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五蠹?韓非子為何斥責五蠹?《五蠹》中體現的法制主張

2020-12-23 臥聞海棠

引言:《史記·遊俠列傳序》提到:「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二者皆譏。」司馬遷固然沒有說錯,但卻不夠全面,韓非子所譏諷的不僅僅是儒生與群俠,還包括言談者、患御者與商工之民,這三種人與儒生、群俠合起來稱為五蠹,意思就是五種蛀蟲,都是韓非子所斥責批評的對象。韓非子為什麼要大張旗鼓的斥責這五種人呢?這與他的法治思想和法制主張有關。

韓非子

守株待兔——韓非子的唯物史觀

守株待兔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個寓言故事,指出了看待問題要與時俱進、不能沉溺於過去舊有的經驗,這種觀點可以說已經具備了唯物史觀的思想。實際上,這個故事就出自於《韓非子·五蠹》,韓非子創作這個寓言故事,其目的是駁斥那些一味崇拜古人、效法聖人的思想。《五蠹》原文提到:

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韓非子認為,那些整天鼓吹堯舜禹湯的人,其實就是冥頑不靈之徒,跟守株待兔的農夫沒有區別。韓非子為什麼要這麼說?其根源就在於他所倡導的法治思想。

守株待兔

自武王伐紂之後,周公制禮作樂,採用的是「以禮治國」,但禮只針對貴族而言,並且許多是非標準都是模稜兩可的。韓非子認為,在新的社會環境下,禮治已經不符合歷史潮流了,應該由法治取而代之。

雖然文中沒有明確提到反對禮治,但「先王之政」無疑就是指傳統的禮治,這就是《五蠹》一文中開章名義表達的觀點。

韓非子這種觀點,具備一定的客觀性與很大的進步性,但難免也有些矯枉過正,世道之變,在於循序漸進,妄圖一口氣吃個大胖子,把固有的思想和制度全部打破,這種行為固然暢快淋漓,但無異於揠苗助長,很可能會得不償失。

心懷仁慈,刑不可廢——韓非子眼中的情與法

春秋時,百家爭鳴,但當時真正影響力最大的只有儒墨兩家,並稱兩大顯學。儒墨兩家的許多觀點都大異其趣,但也都強調一點:仁愛。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墨子提倡「兼愛」,儒墨皆打著「先王」「先聖」的旗號,認為只需要仁愛就能感化一切,治理國家,而不需要刑罰,這才是韓非子所反對的現象。

「兼愛」提倡者墨家創始人墨子

許多人都認為韓非子,主張依法治國,反對儒家、反對儒家的仁政,二者之間是完全對立的,實則不然,韓非子所反對的,只是「不主張依法治國」這件事,如果說在「依法治國」的前提下,君王能保持仁慈,這也是韓非子所讚賞的。其中,韓非子舉了以下例子:

司寇行刑,君為之不舉樂;聞死刑之報,君為流涕。……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勝其法,不聽其泣,則仁之不可以為治亦明矣。

這裡的觀點已經非常明確了,因為死刑而感動哀傷,這是君王的仁慈之心,但不能因為這樣的仁慈之心,就不執行死刑了,這就是法治。

韓非這種思想,到今天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正如如今仍然很流行的圍繞「情有可原」與「罪無可恕」展開的討論,法是一種準則,制定了就必須人人遵守,若人人皆因「情」而亂「法」,那法之尊嚴何在?面對有爭議的事件,我們應該討論的不是法令應不應該執行,而是法令本身是否有改善的空間。

民者固服於勢,寡能懷於義——韓非子的法制思路

性惡論是有荀子倡導並發揚的,作為荀子的得意門生,韓非子也繼承了這種觀點,但韓非子的性惡論比荀子更加徹底。韓非子曾說:夫以妻之近及子之親而猶不可信,則其餘無可信者矣。即認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都不值得信任。

性惡論倡導者、韓非子之師荀子

而韓非子之所以會徹底地倡導性惡論,目的也是為自己的法制主張做鋪墊,既然所有人性都偏惡,如果任由這些惡橫行無忌,那豈不是天下大亂,永無寧日了?該如何解決呢?韓非子的思路很簡單,《五蠹》原文提到:

且民者固服於勢,寡能懷於義。

在這裡,韓非子又一次站在了與儒家相反的立場上,他認為民眾是不會感懷於所謂的「義」的,而「義」正是儒家的主張。就拿孔子來說,孔子作為儒家聖人,依然要臣服於魯哀公,魯哀公並不是儒家心目中的仁義之君,所以孔子並非臣服於魯哀公的仁義,而是屈服於魯哀公的權勢。

既然連儒家聖人都要臣服於勢,那普通民眾更不用多少了吧?縱然是人性本惡,但只要有那麼一種權勢、威勢存在,能夠使這些惡臣服,那所有問題都解決了,那麼這種威勢是什麼呢?很顯然,就是法制。

儒家聖人孔子

按照今人普遍的觀點,人性本身是不存在善惡這個概念的,所謂的善惡皆是後天所加,但韓非子這種立足於性惡論而推導出的法制主張,依然值得肯定,怙惡不悛者眾,唯有刑與罰能約束。

賞善罰惡——韓非子的法制主張

思路已然清晰,那麼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該如何具體實施呢?關於這一點,仔細分析《五蠹》原文,我們可以認為,韓非子的法制主張主要圍繞兩個字來展開,那就是「賞」與「罰」。

