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8 08:00
■人物簡介 王蓮月,1968年11月生,溫州市人。現任溫州康寧醫院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溫州醫科大學附屬康寧醫院院長兼黨支部副書記,浙江省女企業家協會副會長,溫州市女企業家協會執行會長兼黨支部書記。
一頭俏麗的短髮、一身合體的裝扮……眼前這位身材嬌小,看似文弱的女子面對記者的提問侃侃而談。
她就是溫州醫科大學附屬康寧醫院院長王蓮月,剛剛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也是2016年溫州唯一獲得這一獎項的優秀婦女代表。再過一個月,她又將奔赴北京領取「全國傑出創業女性獎」。今年,康寧醫院要再開出5家分院,並推出心理治療的APP。
■決定創業
「那時候住精神病院是要開後門的」
兩夫妻看到市場空白決定開康寧病院
20多年前,王蓮月從溫州衛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市精神病醫院從事護理工作。不久,她與醫院裡年輕的精神科醫師管偉立相戀,美滿的婚姻,穩定的職業,對於一個剛剛跨入社會的姑娘來說,本是享受生活的開始。然而,溫州人不安於現狀的個性從那時就開始顯露出來,她跟丈夫邊工作邊創辦了一家打火機廠,短短幾年,他們倆就把打火機廠辦得有模有樣,也因此挖得第一桶金。不過對於兩夫妻來說,醫者才是他們唯一的身份和畢生的事業。
1994年,王蓮月和管偉立決定創業,「那時候精神病人住院都還得開後門的,這塊市場需求很大。我們都是專業的醫護工作者,最清楚這塊的現狀,也深知這塊的市場空白。」憑藉著專業水平和市場敏銳度,兩夫妻從體制內走出,創建了溫州首家精神病專科醫院——康寧醫院。在醫院裡, 她是院長,老公管偉立是董事長。
這麼多年來,兩夫妻攜手不斷深化醫院改革,以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用重彩濃墨寫出了熠熠生輝的康寧醫院成功史。2015年11月20日,「康寧醫院」在香港聯交所鳴鑼上市,成為溫州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也是亞洲首家上市的精神病專科醫院。
■改變偏見
「親友問幹嗎開精神病院,別人逃都來不及」
她總是笑笑,去解釋不如好好工作
在傳統眼光裡,精神病醫院是關「瘋子」的地方。確實,上世紀90年代,康寧醫院的患者90%以上為重症精神病人。即使到現在,康寧醫院也被人誤解著,甚至被當成段子在流傳。對於這些偏見與誤解,王蓮月早已看淡。「剛開始創業的時候,不止是陌生人,連身邊的親戚朋友都說你幹嗎去開精神病院啊,別人逃都來不及了。」「還常有人問,跟精神病人在一起,是不是很危險啊?」每次聽到這些偏見,王蓮月都默默地笑笑,她知道與其去解釋不如做好工作。
這20年來,康寧的確改變了世人對他們的很多偏見,從一家醫院到現在擁有九家分院。「近幾年,越來越多的『輕病症患者』在康寧門診尋求治療,這個比例也越來越大。」王蓮月說現代人壓力大,因工作、生活壓力很容易出現心理疾病,症狀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鬱、強迫、失眠。「以前人們都是自己熬著,不好意思去看心理醫生。如今人們也認識到精神心理疾病跟其他疾病一樣,需要治療,而且能康復。」
漸漸地,康寧的門診跟普通綜合性醫院的門診一樣,人來客往不用再遭遇有色眼鏡的對待。「電視裡常常把精神病人拍得很危險,治療手段更是驚悚,但是這些都是不真實的。」王蓮月說,的確有病人表現極端,但是這是極少數的。現代治療方式更加多樣化和人性化。
「敬佑生命、謙卑服務」這八個字在康寧醫院隨處可見,這是該院的核心價值觀。在康復室內,記者看到醫護人員與患者積極互動,護士們教患者下棋、畫畫、做手工,還唱起卡拉OK。「讓心理疾病在陽光下接受治療,讓精神病人得到尊嚴和善待。這是我們為之奮鬥的目標。」
■何去何從
「上市後,從家族企業變成社會企業」
他們努力讓康寧成百年醫院傳承下去
當所有人都在詫異「康寧速度」的同時,康寧醫院又再次站上風口,康寧未來的路該何去何從?
