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強手工鳥籠師 純手工精製技藝近失傳欲覓良徒

2021-01-13 央廣網

20年來,陳啟新始終堅持純手工製作鳥籠。記者 陳憂子攝

陳啟新20年來只做一件事——扎竹鳥籠。他的鳥籠奇巧無比,上上下下五個竹環,數十條竹絲連著一個底盤,嚴絲合縫,宛如天成,不仔細看,幾乎看不到接口的位置。更叫人嘖嘖稱奇的是鳥籠全部用竹子做成,就是連接口的固定處都用極細的竹釘,鳥籠上的每個竹環,陳啟新都依著圓板,儘可能地打造成正圓形。

竹鳥籠的編制技藝曾流行於陳啟新的家鄉清遠,而今,43歲的他卻成了所有掌握這項技藝的師傅中最年輕的一位,「在我家鄉的那條村子,原先有幾百個師傅都做竹鳥籠,現在只剩下十幾個,很多師傅年紀都很大了,這項手藝眼看就要失傳,所以,我希望能夠找到傳人,把手藝傳下去。」

去年12月24日,陳啟新用竹子製造的繡眼鳥籠,剛剛獲得第七屆中國金藝獎金獎。陳啟新的目標是再獲9個這樣的獎項,集齊10個大獎,他就有希望獲評「工藝美術大師」,他身後的竹鳥籠編制技藝便可以申請非遺。「我就準備走這條路。」身材矮胖、滿手老繭的陳啟新面對滿屋子的竹鳥籠和竹片,躊躇滿志地說。

一月才做兩個鳥籠

陳啟新的生活規律得有些無趣,每天早上8時起床,半小時洗漱、早飯後便開始打磨他的竹子;一直勞作到12時吃午飯,下午休息兩小時後,他又開工直到晚飯時間;稍作歇息到了晚上8時,技癢難耐的他竟又開始做鳥籠。滿打滿算,他一天工作11個小時,一個月才做出兩個竹鳥籠,但外表有些憨憨的他,卻樂在其中,「有時實在太累,就往遠方望一望,放鬆一下眼睛。」

他如今住在佛山南海南福村,住所沒有4G信號,西頭一床被褥,中間的木架子上擺著8個成型的竹鳥籠,東邊胡亂堆砌的是陳啟新買來做鳥籠的原材料——毛竹。生活工作不分家,陳啟新被毛竹包圍。

做竹鳥籠要把竹子彎折,這要求竹子的韌性好,不易折,陳啟新如今精細到了解每節竹子的韌性,「最好的是清遠車頭壩那裡的竹子,只是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去砍了。」

因為對竹子的品質要求極高,導致他的鳥籠產量極低。每當剖開竹子發現黑點,或是竹子因韌性不夠開裂,竹子就會直接被他丟棄。陳啟新說,他堅決不用品質不佳的竹子做鳥籠,「做不好就等於砸自己招牌,每次丟掉那些爛竹子,往往意味著一上午的心血白費了,所以心裡都不免暗罵兩句賣竹子給我的人。」

陳啟新介紹,從毛竹變成鳥籠,有數百道工序。比如要把竹子彎成一個正圓形,就要先用火烤熱,然後不斷地按著圓形模具的外沿,小心將之打成圓形;無論是圓形的底盤,還是每根竹條,外表都要光滑,為了達到這一效果,陳啟新要不斷用各種型號的砂皮紙摩擦竹條的表面,先粗磨,再精磨,直到竹子表面光滑到能反射出光彩;最難的要數打5個竹環上的孔,幾十根米粒粗的竹條,要同時筆直穿過5個竹環,並在鳥籠頂端合攏,這就要求打孔時不能有絲毫馬虎,一是位置必須打準,二是用力必須適當,否則很可能把竹環打裂,前功盡棄。

顧客眼中的藝術品

陳啟新原本在芳村花鳥市場有一個檔口,專門賣自己手工做的鳥籠。如今市面上的籠子,大部分是機器模具打造的,一個只賣幾十、上百元,但陳啟新的手工鳥籠卻賣5000元甚至上萬元。

