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信信託董事長掄錘打傷總經理背後,還有一連串問號共同交織出迷霧重重,至今仍未明晰。
|作者:崔崔 勞靈格
|編輯:阿曄
|編審:蘇蘇
先有上市公司投毒,今有信託公司掄錘,最近資本圈的商戰著實有些「不講武德」。
據《中國經營報》報導,1月6日17時左右,華信信託董事長董永成打傷其公司總經理王瑾。知情人士透露,董永成在大連辦公樓的電梯裡,使用錘子打傷王瑾。王瑾一度血流滿面,被送往華信信託公司附近的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治。她全身有14處傷,被診斷為輕傷一級,於1月7日進行顱骨修復手術。目前,董永成已被刑事拘留。
1月8日,華信信託官網發布聲明稱:「當前公司全體工作人員狀態穩定,公司各項業務正常進行。公司將積極配合公安部門案件審理和調查工作,在監管部門指導下,進一步規範治理結構和決策體系。」
錘擊女下屬,什麼仇什麼怨?
華信信託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銀保監會監管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成立於1981年,2019年末淨資產123億元,是目前遼寧省唯一一家信託公司,共有華信匯通、北京萬聯同創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瀋陽品成投資有限公司等20家股東。其前身是工商銀行大連信託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今年64歲的董永成,此前正是工商銀行大連信託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早年還擔任過工商銀行大連市分行技改處副處長。2017年4月,董永成由股東華信匯通集團有限公司推舉,再度被選任為華信信託董事長。
除了華信信託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董永成還擔任華信匯通集團有限公司、瀋陽華成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法定代表人,擔任瀋陽華成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海南銀江實業投資有限公司、海南興航通達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等股東,擔任大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華信信託股份有限公司、華信匯通集團有限公司等高管。
比董永成小10歲的王瑾,畢業於東北財經大學統計學院。2019年華信信託年報顯示,她曾任華信信託股份有限公司財務部總經理助理、副總經理(主持工作),理財中心/研究發展中心總經理,總裁助理,副總裁,常務副總裁。
事發後,一位熟悉王瑾的原華信信託人士對媒體說:「王瑾溫文儒雅,待人較為和善,她與董事長董永成都是東北財經大學畢業的,在華信信託工作,從財務開始做起。」
2020年1月21日,王瑾升任華信信託總經理一職,至今履新不到一年。此前,總經理一職一直由黃鐸擔任。記者查閱華信信託2004年至2017年的歷任董、高、監名錄發現,15年間,董永成始終擔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長,黃鐸始終擔任總經理,臧冬青始終擔任監事。其餘職位均多次變更,「鐵三角」始終不變。
關於這場風波,有業內人士猜測,發生衝突的原因可能是公司內部對不良處置存在分歧,甚至可能是想掩蓋一些問題;也有可能是王瑾向監管部門坦白了操作上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
被曝資金缺口達70億
知乎上,一位圈內人士曾評價:「華信在信託行業內只能算是中等偏下,前些年利潤和業務還可以,但這兩年業務收縮較大,積累了一些風險項目,人才流失也比較嚴重。」
對比華信信託過往財報,可以印證這一說法。2015年至2018年,華信信託分別實現營收27.48億元、23.11億元、14.02億元、11.46億元,實現淨利分別為19.70億元、16.06億元、10億元、8.07億元。
到了2019年,華信信託營收5.72億元,虧損1.52億元。另根據銀行間市場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2020年上半年華信信託實現營收-4.17億元,虧損5.55億元。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環球人物記者,華信做的是信託業務,在業內,這種業務比較容易「出事」。「很多時候,這類業務就是把銀行做不了又想做的業務接過來操作。比如,銀行對房地產等(行業)的貸款受到種種限制,信託公司就把這類投資做成一個信託產品,銀行可以購買信託產品,這樣就繞過了種種限制。所謂影子銀行,這也是其中一種。這類業務在市場良好、投資回報順利的時候皆大歡喜,但萬一遇到問題,往往就會惹出麻煩。華信具體屬於什麼情況,還需要進一步調查。」
