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AUTUMN
本書主要對小邾國墓地及其他相關遺存的考古新發現進行全面梳理,通過考古、金文資料,並結合傳世文獻,對小邾國墓地及相關問題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綜合研究。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四個大的方面:其一,通過對小邾國墓地喪葬制度的探討與比較研究,弄清了其喪葬制度的特點;通過對銅器銘文關於小邾君及夫人不同稱謂的考察,對當時的媵嫁和冊命禮儀制度進行了研究。其二,根據考古發掘出土及被盜的青銅器銘文,對其所涉及的先秦古國族進行了考證,追本溯源,以求本真。其三,對徐樓濫國墓地、橫嶺埠遺址、大韓墓地出土和山西公安廳「603專案組」追繳的小邾國銅器進行研究,以新資料為基礎,拋磚引玉,意在推動小邾國歷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其四,從族源與遷徙、分封與滅亡、世系與對外關係等方面,對小邾國的歷史沿革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細緻研究。具體而言,主要觀點如下。
朱鳳瀚先生題詞
小邾國墓地的禮儀制度
其一,小邾國墓地的喪葬制度是禮儀制度的重要內容。小邾國墓地,墓室較大,且有四座墓葬設置了墓道,是諸侯國君一級的貴族墓葬。但是就棺槨制度和用鼎制度而言,葬具為一棺一槨,且僅隨葬三鼎或四鼎,則顯然是達不到國君級別的。另外,墓葬均無腰坑與殉狗,也無袝葬車馬坑,甚至車馬器也不是很突出,不僅明顯區別於東夷墓葬,而且與中原姬周墓葬禮俗也有明顯的差異。隨葬禮器為偶數,且為鼎、鬲組合,而不見簋,又有春秋時期楚系墓葬的特點。故小邾國墓地的喪葬制度較為特 殊,其原因可能是當時小邾國君未受周天子冊命,且地處東夷與華夏交匯、荊楚與中原交接之地,受各地喪葬風俗影響。棺槨與用鼎制度或尚未形成,或已遭破壞。
其二,小邾國墓地所出的眾多有銘青銅器,媵器佔有較大比例,媵嫁禮儀也是小 邾國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出的媵器中,種類較為齊全,有父為女作器、夫為婦作器、女子自作器三類。此三種不同的作器方式,對女性的稱謂完全不同。父為女作器,器銘中多加女子之夫氏;夫為婦作器,器銘中則多稱女子母國姓;女子自作器則表明自身已嫁的身份。另外,除發掘出土的「秦妊」之器,被盜者尚有「奏妊」和 「華妊」銘的器物,此三女子當來自同一國家,且媵嫁禮儀體現為二娣相從,並非一娣一姪,說明當時異輩婚可能逐步消失,同輩婚已成為主流。
其三,根據青銅器銘文關於小邾君的稱謂,對當時的冊命禮儀進行了探討。通檢文獻記載,諸侯國君未受天子冊命之前,只能稱名、稱君,此次考古發掘出土的小邾 君銅器銘文證實了這一點。通過分析小邾國第一代國君的「名」與「字」,究明了其名肥字友的含義,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同志曰友,同源曰肥,其用意是為了讓小邾國不忘母國,同根連枝,同心同德,這也揭示了周代分封與冊命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鞏固自身統治。
其四,根據邾(郳)銘青銅器銘文,對小邾國的官制進行研究。小邾國君在受天子冊命爵位之前只是封君,因此,這一時期是小邾國官制形成的初期。從魯國三桓的家臣設置可知,封君也可以有六卿等家臣,小邾國君當也有一套較為完整的家臣體系,為以後官制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小邾國位列諸侯之後,官制也趨於成熟,在目前發現的青銅器銘文中有大宰、大司馬、戎右等職官,由此也可推斷,小邾國還應有小宰、左右司馬、司右、齊右、道右、大馭、戎僕、齊僕、道僕等職官。小邾國的職官體系承自其家臣體系,職官設置與其鄰近的宋國、魯國大體相似,屬於周官系統。可知小邾國官制的形成是與其受到天子冊命密不可分的,故官制也與宋、魯等周官體系諸侯國相同,反映了小邾國對周禮的遵從,從而也體現了小邾國以世官為主的宗法制國家治理理念。