陳啟新說,買他鳥籠的人都是「識貨的行家」。機器做的鳥籠做工粗糙不說,很多時候鳥兒住在裡面都不舒服。為做好籠子,陳啟新養過畫眉、繡眼等各種鳥類,他整天觀察這些鳥類在籠子裡的動作,比如爪子怎麼踩,脖子怎麼伸。每種鳥類的腳爪大小都不一樣,他通過細心觀察,揣摩出每種鳥類爪子最舒適的握距,「竹環有多寬,兩條竹篾之間的空隙應該是多少,這都很值得研究,一個好的竹鳥籠,除了外形美觀,顧客拿著舒服,鳥兒在裡面也要住得舒服。」

除了養鳥這一功能性用途,也有顧客單純只是欣賞陳啟新的手工,曾有客人讓陳啟新從小到大做了七八個鳥籠,最後全部買下,「那位客人很奇怪,其他人買籠子都是為了養鳥,但他卻是拿去做藝術品收藏,當我把鳥籠送到他家的時候,他把籠子從小到大排成一列,在燈光的照射下顯得很好看,他說自己買鳥籠不為了養鳥,純粹用於精美的裝飾。」

如今,陳啟新把檔口關閉,讓佛山一位做紅木、古琴生意的老闆代銷他的鳥籠,陳啟新就住在老闆的工廠裡,他說,這樣的環境能讓他專心做鳥籠。

老了怕後繼無人

陳啟新出生在清遠清新區的農村。年輕時他原本是一名流動廚房的幫工,這種廚房主要在鄉村承辦各種宴席,因為生意不穩定,陳啟新辭職回到老家。

回到家後,他發現村裡有100多戶人家都在做傳統竹鳥籠。一個偶然的機會,隔壁的陳大叔見到這個年輕人無所事事,便提議讓他學做鳥籠。陳大叔對他的要求非常嚴格,鳥籠的每一個配件怎麼打磨,都要求他精益求精。而陳啟新憑著一雙巧手和堅持,經過兩三年的學習鍛鍊,終於把手藝學到手,出師來到廣州闖蕩。

但20年過去,陳啟新的家鄉只剩下十多個手藝人還在堅持做鳥籠,村裡的年輕人覺得這行辛苦、賺錢慢,都紛紛出去打工,另外工廠裡機械化生產的鳥籠,也不斷擠壓著傳統竹鳥籠的生存空間,「剩下還在堅持做的人,我已經是最年輕的一個,都老了,這行沒人再幹了。」談及這點,陳啟新不免憂傷。

盼有徒弟持之以恆

「幹我們這一行,手指一開始肯定要磨出水泡,長出老繭,才能成功,如果熬不住一開始的痛,就堅持不下來。」

陳啟新攤開滿是老繭的雙手告訴記者,因為木工手藝好,曾經有廣美的學生因為做不好雕刻作品,前來請教他,後來甚至花錢讓他來雕刻。

他這20年來曾經收過3個徒弟,但可惜沒有一個能堅持到最後。「第一個是名牌大學的學生,他看到我檔口裡的鳥籠很精美,就說想來學,我說可以,但才幹了一天,就因為手指太痛『中途退賽』。」

第二位是來自梅州的小夥子,當時也在廣州讀大專,來到他的檔口打工,「他跟了我一年多,已經能獨立做一個籠子了,但後來畢業後也離開了,去了一個單位做汙水處理。」

最後一個是來自臺山的廚師大哥,年紀只比陳啟新小兩歲,身材和外貌幾乎是和陳啟新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因為從小喜歡手藝活,見到陳啟新的鳥籠,也興奮地說要來學,「他一有空就來我的檔口,隔壁的老闆常會打趣說,『你的兄弟又來了』,學了一年多,他已經能獨立做三四個鳥籠了,但後來還是為了廚房的生意走了,臨走的時候他說,『要是我年輕20歲,我肯定什麼都不幹,就跟著你』。」

經歷了3次收徒的挫折,有些倔強的陳啟新說,他未來一定要找到一個能吃苦有毅力的徒弟,把做鳥籠的手藝傳下去。(記者 武威)