此外,記者還聯繫了多位大連當地消息人士,對方都以「不好說」為由婉拒了採訪。
不過顯而易見的是,對於華信信託來說,這兩年的遭遇是麻煩不斷、危機不斷。
早在2019年底,華信信託就被銀保監會列入六家高風險信託公司之列。2020年4月,華信信託和四川信託同時被叫停了「資金池」業務。
風險逐漸暴露出冰山一角。2020年9月24日,華信信託發布首個延期公告。隨後,其又陸續在公司官網披露了27個信託計劃延期公告,表示「受部分融資企業賴帳、新冠疫情持續等因素的影響」,融資企業未按約定償還融資本息,公司管理的部分集合資金信託,根據信託資產清收情況以及合同相關約定,可能會出現延期情況。
截至目前,華信信託仍有23個項目尚未按期兌付,且均已超過前述公告所約定的延期時限,進入「二次延期」。
據《中國經營報》報導,有業內人士分析,目前華信信託的資金缺口大約在70億元左右。
「最神秘的信託公司」
和迷霧中的華信系
華信系以華信匯通集團為上層控股公司,以華信信託為中樞紐帶,控股大通證券、大連良運期貨,先後參股大連銀行、丹東銀行、國海證券、東北證券,一度是大連乃至遼寧金融業舉足輕重的存在。
作為華信系的核心,華信信託一直被稱為「最神秘的信託公司」,原因在於其「不務正業」的收入結構和龐大複雜的股權架構。
·華信系金融架構。《新財富》製圖
2017年,《新財富》調查華信信託,發現其收入結構迥異於其他信託公司。以2016年為例,中信信託、建信信託、中融信託等行內大鱷,收入的主要部分來自於信託業的手續費及佣金收入,佔比70%左右;而華信信託該項收入佔比僅為36.6%,其收入主要部分來自於投資收益,佔比超過60%。
如此「不務正業」的擴張路徑可以追溯到2006年,當時華信信託的混業型金控架構就已初步成型。它持續進行大手筆的金融機構股權投資,對銀行、期貨、保險、證券均有涉獵。
2006年,華信信託介入大通證券重組,並成為其控股股東;2007年,華信信託參與大連銀行增資擴股,持股5.2%(2015年降低至2.94%);2008年1月,華信信託與大通證券聯合收購良運期貨,合計持股70%;同年,華信信託參與發起設立百年人壽,持股9.01%(於2012年轉讓);2010年,華信信託參與丹東銀行增資擴股,持股19.79%,成為僅次於丹東市財政局的第二大股東。
這樣的的擴張歷程與其頻繁股權結構變動也緊密相關。
據《新財富》統計,華信信託20年(1997年-2017年)股權變更歷程中,其工商資料記載的股東變更多達23次,先後出現的法人股東超40家,截至目前登記在冊的股東數量為20家。與股權結構頻繁變更相伴隨,華信信託經歷了7次增資擴股,使得其註冊資本從1.01億元一路增加至66億元。
2006年和2007年,都是華信信託發展過程中值得關注的節點。
2006年12月28日,華信信託第二次增資擴股,民資持股佔比超過國資,激進擴張之路就此開啟。
2007年,華信信託年報中披露的股東情況出現巨大變化。大連華信投資有限公司借華信信託重組的機會,一舉拿下49.17%的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
蹊蹺的是,這個第一大股東原本是華信信託的控股子公司。
華信信託2006年年報顯示,其控股子公司中排在第一位的即為大連華信投資,華信信託持有其90%股權。2007年,華信投資成為華信信託第一大股東之後,華信信託控股子公司名單中,華信投資的名字也同時消失。
2006年,董永成是以職工代表的身份出任華信信託董事長,而2007年年報披露,董永成是以第一大股東委派的方式出任董事長的。華信信託年報顯示,新晉第一大股東華信投資的法人代表、董事長為即為董永成本人。
2010年,華信投資更名為華信匯通集團有限公司。多年來,華信匯通集團與華信信託一樣都進行了繁雜的股權變更,多達20次,股權在百餘家公司間輾轉騰挪。
而華信信託股權結構最高達15層,至少涉及104家法人單位、22位自然人,各種疊床架屋式的交叉持股可以說是眼花繚亂。
更加混亂的是,據《新財富》不完全統計,華信系160餘家公司中出現的法定代表人共計58位,除了11位自然人僅擔任一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外,其餘47位自然人均在2-12家不等的公司擔任法定代表人。
這些代表人背後究竟存在著怎樣的血緣、地域關聯?華信信託和華信匯通為什麼要採取如此繁複的股權架構?華信系背後實控人究竟是誰?這一連串問號共同交織出迷霧重重,至今仍未明晰。
部分資料來源:《中國經營報》《每日經濟新聞》《新財富》、反做空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