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3月9日去銀行換1萬美元,約需要6.9萬元人民幣;3月20日去換,約需7.1萬元人民幣。短短一個星期,換匯「成本」增加了近1800元。最近一周以來,美元指數接連上漲,並且時隔4年再次突破100大關。這令不少有換匯需求的邕城市民和企業感到困惑:在美股數次熔斷、美聯儲將美元利率降至零等諸多對美元不利因素之下,美元為何持續走強?美元的強勢將延續到什麼時候?換美元該如何選擇時機?
人民幣和美元。資料圖片市民:換1萬美元,遲一星期多花1800元
「上周家裡有事要處理,換美元就耽擱了,不料現在得多花1800元。」3月20日,南寧古城路一家中國銀行網點,來換美元的市民劉女士向記者發出這樣的感嘆。因為在外留學的兒子要用錢,加之美元正在走強,劉女士還是不顧「成本」增加,換了1萬美元。
以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來計算,最近一周美元升值不少。3月9日,1美元換6.926元人民幣,換1萬美元約需69260元人民幣。到了3月20日,1美元換7.1052元人民幣,1萬美元約為71052元人民幣。短短一周多時間下來,換1萬美元需要多花1800元。
一名從事海淘、進口小商品生意的市民告訴記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她的海外合作夥伴資金吃緊,取消了原本可以延期支付貨款的寬鬆政策,要求先打款後發貨,「沒辦法等有好價錢再換匯,只有自己想辦法消化匯率成本」。
記者注意到,受疫情影響,出國遊難以成行,眼下換美元的基本上是留學、小額貿易等剛需。
3月12日,交易員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工作。當天,紐約股市三大股指開盤出現暴跌,導致美股再次觸發熔斷機制。新華社發分析:全球金融市場波動,「缺錢」令美元走強
3月19日,隔夜美股開盤後先是繼續下挫至19830的低點,隨後展開震蕩,最後勉強翻紅報收20087.19點。採訪中,不少有換匯需求的人士對美元強勢感到困惑:按照以往的經驗來分析,在美股數次熔斷、美聯儲將美元利率降至零等諸多對美元不利因素之下,美元出現貶值的概率更大,為什麼會「反其道而行之」持續走強?
廣西北部灣銀行總行國際部外匯資金交易主管寧遠海分析說,最近一段時間,不僅是美股暴跌,歐美股市、亞太股市、原油價格、黃金價格等都出現了劇烈震蕩,可以說全球金融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危機。在看不到哪個領域更安全的情況下,市場往往會藉助歷史經驗來判斷。而在過去的全球金融風暴、危機中,美國經濟都是率先走出危機的,所以儘管眼下美股暴跌的趨勢還沒有改變,但市場預期已經提前有表現了。
「美國應對股市衝擊的措施力度不小,這對美元也是一種提振。」寧遠海說,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給海外大機構造成不小的流動性壓力,需要大量美元補倉、補充金融衍生業務的保證金等,簡單來說就是「缺錢」。相比歐洲國家的降息幅度和節奏,美聯儲最近兩次降息力度很大,最後直接將利率降至零,並且為市場提供大量流動性。雖然眼下還難以結束美股跌勢,但美國方面的措施來得快,力度也大,市場對其走出危機的信心有所提高,這對美元同樣是一種提振。
多名銀行外匯部門的工作人員也告訴記者,受春節、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企業1月、2月的生產減緩或暫停,但隨著復工復產,外匯的需求量釋放出來,這也是美元對人民幣匯率連升的客觀原因之一。
美元指數「八連陽」,突破100關口。建議:「強美元」或仍將延續,剛需不妨早準備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3月2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7.1052,較前一交易日下調530個基點。從美元指數最近的走勢來看,美元指數從3月10日到19日已經「八連陽」,從95.06上漲到102.88,漲幅約8%,超過了2月20日的高點99.9,時隔四年再度站上100關口。與此同時,美元走強導致澳元、韓元、紐西蘭元等匯率市場暴跌。
那麼,美元的強勢還將延續嗎?寧遠海認為,在疫情全球蔓延之下,波動率居高難下,風險衝擊已經從股市傳導到信用、融資市場。雖然美聯儲降息至零利率,並通過量化寬鬆釋放美元資金,可以說銀行並不缺流動性,但在經濟疲軟、企業信用風險攀升的背景下,銀行融出美元的意願下降,「缺美元」的狀態將主導市場。而未來一段時間,新興市場貨幣仍面臨拋壓,這或將進一步導致美元走強。
「匯率是把雙刃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走弱,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外貿行業。」寧遠海說,早前央行通過逆周期因子提振人民幣中間價、避免羊群效應,而近期美元強勢攀升中,人民幣逆周期因子的調節作用在不斷減小,這顯示了央行對匯率波動的容忍度更大,希望讓匯率更加反映一籃子貨幣的波動,這是積極的跡象。
談到美元「剛需」該如何應對的問題,寧遠海建議,考慮到全球範圍的疫情很可能持續到二季度,美元強勢仍將大概率持續。但美元也不會單邊上漲,中間還是有震蕩調整的,需要使用美元的人士最好是趁美元回調的時候儘早兌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