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疫情防控期間,浙江衢州市兩會的與會人員「見面不握手,改行作揖禮」的做法,引發公眾對如何行見面禮儀的廣泛討論。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向大會提交了「關於推行拱手作揖禮,傳承中華傳統禮儀」的提案。日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此話題專訪了楊朝明。
他說,中華民族以禮立本,歷來有「衣冠上國,禮義之邦」的美譽。作揖禮能夠承載中華人文精神,本身是一種恰當、得體、莊重而又分寸的禮儀。中華文化博大包容,兼容並蓄,和而不同。以前我們順應潮流,接受源自西方的握手禮儀,今後則可以辯證取捨,更好繼承民族傳統禮儀精華。
楊朝明認為,作揖禮幾乎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在同一時間和目所能及的距離範圍內都可行禮,可一對一行禮,也可一對多、多對一行禮。不僅效率高,而且一視同仁,十分公平,可以彌補握手、擁抱、貼面等禮儀形式的不足。
楊朝明建議,大中小學各級院校,發揮傳承的正確引導作用。廣大教師、家長發揮言傳身教、以身示範,納入學生習慣養成體系。可以利用網絡授課契機,使之迅速普及。讓禮樂傳統「活起來」,重新走進人們的生活,紮根心靈,見諸行動,成風化俗。
對話楊朝明
「疫情期間,不同文明在悄悄對話」
澎湃新聞
:前段時間,疫情緩解後,浙江衢州兩會參會者不握手改行作揖禮成為當時的熱門話題之一,衢州也被稱作是「南孔聖地」。您如何評價衢州這一做法?當地推行這一做法應該有什麼考慮?
楊朝明
:疫情期間,不同文明在悄悄對話,尤其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人們都在思考文化的深層問題,其中也包括人與人之間相見的禮儀。
握手本身有很多的特點,也有明顯弊端,比如容易導致病毒傳播的問題。既然這樣,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禮儀來打招呼,我們就想到了傳統的拱手作揖禮。這個禮儀多年來一直有些地方在實行。也有很多地方一直在提倡這個做法,比如山東青島市禮儀學會,我和他們有密切的聯繫,他們這些年來一直在提倡這個做法。還有我所在的孔子研究院禮樂文明研究中心,拱手作揖禮就是我們的研究對象,所以我們也發出了倡議。
總之,我覺得拱手作揖禮有很多的優勢,也有很多非常適合發展的特點,而且這種禮儀經過了中國幾千年的實行,只是在近代西方文化傳入中國以後,被握手禮所取代,但是仍有很多地方在堅持實行。這次疫情期間,人們紛紛想到了這個禮儀,我覺得是應該點讚的。
「不必太多地拘泥於它的具體形式」
澎湃新聞
:拱手作揖禮正確的手勢是什麼樣的?其中有什麼內涵?您覺得現在應該如何推行這一做法?
楊朝明
:拱手作揖禮是一種相見禮,就是人們相見的時候如何打招呼,它和祭拜時的作揖禮有所不同,現在的相見禮儀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我們應該注重它的實用性,注重它的可推廣性。
我覺得這裡面有幾個要點:首先,男左女右,男士是左手在前,左手像一個彎月,右手像一個太陽,也就是陰陽合抱的意思,女士則是右手在前。第二個要點是,如果晚輩對長輩表示尊敬的話,可以拱手拱得高一點;如果是平輩之間就可以平揖;長輩對下或者是老年人對年輕人,可以輕輕地表示一下就可以。
拱手作揖禮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一個人對與個人,也可以一個人對多個人,不受人數的限制,也不受空間的限制,我們今天也不必太多地拘泥於它的具體形式。
疫情影響之下,是推行拱手作揖禮的最佳時機。這次我從山東到北京來參加兩會,山東省政協主席和大家座談會見面的時候,就跟大家行拱手作揖禮,大家都覺得很不錯。我的意思是在很多的公共場合,領導應該帶頭,它其實承載著很多的內涵,承載著很多的中國文化精神,特別是重要活動場合,領導更應該帶頭。
另外,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在中小學、在青少年中進行推廣。在學校裡面有意識地去推行拱手作揖禮,時間長了以後,習慣成自然,它的好處就顯現出來了,人們越來越自然地實行的時候,這個拱手禮就推廣開來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