小邾國墓地青銅器銘文所見古國族
小邾國墓地出土的金文資料有大量的古國族之名,既有我們熟知的魯國、滕國,又有文獻不足徵的胙國、畢國、鑄國、昆吾國,還有史料無載、金文初見的霝父國等。通過對出土金文資料的考論,第一,證實了霝父國的存在。霝父丘位於山東地 區,且「丘」是自然的高點,在古人以高事天的觀念下,遠古部落首領所居之地皆稱丘,霝指雷雨之神,霝父丘應是有雷電崇拜的國族之地。霝父初為人名,後為族名、國名。第二,兩件魯國銅器的作器者正叔之士俞和魯宰虤,「正」指官名,「叔」為國君同姓大夫,「士」指獄官,且「 」字從構形上同獬豸的「豸」,獬豸主刑罰,與「士」指獄官相照應。「宰」是「宰夫」,也是掌管刑罰的職官。「虤」 指虎怒之狀,意指宰夫執法時的威嚴。二者皆是主管刑獄之官,可能是魯國司寇臧氏家族,且皆為名安母的女子作器。第三,通過畢仲弁簠銘文「其北」二字的考釋,「其」同「箕」,「北」指「諏訾」,「諏」同「鄒」即邾國,邾地即有訾婁,又稱陬邑。且「箕」在西,「觜」在東,皆是二十八星宿之一,畢國與小邾國故址也是正東正西方位,「觜」指小邾,「箕」指畢。又有「月,雄在畢,雌在訾」的說法,證明畢仲弁是西方姬姓畢國的男性後裔,為東方小邾國的女子作器。第四,通過媿霝壺銘文,得出媿霝為鬼方女子嫁於小邾國。小邾國與昆吾國同出陸終、祝融,「婦」有弟妻之意,故媿霝自稱為「昆君婦」,昆吾國此時雖已亡國,但媿霝來自蠻夷之地鬼方,故借昆吾抬高自己的身份,拉近與小邾國的關係。第五,鑄國、滕國青銅器在小邾國墓地出現,證明三國關係密切,且可能走上了小國聯合互助的發展道路,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特有的政治和外交。另外,鑄國為任姓,鑄叔為秦妊作器,是「一國嫁女,同姓之國往媵」的體現,亦從側面說明小邾國墓地出土的「秦妊」銘文的秦國,並非嬴秦,而是任姓秦國。
新見青銅器及其相關問題
近十年來與小邾國相關的遺址與器物、銘文層出不窮,也為小邾國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徐樓墓地的發現與發掘,首次證實了與小邾國同出邾國的濫國真實存在,也為小邾國墓地的比較研究提供了血緣、地緣關係最為接近的可靠資料。通過比較研究,濫國的喪葬制度與小邾國基本相同,但由於徐樓墓地時代更晚,且濫夫人叔子是來自宋國公室的女子,故徐樓墓地出土器物要遠多於小邾國墓地。並且,通過徐樓墓地出土的器物及金文資料,可知濫國當時不僅與宋國聯姻,而且還與嬴姓徐國和偃姓群舒保持著密切關係,這一外交策略也與小邾國相同。
橫嶺埠遺址出土的邾壽父鼎、邾眉父匜時代與小邾國墓地最晚的青銅器相當,且兩個遺址相距很近,邾壽父、邾眉父卻未葬在小邾國墓地,可知二人應不是國君,而是封邑在橫嶺埠附近的小邾國宗室貴族,反映了「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的宗法制度。
大韓墓地相較小邾國墓地使用時間更長,自春秋晚期至戰國晚期均在持續使用,但墓地的大、中、小墓的時代、葬俗則不完全相同,以目前所能見到的有限資料推 測,小型墓可分為A、B兩組,時代為戰國晚期,分布在墓地西側,與同時期的大型墓相分離,其中B組墓葬俗與春秋晚期的中型墓應比較接近,故在中型墓的埋葬區很少發現,即便有也基本不打破中型墓,而A組墓大量出現在中型墓的埋葬區,埋葬時對中型墓也毫不顧忌,打破關係較多。待考古發掘資料公布以後,可對這一墓地不同時期的喪葬制度進行深入研究,或能找到其中之規律,以判斷墓地的性質。大韓墓地出土的郳公戈,時代為春秋晚期,器主是小邾國君,但遺憾的是出土信息缺失,給進一步研究造成許多不便。
