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氏竹葉石膏湯(解肌發汗、清營透毒法)
明繆仲淳《醫學廣筆記》
生石膏五錢 蘇薄荷一錢 荊芥穗一錢 蟬衣一錢 炒牛蒡一錢五分 生葛根一錢五分 白知母一錢 麥冬一錢 生甘草一錢 元參二錢 西河柳葉五錢 鮮竹葉三十片 冬米一撮
【主治】治溫毒痧疹,熱壅於肺,逆傳心包,喜涼惡熱,自汗煩躁,口渴飲冷,咽燥唇裂。舌苔芒刺,譫語潮熱,發斑發狂,脈洪大者。
【方論選萃】
清王晉三:痧疹熱邪壅於肺,逆傳於心包絡,喘咳煩悶,躁亂狂越者,非西河柳不能解。繆仲淳嘗獨用西河柳葉,風乾為細末,水調服四錢,喘躁立定,水漿不入口者,灌之可生,力贊其為神秘之方。又戒人慎勿用定喘藥,惟應大劑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牛蒡、荊芥、蟬蛻、薄荷、麥冬、知母、幹葛、生草、冬米、加西河柳兩許。另立心裁,表裡施治。蓋以客邪犯心肺,營衛並傷,非獨主於裡也。大凡灼熱在表,而見諸證者,則有竹葉、石膏之喜涼解肌發汗;熱毒蘊裡而見諸證者,則有西河柳之鹹溫潤燥,開結和營,以解天行時熱,了無餘蘊矣(《絳雪園古方選注》)。
【按語】
此辛涼宣透,辛寒清氣複合之方也。凡痧疹透發未徹,氣分裡熱熾盛,而見壯熱煩躁口渴者,最為對證。蓋荊芥、薄荷、牛蒡、蟬衣辛涼宣透,使痧疹隨衛分之邪,一齊透達,西河柳尤為透疹要藥;石膏、知母、竹葉、冬米、甘草辛寒清氣,解氣分無形之熱;玄參、麥冬甘寒生津,以溫邪熱毒,最易傷人津液焉。處方面面俱到,可謂法之善者也。即風溫、溫熱衛氣交並者,投之無不合轍,不特以痧疹為限也。
雙解加蔥豉湯(表裡三焦、一齊通解法)
清張石頑《張氏醫通》
荊芥一錢 薄荷八分 蔥白二枚 香豉一錢五分 焦山梔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桔梗八分 生甘草五分 石膏二錢 滑石三錢 川芎五分 歸須八分 赤芍一錢 子芩一錢
【主治】溫病熱病,惡風惡寒,表裡大熱,胸膜按之灼手,脈浮脈緊者。
【方論選萃】
清張石頑:溫病熱病,凡有客邪,不問兼風兼寒,脈浮脈緊,惡風惡寒,而表裡大熱,胸腹按之灼手,可汗不可下者,通用雙解散。去硝、黃,加蔥、豉最妙(《張氏醫通》)。
近代何廉臣:此方蔥白、豆豉解表藥也,風熱在表者,得之由汗孔而洩;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在上焦者,得之由頭鼻而洩,滑石、梔子,水道藥也。溼熱在裡者,得之由小便而洩,熱淫於膈,肺胃首當其衝,石膏、桔梗、連翹,所以清洩肺胃也;風熱為患,肝膽必有鬱火,芎、歸、芩、芍,所以清疏肝膽也;而甘草又能調胃氣而和諸藥,故以為使。方中倍用天水散者,以伏氣所蒸之溼熱,使半從肌表而洩,半從水道而利也。以溼熱鬱蒸,未有小便不兼赤者。雙解之義,實在發汗利小便耳。劉河間長於治火,此方實開溫熱病捷效之法門也(《溫熱病方匯選》)。
【按語】
前人以「陽明為成溫之源,肝膽為成溫之藪」。蓋溫熱暑溼之發,必有伏邪蘊伏焉。故溫邪則傳變最速,往往衛分之邪未解,氣分裡熱已熾,所謂衛氣交並也。暑溼、暑溫,最多是證。張氏此方,正與此病機嚴絲合縫。蔥、豉輕清宣透,荊、薄散上焦風熱,辛涼以洩衛邪;石膏、桔梗、黃芩清氣分肺胃之熱;山梔、黃芩、歸須、赤芍、川芎,洩肝膽鬱伏之火;滑石、甘草導熱下行。方極輕靈可取,學者可取法焉。
石膏大青湯(透表清裡法)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石膏八兩、碎 前胡 梔子仁 知母各四兩 大青 黃芩各三兩 蔥白一升、切
上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五服,別柏去如人行七八裡再服,不利。
【主治】治妊娠傷寒,頭痛壯熱,肢節煩疼。
【方論選萃】
清張石頑:此方既可散邪,又能安胎。允為妊娠傷寒,溫熱時行神方,非千金不能立也(《張氏醫通》)。
【按語】
程師謂妊娠傷寒,不與常婦同例。此治胎前熱病之最大關鍵也。蓋胎前熱病用藥,關係母子安危,稍一不慎,損傷胎元;更忌因循坐視,錯失良劑,致熱毒內攻,胎既不保,母亦岌岌可危矣。
此方與《外臺》引《刪繁》大青消毒湯,旨意相近,用藥亦不甚相遠,特以黃芩易芒硝,芒硝礙胎,黃芩安胎,此仲聖用藥之例,增入石膏一味,清熱之力倍增,關係母子安全,利於速戰耳。此孫真人善學古人之一例也。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歡迎大家光臨彩雲長在的微信公眾號。如果你喜歡穴位養生。想要學到更多的中醫養生知識,請加入免費學習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