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像娛樂原創
文丨龐李潔
編輯丨李芊雪
網絡電影,有片價值藍海如今越發明亮。
近日,聚焦「小人物」成長的網絡電影《東北往事:我叫劉海柱》(下稱《我叫劉海柱》)在愛奇藝上線後,熱度持續走高。貓眼數據顯示,該片上線後連續9天位列網絡電影全網熱度榜TOP3。截至目前,《我叫劉海柱》累計分帳票房已經達到1214.4萬,成為今年又一部分帳破千萬的網絡電影。
值得注意的是,《我叫劉海柱》以船廠工人劉海柱的視角切入上世紀80年代的東北,並非當下網絡電影市場的熱門題材,能夠在短期內迅速躋身「千萬」陣營,與影片質感和「小人物」的故事內核不無關係。
愛奇藝電影中心項目合作部總監張依詩在採訪中談到:「以前大家會認為這種現實題材、沒有什麼高刺激元素的片子很難成爆款。但從視頻平臺整體電影的用戶反饋來看,他們對普通人生活的故事,接地氣的喜劇是有很高的需求,並會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例如,此前在愛奇藝上線的《我來自北京之過年好》《臥魚》《老大不小》等影片,同樣以刻畫現實的鏡頭,勾勒出鮮活的「小人物」群像,上線後也都取得了超出預期的票房。
由此可見,在怪獸、打鬥充滿網絡電影主題之際,消費市場呈現出多元化的內容訴求,講好小而美的「小人物」故事,某種程度上更適合網絡電影這個載體。於是,愛奇藝這樣的平臺在市場導向下主動調節,已然為創作端及差異化內容創造了更豐沃的生存土壤。在怪獸之餘,更大程度上去挖掘「小人物」現實主義的好故事。
「小人物」大爆發
「黃膠鞋、七分褲,職業法師劉海柱。」這是劉海柱深入人心的螢屏形象。
時隔八年,許君聰飾演的劉海柱在網絡電影中再度歸來,曾經的孤膽英雄更多了幾分柔情底色。片中,劉海柱遇到心愛的姑娘熱忱又膽怯,面對越來越打不動自己的父親,默默守護卻沉默寡言,而當自己的家人朋友受到「惡勢力」威脅時,他孤身一人直面相抗,又顯現出些許俠義豪情。影片對劉海柱不同側面的描摹匯成「小人物」弧光,給了《我叫劉海柱》直擊人心的力量。
尤其是在當下,張依詩分析道:「今年情況比較特殊,大家經歷了一段比較特殊的困境,可能會更關注自己身邊的生活、身邊的人。所以在這段時期內,現實題材內容也會比以前更受關注。」
事實確是如此,前不久上線的《樹上有個好地方》,主角「超過」是輿論刻板印象中的「差等生」,調皮搗蛋、不愛學習,直到支教老師的出現,看到了「超過」身上鮮少有人發現的閃光點。鄉村教育的難點、教育理念的衝突透過一個孩童的成長折射出來。
不止是網絡電影,愛奇藝「超級影院」中以PVOD模式發行的影片,包括《春潮》《婚姻故事》等,前者以一種三代人共處的中國式親情,展現特定時代背景下的「原生家庭」之痛;後者則透過一段相處將近10年的婚姻,透視被婚姻逐漸消磨的自我。
從網絡電影到「超級影院」影片,聚焦「小人物」的現實題材作品越來越密集,在網絡市場所聚合的觀影人群也不斷擴容。據張依詩透露,除了《我叫劉海柱》《老大不小》,今年播出的《臥魚》《雙魚隕石》等聚焦「小人物」的網絡電影的票房表現,都超出了預期。具體而言,《我叫劉海柱》的票房上限有望衝破1500萬,而《老大不小》則以80萬的小成本撬動了近420萬的票房,投入產出比將近525%。
從這個角度來看,愛奇藝布局的現實題材影片市場價值持續釋放,不僅是網絡電影市場,包括版權電影、原創電影,在平臺勢能助推下,「小人物」現實主義題材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這背後也反映出平臺有能力深入挖掘潛在用戶市場,以及對現實主義題材和更多元化題材的造片能力。