相關焦點

  • 即將失傳的傳統技藝 手工地毯編織
    曾經盛極一時的準格爾旗純手工地毯,現如今已是寥寥無幾,從事純手工地毯製作的人更是屈指可數。但是仍有那麼一些人,繼續堅守在這個傳統的崗位上。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一家純手工地毯家庭作坊,去看看這門即將失傳的傳統技藝。
  • 「匠人」父子檔:傳承溫州手工皮鞋縫合技藝
    本文導讀:溫州民間的皮鞋製造業有著百年歷史,縫合鞋工藝體現了近現代溫州乃至中國鞋業製作發展的歷史變遷。
  • 一個美美的鳥籠如何裝飾?手工DIY製作,收藏了
    一款鳥籠的摺紙手工,很漂亮,鳥籠是觀賞鳥進行活動與棲息的主要環境,只有先置備好合適的鳥籠和其它附屬器具,才能將鳥養得健康活潑,鳴唱自如,適合觀賞。下面就一起手工來做一個美美的鳥籠吧。把要用到的鳥籠準備好,其它用到的材料全部備一下。首先要使用鐵絲網把鳥籠的底部填滿。
  • 手工地毯製作技藝
    泌陽地毯是中國幾大手工地毯代表之一,歷史上就暢銷全國,出口國外。
  • 匠人「父子檔」 傳承溫州手工皮鞋縫合技藝
    溫州網訊  溫州民間的皮鞋製造業有著百年歷史,縫合鞋工藝體現了近現代溫州乃至中國鞋業製作發展的歷史變遷。一雙頂級的手工皮鞋最重要的是手工縫製工藝。在溫州,有一「工匠」父子檔傳承發揚溫州縫合鞋技藝,給該手藝「縫」上了「非遺」標籤,續寫著溫州皮鞋背後的匠人故事。
  • 逐漸消失的傳統技藝——手工老粗布
    昨天小豆更新了自己的第一篇視頻,講的是傳統的手工老粗布,我們也是去了河北省邯鄲市邱縣的一家企業去進行了採訪和拍攝,後期也是剪輯了十幾分鐘,但是有好多東西還是沒有說到,今天小豆就帶您深入了解一下這種正在逐漸消失的傳統技藝,手工老粗布。
  • 上海皮鞋廠純手工制定鞋
    正是這個時期,超過300多道工序的世界頂級的固特異沿條手工鞋技藝[Goodyear Welted Handmade Shoe]被創造出來;深具英倫優雅風格的布拉克[Brogue]經典鞋款得到了推廣。距今已有近200年歷史。頂級的固特異沿條手工鞋在製作環節需要經過量腳-制楦-設計鞋款-裁料-縫幫-縫底-配鞋跟-修飾等流程。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富有經驗和技能的手工藝人們的精心製作。縫製鞋子時,使用內沿條與外沿條以雙重車縫的方式,將鞋面與鞋底牢固夾結成一體,能承受任何撞擊和扭折。在鞋中底和大底之間形成一個空腔,可以與潮氣隔離,又鋪設了一層軟木, 從而保證皮鞋的最大透氣性。
  • 臺灣雅客士-------精湛技藝之手工固特異皮鞋
    據調查,市場上絕大部分的固特異縫法的鞋子,都是以機器代替了人工。雖然都屬於固特異範圍的縫製方法,機器只是滿足了批量生產的製作,卻沒有手工縫製的藝術美感,真正的奢侈品鞋類還是手工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而且,這種純手工縫製的技術在悄然消失中,當這種固特異工藝上升為藝術時,其中的技術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 全程手工製作,一塊蛋糕一千多日元,你能忍住口水嗎?
    十七世紀,葡萄牙人將一款點心的做法傳入日本,沒想到在日本長崎「生根發芽」逐漸發揚光大,歷經近400多年的研發與改變,這款蛋糕成為了世界十大最好吃的蛋糕之一它就是 —— 長崎蛋糕在日本,有一種叫「福砂屋」的長崎蛋糕,在免稅店賣到1185日元折合人民幣80多元,為何這小小的一塊蛋糕,
  • 純橄欖油手工皂,手工皂界的「扛把子」
    前填京子一定是愛極了純橄欖油皂才會給於如此之高的評價。只是你如果了解純橄欖油皂是從地中海那裡流傳開來,歷經歷史的洗禮還能夠在全世界享譽盛名且歷久不衰,便可得知它的至高地位。純橄欖油皂比較滋養,油性肌膚的人不太適合用。純橄欖油皂適用:嬰兒、成年人。不適用:長痘的肌膚。
  • 探訪逐漸消逝的漳州手工織漁網技藝
    漁業生產活躍,作業區域近則內海,遠則今天的閩、浙和臺灣海峽漁場。傳統的漁業作業不斷衍生,有牽風、打鳥、檔衍、放鉤釣、掃蟹綾、沿仔綾、幼綾、帶魚緊、龍蝦罾等30餘種,一年四季,終年不息。家庭婦女勤勞織網,有簄網、烏網、繒網、呂宋網、鬥邊網、算網等。謝麗娟六歲開始學織網,至今已有60多個年頭了。