山西省公安廳「603專案組」繳獲的四件小邾國早期青銅簠,其中兩件邾季簠尤為重要,邾季是小邾國早期某位國君的幼弟,名叫夗,夗是蜿蜒委曲,本義為捕魚用的竹網,用蜿蜒曲折的竹網捕魚,收穫比其他方式更多,故以夗為名,實則是收穫、豐收之意,是長輩對邾季的美好願景。他的妻子仲娸是一位來自娸姓古國的女子,「娸」金文罕見,作為姓氏記載也很少,是我們探索先秦古國族的重要證據。邾季簠及另兩件青銅簠若為成組出現,則與小邾國墓地每座墓隨葬四件青銅簠的制度相合,但因沒有出土信息,難以做深層次研究。不過邾季簠的發現,仍為我們研究小邾國公室成員的稱謂及宗法制度提供了新資料。
小邾國的歷史沿革
其一,在小邾國族源的考證中,對小邾國君族源和小邾國民族源分別進行了探討。小邾國君出自顓頊之後的陸終祝融第五子安,安的後裔邾俠被周武王封於邾地,因此,小邾國君的族源與小邾國民的族源不同,小邾國君應是鬲族後裔,而小邾國民則是奄族的分支。又據文獻記載,推定小邾國分封的時間當在周宣王后期,而受周天子冊命為小邾子的時間則在魯莊公十五年至魯僖公七年。
其二,復原了春秋時期小邾國君的世系。通過對小邾國墓地墓葬主人身份的確定,進一步完善了春秋前期小邾國君的世系,提出邾公子害即郳犁來的觀點,且郳犁來之墓並不在該墓地之內,小邾國墓地是郳犁來以前的小邾國君及其夫人的墓葬。又根據文獻記載和郳公鎛、郳公戈銘文,推定了春秋後期小邾國君的世系,得出小邾穆公為郳犁來曾孫的認識。另外,根據郳公鎛銘文,可知郳公之父與祖父分別是小邾惠公與恭公,又據郳公戈銘文中的郳公克父是春秋晚期的小邾國君,因此,最終復原出春秋時期小邾國君的世係為邾友父→邾君慶→媿霝之夫→郳犁來→?→郳公克(?)→小邾穆公→小邾恭公→小邾惠公→郳公 。
其三,對小邾國的外交策略進行了研究,經過論證,可知當時小邾國的對外政策即是依附霸主強國,侍奉近鄰大國,聯合小國微國,這也是當時處在列國夾縫中的所有小國謀求生存之道的無奈選擇。
其四,考證了小邾國滅亡的時間,應該在戰國晚期。滅國後其貴族被遷至楚地江夏縣,最終泯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總之,隨著考古工作的進行,我們能利用的資料愈加豐富,在此基礎上,關於小邾國歷史文化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我們通過研究獲取的信息也一定會最大程度地接近歷史之本真。
本文由 張睿洋 摘編自 袁俊傑、賈一凡 著 《小邾國歷史文化的考古學研究》之《結語》。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978-7-03-065185-3
定價:168.00元
長按識別二維碼購買本書
本書以小邾國墓地、青銅器和金文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傳世文獻與地方史志,深入細緻地研究了小邾國的喪葬制度、媵嫁禮儀、冊命禮儀、職官制度等禮儀制度;考證了小邾國墓地銅器銘文所見國族及其與小邾國的關係;系統研究了最新發現的小邾國及其相關青銅器,討論分析了徐樓墓地、橫嶺埠遺址和大韓墓地的性質;探討了小邾國的族源、對外關係、分封與亡國南遷的時間,復原了小邾國春秋時期的國君世系;揭示了東周時期諸侯小國的政治婚姻外交策略與生存之道等延伸性問題。這是一部從新的角度對小邾國進行研究的綜合性著作,具有建構其歷史文化的學術價值和推進研究深入發展的意義。
掃碼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可購買本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