更重要地,就當下整個泛娛樂市場的發展環境而言,現實題材在院線電影、劇集與網絡電影強關聯的市場之上,都已呈現出爆發的勢頭。這意味著,關照社會現實的內容存在巨大的待挖掘空間,而「小人物」的切入視角,則以更真實、更易共情的方式達成與觀眾的情感連接,進一步拓寬了現實題材與電影市場群體的連接點。而愛奇藝依託自身的運營邏輯和商業模式,持續助推「小人物」現實題材和更多元化題材作品發酵,無疑催化了這一進程。
造「小人物」爆款的能力
目前來看,小人物」現實題材網絡電影能夠持續發酵,與平臺所構建的項目運營體系也不無關係。以愛奇藝為例,該體系通過平臺的項目評估、聯合營銷、分帳模式等覆蓋到網絡電影前期策劃、中期創作、後期運營。
在建立合作之前,愛奇藝會從類型題材、故事完成度、表演契合度及視聽影像幾個維度對該項目進行評估。這種評估模式對影片潛在市場價值的預判,並不僅僅著眼於當下熱門題材的指向,而是在此基礎上,通過多個關注點的綜合評估,給更多好故事以機會。
正如當下「小人物」現實題材作品不斷擴大聲量,包括關注北京胡同「蝸居」土著的《老大不小》、勾畫大學校園青春與成長的《臥魚》等,儘管都不是當下市場的熱門題材,但在故事性和價值觀輸出等方面的表達,值得被更多人看見。正因如此,愛奇藝的內容評估實際上從一開始就給內容多元化打下基礎,「小人物」現實主義作品的爆發,只是當下突出的一種表現。
作為創作市場與消費市場之間的連接者,隨著影片進入創作周期,愛奇藝將依據用戶喜好和數據觀測,對劇本內容、影片剪輯等方面給予意見,幫助創作端更有針對性地把控內容方向和影片節奏,並與後期營銷推廣建立高配合度的運營打法,以在高度的市場導向和用戶反饋機制下,提升爆款內容的孵化概率。
影片上線後,從片方營銷策略到投放相關物料、資源,再到藝人玩法設置,包括具體的營銷動作、第二天的數據反饋、站內外的輿情監測、導流的數據等,愛奇藝都將直接反饋給片方,以作及時調整,放大片方營銷的轉化空間。
不過,在的營銷體系基礎之上,針對影片內容自身的特性,最終的營銷策略呈現出差異化的態勢。此前,《臥魚》在上線期間,愛奇藝透過數據,將影片受眾定位在年輕男性群體,實現精準連接。而在影片上線後,主演王櫟鑫四平臺接力直播,累計觀看量近50萬,激活粉絲傳播積極性。最終,這部小成本網絡電影的分帳票房突破800萬。
更早一些的《陳翔六點半之重樓別》,則採用線上線下聯動的模式,以趣味短視頻+線下觀影團、影院貼片廣告等擴展輻射範圍,將影片票房突破2200萬分帳票房;而觸動國民集體記憶的《大地震》,平臺在營銷導向上更側重情感話題發酵,並通過持續的物料釋出,觸發影片長尾效應,影片最終突破1600萬分帳票房。
顯然,數據指引下的項目孵化和精準營銷,已經成為做大票房空間的重要抓手。張依詩總結道:「以前片方會覺得做營銷和不做營銷的差距不大,但現在大家都默認營銷的重要性,畢竟動輒就是幾百萬的票房差別。」於是,當前網絡電影的營銷投入逐漸開始取決於票房預期,而非投入的製作成本。
基於這樣的變化,愛奇藝電影中心營銷公關部總監孫雪觀察到:「這一年,網絡電影已經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的營銷體系。現在,網絡電影的片方對一個影片上線前、上線後的精細化排布等,已是今非昔比。」
整體來看,從項目評估到聯合營銷,愛奇藝在造片能力上已然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論。如今,「小人物」現實題材作品集中爆發,亦在執行層面驗證了該方法論的可行性。更關鍵的是,在網絡觀影群體中,愛奇藝坐擁當下最大的付費會員生態,且在網絡電影市場的布局時間最長,在行業洞察、內容架構,以及不斷創新的商業模式等方面相對更為成熟。因此,隨著愛奇藝已成體系的造片方法論被複製到更多元化的內容運營中,平臺對創作市場也將顯現出更強的吸引力,雙方合力之下,網絡電影市場將在持續的創新中被越做越大。
商業模式反哺上遊市場