  • 純手工「草編巨龍」亮相橫瀝金牛公園
    「草龍獻歲」非遺文化展區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鄉村文化特色為主題,兩條直徑40釐米,長16米的純手工草龍為主角,架空在3.5米高的空中,雙龍戲珠,寓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第二部分以牧童展笛文化為主題,兩頭高2米的純手工草牛在花槽兩旁,男女牧童各坐在牛身上吹起笛子,營造出一片和諧的鄉村氣息
  • 【聊叢臺】趙繡手工技藝
    趙繡手工技藝 可見趙繡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盛興,成為許多老百姓都能夠掌握的手工刺繡技藝。 公元前228年,趙國滅亡後,趙繡在東漢時期仍較興盛。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邯鄲南部鄴城的崛起,邯鄲趙繡技藝逐漸向東及邯鄲周邊地區傳播,趙繡被稱為邯鄲刺繡,散播於民間。
  • 八旬老太的手工技藝「獅子帽」:台州人的第一頂帽子!
    狗頭帽(1個月-4個月嬰兒佩戴)獅子帽(4個月-4周歲兒童佩戴)與中華民族其它的手工技藝一樣,獅子帽工藝複雜、綜合性強,它集繪畫、剪紙、刺繡和造型為一體的民間手工技藝,有著源遠流長的地域文化,它體現了我國民間的民族信仰和民族圖騰崇拜的民風習俗。獅子帽上無處不在的刺繡工藝,富有張力的圖騰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
  • 「鳥籠村」匠人:15歲開始做鳥籠 30年做了3萬個
    一個鳥籠由籠架、籠圈、籠條、籠門、籠抓、籠鉤等幾個部分組成,而從選料到加工再到完工,手工製作一個傳統鳥籠需要近百道工序。做鳥籠30多年來,粗略估計,吳金昌做了3萬多個鳥籠。吳金昌2011年成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做的鳥籠,拿過故宮博物院優秀創意獎,被臺兒莊古城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收藏過。
  • 你用舊手機換盆,我用鳥籠換車,這就是差距!
    杭州臨安青柯村,有著聞名遐邇的青柯鳥籠,最頂級的青柯鳥籠價值15萬,可以買一輛汽車。一個鳥籠而已,憑什麼賣這麼貴?這就要先從鳥說起!青柯鳥籠歷史各類各派鳥籠各有自己的特色,而青柯鳥籠屬於南宗鳥籠代表作,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最初的鳥籠十分簡易,主要用來捕鳥並以此養家餬口,而當時的村民鍾雪根製作的鳥籠用來關鳥販鳥,增加了收入,村民們紛紛開始拜鍾雪根為師,而簡單的鳥籠製作也就在青柯紮根。
  • 雙牌:走進傳統手工技藝——韓家谷芽糖
    本網訊(通訊員 文佳 何桂林)  為深入挖掘地方特色美食,助推民間傳統手工技藝更好的傳承和發展。近日,市、縣兩地非遺工作者一道走進雙牌縣瀧泊鎮韓家村,實地考察了韓家谷芽糖手工技藝。此次約訪的是80歲高齡的韓家福老人。見到韓大爺時,他和他老伴正在一粒一粒的挑選著米花。
  • 百年老店的長崎蛋糕要1000日元一個,全程手工,怪不得賣這麼貴...
    不用攪拌器械,全程手工的工匠精神長崎蛋糕是採用雞蛋、砂糖、糖稀和小麥粉等極為普通、但經過精心挑選的材料,不使用攪拌器械、完全靠純熟的手工技藝精製而成的糕點。一個師傅全程只負責一個蛋糕的製作,從選料、打發、烘烤都由一名師傅純手工技藝完成,一個完美的長崎蛋糕,那潤澤香甜的純正口味裡飽含著糕點師們的一片真誠。
  •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2020-09-13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探訪傳統蒙古族皮靴手工製作技藝
    探訪傳統蒙古族皮靴手工製作技藝 (1/7) "←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