韓非子大力倡導「罰」,他認為父母的慈愛也罷,鄉鄰的行動也罷,師長的智慧也罷,這些東西都是值得肯定的,但也都無法改善人本性中的惡,唯一能起到效果的,就是嚴苛的刑罰

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嚴刑者,民固驕於愛、聽於威矣。

簡單來說,就是所謂的仁義道德都不足為恃,唯有嚴刑,才能治本,這便是「罰」,並且有罰必從重,這樣才能使人畏懼。當然了,有罰必有賞,對有功者、有益者必須加以賞賜,才能使人奮勇爭先,同樣的,賞賜也應該厚重,才能與嚴苛的刑罰形成對比。

韓非子觀點:嚴刑重賞

值得一提的是,韓非子還明確提出了一個觀點: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意即無論是罰還是賞,一旦制定了,就不要輕易更改,這樣才能讓民眾廣泛遵守,保持法制的權威性。

離法者罪,犯禁者誅——斥退五蠹,掃清法制障礙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為何斥責五蠹?答案就在這句話中,儒家講究仁義禮孝,這些東西本身固然沒錯,但他們只是一種德行操守,不能凌駕於法之上,韓非子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仲尼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仲尼以為孝,舉而上之。

大意是一個士兵在戰場上三次作戰都逃跑了,孔子問他為什麼逃跑,他回答說父親年老,怕自己死了之後沒人給父親養老。孔子認為這個人很具有孝道,於是推舉給他升了官。很明顯,孔子這種做法就屬於本末倒置,因為推崇「孝」,而罔顧「法」,讓原本有罪之人不但沒受到懲罰,反而獲得了獎賞,儒以文亂法,就是指的這種情況,儒生們長篇大論鼓吹先王之道,指責當時之律法,實為國家之不幸。

同樣的,群俠以私劍養,逞個人之勇武,好勇鬥狠,藐視國家之禁律;言談者(縱橫家),滿口謊言,捏造事實,以宣揚自己的主張,不顧國家利益;患御者(近臣、門客)集聚一堂,依附於權貴之家,為了自身的安穩,躲避為國家做貢獻的義務;商工民鑄造低劣物品,投機倒把,以次充好聚斂財務,謀奪農民之財。這四種人,與儒生一樣,都是國家的蛀蟲,只有除掉他們,才能解決國家日益衰落的根源。

言談者(縱橫家)

那應該如何合理地斥退五蠹呢?韓非子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王以文學取;犯禁者誅,而群俠以私劍養。

總結起來就八個字:離法者罪,犯禁者誅。

結語:名為五蠹,實一蠹也

觀《五蠹》之文,這是一篇韓非子用來表達態度、申明立場的文章,文中不僅僅是一般人認為的「只提出問題」,還給出了「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案。總的來說,韓非子實則對事不對人,他所斥責的並非五蠹本身,而是五蠹「離法犯禁」的行為,斥退了這五種人,那這些行為自然也就沒有了。名為五蠹,實則只有一蠹:所有離法犯禁的人。

參考文獻

《韓非子》

《史記》

註:圖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在中國近代出現「四害」之前,兩千年前更是出現了「五蠹」
    例如:韓非子所主張的思想,便是在法家思想的基礎上,糅合了申不害的「術」及慎到的「勢」,其中,還有一部分參照了老子的「樸素唯物主義觀」。在韓非子所著的《韓非子·五蠹篇》中,韓非子提到了五種威脅到君王法治的人士。所謂「五蠹」,就是五種害蟲的意思,其意義和現在的「四害」差不多。韓非子認為:這五種人是威脅王朝統治的蛀蟲,必須要驅除。
  • 《韓非子》經典名句20句,看穿人性,讀懂人心!
    【感悟】出自《韓非子·五蠹》篇。賈指的是經商,做買賣。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袖子長了好跳舞,錢財多了好經商。 比喻有所憑藉,事業容易成功。現在可用於比喻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可資憑藉的條件越多越完備,事情就越容易做好。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韓非子十大名句,富有哲理,讀懂受益匪淺!
    意思是說有小聰明的人不可讓他參與謀劃大事,只忠主子不忠國家的人不可讓他掌管法制。韓非是戰國末期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寫出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著作,被譽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人之一。
  • 明法去私,大道乃行|韓非子的法家思想與禮樂精神
    在其論著中,《五蠹》、《說難》、《孤憤》等篇,從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看,都代表了先秦時代哲學和文學的最高成就。《韓非子》一書可貴在於,它不僅提出了治世的理念,而且指明了真正可行的方法。他放棄了對人心的幻想,力求依靠制度對政治行為形成保障。這一見解具有極強的前瞻性,比西方馬基雅維利等人的類似論斷早了一千年。對於政治,韓非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以法為教」。
  • 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為何鬥不過講「仁義禮智信」的儒家?
    韓非整理前人的學說觀點,綜合後提出更為激烈的法理主張,與強調「仁義孝悌」的儒學格格不入,不如將儒學中的先祖們拿出來罵一頓。在《五蠹》中,韓非子提出:「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王之語,以吏為師」,是什麼意思?
  • 說說《守株待兔》中「折頸而死」的「折」字讀音
    也是本單元首篇課文,還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只有39個字,故事出自《韓非子·五蠹》的記載,講述了戰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樁上死了,於是他便放下鋤頭每天在樹樁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故事通過宋耕者「因釋其耒而守株」,最後「身為宋國笑。」從而讓學生明白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能作為必然事件,從而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要想有收穫,必須付出勞動。
  • 古人夏天穿什麼衣服?
    古人夏天都穿什麼衣服呢?現在已經進入到了三伏天,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那麼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古人總是長袍大褂,那麼他們夏天也會穿這些嗎,難道就不覺得熱嗎?其實古代人對時間的變化,氣候的轉換是十分敏感的,他們會按照二十四個節氣換上相對應的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