王蓮月透露:「公司上市後,從一家家族企業,變成了社會企業。我記得我跟管偉立創辦這家醫院的時候,當時說兩個人就把醫院當成一輩子的事業好好經營。現在我們要努力讓康寧傳承下去,成為百年醫院,造福社會,服務一方人。」
最近股市動蕩,記者也發現康寧醫院股價一直浮在水面上(高於發行價),「這也是社會對我們認可的表現。」王蓮月說。未來五至十年,康寧醫院規劃將建成擁有20多家連鎖精神病專科醫院的醫療集團。此次上市所籌資金,一半將用於擴充醫療機構網絡;25%用作翻新升級溫州康寧醫院;10%用於科研、人員培訓等。今年計劃在臨海、杭州、衢州等五個城市開出新的院區。
康寧還將推出一款心理門診的APP,叫的的心理,要將線上線下結合。市民可以在APP上接受專科醫生的看診,甚至不用來醫院。這個很符合現代人的需求,既保護隱私又得到資料。
>>>對話
家庭與事業「比翼雙飛」
才是我的目標
記者:婦女節快到了,獲悉自己得了「全國三八紅旗手」,有何感受?
王蓮月:這也算是給我三八節的一份厚禮,既是一份榮譽,其實也是一份責任。我將以這個榮譽為契機,更好辦好醫院,更好地服務於病人,讓患者活得更有尊嚴。
記者:你跟管董在公司裡是搭檔,那在家裡如何處理兩人的關係?
王蓮月(笑):作為一個女人,我覺得家庭很重要,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在家裡做個賢妻良母,在職場上做個優秀女性,家庭與事業「比翼雙飛」才是我的目標。
記者:您的孩子也是學醫的,是打算將來讓他們來接班嗎?
王蓮月:我兒子也是學醫的。我們夫妻倆都覺得醫生這個行業濟世救人,很有價值,我們也支持他學醫。至於接班的問題,我們還沒想過,一切順其自然吧!
>>>記者印象
敬畏生命 尊重病人
王蓮月與人交談的時候,總是笑容親切,輕聲慢語,會讓人聯想到很多熟人,比如小學老師,比如鄰居熱心阿姨,給人以正能量。她是病人的知心大姐,所以她每次去病房巡視的時候,老病人看到她還會跟她熱情打招呼,甚至開玩笑。「你給別人一個微笑,或許就能照亮別人非常陰暗的日子。」王蓮月說。
從一線醫護工作者到康寧高管,王蓮月說從第一天入行開始,就見證過太多的苦難,所以更知道精神病患者和他們家人的不易。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他們不是瘋子,只是病了,身不由己,他們跟身體其他病症一樣,通過治療,會有康復的一天」,王蓮月無數次灌輸這樣的理念給病人,給病人家屬,給所有戴著有色眼鏡的人。「醫心者,首先就得用心,很多患者都是鼓足勇氣接受治療,醫生可能是他們最後的希望,所以要做一個有良心的醫者,讓治療對象活得有尊嚴。」讓每個生命都被善待,要讓每個病人重獲尊嚴,王蓮月詮釋了大醫精誠的內涵。
醫者仁心濟困情。農村的孩子生病了,只能用鐵鏈鎖在家裡。外來務工人員生病了,治療幾天就無奈出院繼續打工。這些是王蓮月心中的痛,但在她的能力範圍內幫不了所有的人。所以,她有個夢想,就是建立全國性的針對困難病人的慈善基金,讓更多的人病有所醫,生活有望。
據溫州商報
1457395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