當然,這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過程,它的底層支撐是網絡電影的商業模式。
2014年,愛奇藝首次為網絡電影定性,通過對影片時長、格式等硬性指標的界定,規範市場秩序,並簡化片方與視頻平臺的對接流程。與之相伴,網絡電影市場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應運而生,視頻平臺與片方之間基於C端的市場收入,根據平臺評級對應的單價和有效觀影人次進行分帳。
至此,網絡電影的盈利模式變得清晰起來。內容分成+營銷分成+廣告分成的商業模型,成為愛奇藝為片方打通的收益通道。
隨著行業對網端發行收益空間的持續探索,多種盈利方式疊加的商業模型也逐漸成為新的趨勢。包括最近興起的PVOD模式,簡單來說就是,一部影片以接近於院線上映的時間在視頻平臺上線,甚至跳過院線直接在視頻平臺播出,片方通過單點付費的模式獲取收益。目前來看,這樣的發展態勢,實際上為片方創造了最大化的收益空間,同時滿足了用戶的觀影需求。
反映到數據表現上,據鏡像娛樂統計,截至9月10日,在愛騰優三大視頻平臺,共有56部網絡電影分帳票房超千萬,遠超去年同期。其中,僅愛奇藝一家就覆蓋到30部「千萬級」影片,佔比過半。
當然,今年特殊的市場環境確實催化了網絡電影的爆發。但不可否認的是,行業大盤經歷的這次猛增,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用戶的網絡觀影習慣,這部分增量人群也將被納入網絡電影的目標用戶群,沉澱為市場的潛在消費力量。更重要的是,網絡電影商業模式的成熟,給創作端創造了更好的生存環境,而網絡電影在今年整體呈現出的發展勢頭,也給更多影視公司布局注入動力。
具體而言,一方面,持續在網絡電影賽道布局的影視公司,像《東北往事:我叫劉海柱》背後的淘夢影業、孵化出《奇門遁甲》(分帳票房5600萬+)、《毛驢上樹》系列的奇樹有魚、創作《鬼吹燈》系列(多部分帳在2000萬左右及以上)的新片場影業、《陳翔六點半》系列背後的爆笑江湖文化等,目前已在網絡電影行業站穩腳跟,躋身頭部陣營。來自網絡電影的收入已經成為這些公司的核心收入點。
另一方面,由於網絡電影呈現出回款快、回報空間大的特點,傳統影視公司也集體加大了對網絡電影的布局。華策影視半年報數據顯示,報告期內,在院線電影受阻的情況下,公司來自電影銷售的收入達到4571萬,網絡電影成為重要驅動力。目前,華策影視在2020年計劃上映或開機的網絡電影達到16部之多,在網絡電影賽道的布局持續擴大。
相似地,華誼兄弟在今年上半年,網際網路娛樂板塊的營收達到3556萬元,佔總營收的10.96%,其中,分帳票房2300萬左右的網絡電影《九指神丐》是其中的重要驅動力。除此之外,光線傳媒、完美影視、慈文傳媒、新麗傳媒等在網絡電影方面亦有布局,且有逐步擴大的趨勢。
由此便不難理解,平臺網絡電影商業模式的成熟已經開始反哺上遊市場,無論是更多專注於網絡電影的影視公司找到孵化方向,還是傳統影視公司下場帶動更多資源、人才入局,最終都指向產出多元化的優質內容。加之愛奇藝等視頻平臺在數據驅動、技術驅動方面的優勢,為網絡電影的工業化探索和內容升級提速,行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已然形成。
未來,隨著行業良性循環持續釋放能量,更多精品化內容完成市場對接,彼時,網絡電影市場的包容性將真正被激活,行業觸角將伸入更多垂類圈層,鏈入更細分的市場,呈現出多元內容共生的百花齊放新格局。
鏡像娛樂原創文章
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編輯署名,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