了。一個孝順之人,《孝經》裡講:「膚發身體受之於父母,不敢毀傷,這是孝之始也。」
  • 《殯葬倫理專題》第一期:「孝」為德之本——殯葬從業者的初心
    我的導師唐凱麟教授於不久前發表在《求索》2019年第五期的文章《孝:中國人最初的哲學思考和文明建構》,指出孝文化是中國哲學思考的原點與中國倫理道德的本心,引起了國內哲學界的轟動。孝文化,作為中國人最初的哲學思考和文明建構的價值原點,孕育了中國人獨特的生命意識、歷史意識和道德意識,是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也是建構中國現代文明不可忽視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