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媽媽,當他們看到孩子不努力的時候,會對孩子說:「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可是,你還是如此不爭氣。」
他們喜歡用指責的方式,攻擊他們的家人、子女。當子女抱怨他們的時候,他們會很委屈地說:「我做這麼多事情,都是為你好啊!」
有一種人,他們用指責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用指責來表達自己的愛,這就是指責型人格。
結婚紀念日這天,一位妻子在家裡做了一桌飯菜,滿心歡喜地等待著老公回家。
然而,老公卻因為加班遲回來了一個多小時。當老公加班回來,推開門的剎那,就看到妻子怒不可遏大吼道:「你怎麼現在才回來?我在家裡把飯都做好了,就等你回來吃,現在菜都涼了,我辛苦了一晚上,你知道麼?怎麼就不知道早點回來,你工作有那麼忙嗎?」
他的老公本來正為自己的遲歸滿懷歉疚。可是,當他剛進門就聽到妻子的抱怨,一下子怒火也起來了,衝著老婆喊道:「我在單位裡辛苦工作、掙錢,還不是為了家裡?!」
兩人吵了起來,連飯都沒有心情吃了。妻子精心準備的一桌好菜,無辜地涼在那裡。
這不是妻子想要的結婚紀念日!
在這些指責的話語背後,她內心想的是:老公,我等了你很久了,我好辛苦,我希望你能夠早點回來。
但從老公的耳朵裡,聽到的卻是:我又犯錯了,我怎麼做她都不滿意,她總是對我挑三揀四,或許她並不在乎我。
於是,誤解產生,一場世界大戰爆發了。
這個妻子對待老公的溝通方式,就是指責型人格的人常用的溝通方式。
指責型人格的人,因為自身的低自尊,自我價值感很低,害怕被別人傷害或指責。當出現問題的時候,為了保護自己,會不斷煩擾和指責其他人或是環境。他們只有通過貶低與指責才能感覺得自己的價值。
他們通常會藐視別人,並認為只有自己的情境是才是最重要的。
他們往往想當然的以自己的思維方式與邏輯去判斷他人。
於是他們常常會將對自己的不接納和不滿投射到別人,尤其是對他們來說最安全的對象(尤其是家人)身上,認為如果自己不先指責別人就會被別人所指責。
當他們對他人進行攻擊的時候,自己就會有很強烈的安全感與信心,因為似乎這樣一切都在自己的把控當中。
就像上面那位妻子,指責她的老公為什麼會怎麼晚回家,為什麼忘記這個特殊的日子。她缺乏安全感,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所以她需要先下手為強,用指責攻擊他人,想讓對方明白,你的所作所為是不對的,我對你很不滿。
指責型人格的形成,和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如何與父母互動有很大關係。
讓我們來看一看這樣一個家庭:一個指責型的媽媽,天天指責爸爸,挑剔爸爸,認為爸爸這做得不對那做得不對。
其實,當媽媽憤怒地指責爸爸的時候,孩子是能夠感受到媽媽的虛弱的,能夠看到媽媽的不滿。這時候孩子便會有一種擔心和恐懼,擔心這個家會散,媽媽會離開自己。
於是,孩子出於天然的本能,要維護這個家庭的平衡,就會用自己的力量去照顧家庭關係,去做父母的關係的審判者。
他就會站在媽媽的角度去審判爸爸,希望爸爸能夠按照媽媽的意願行事。這個時候,孩子就不再是孩子,父母也不再是父母,雙方位置顛倒了。
孩子學會了討好母親,在母親面前完全沒有自我,甚至在外人面前也總是會討好他人。但是,他同時也學會了用指責的方式應對父親。當他長大成人的時候,他成了母親的翻版,成為外人眼裡的好人,家裡的指責者。
指責型人格的人考慮不到別人的感受,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他們不知道怎麼跟別人相處,他們只有這樣一種模式來表達自己,所以看上去張口就是在挑剔,如果你不讓他挑剔,他就不知道該怎麼說話了。
指責型的人也很難很難學會換位思考。
一旦換位思考了,就意味著他們要打破自己的防禦,進入到別人的邏輯體系去,去感受別人的痛苦。可是,他們自己的痛苦都還沒有被解決,又怎麼可能去考慮到別人的痛苦呢?
和指責型的人相處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如果一個人的婚姻對象是一個指責型的人格,那麼婚姻中的爭吵是無法避免的。
我常常會對人說:「如果你決定和一個人結婚,最好先去他(她)的家裡去看看,如果他(她)的父母總是爭吵、指責,那麼你小心點,因為你的對象可能會用同樣的方式指責你。」
面對指責型的人,需要有很強大的心理能量。否則,很容易被對方激怒,或者雙方互相爭吵,或者以討好的方式去應對。
事實上,指責型的人並非要傷害他人,雖然在無形中傷害到了他人,但是透過他的指責,我們會看到在指責背後,他內心的虛弱與自卑。
他們需要愛,需要被接納與支持。當他們自尊得到提升,內在感覺到安全的時候,便會卸下偽裝,不再用指責的方式去攻擊他,不再用指責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
大家好!因為公眾號平臺最近更改了推送規則,為了保證我們每次更新的文章可以被大家看到,請大家在看完文章後點擊一下「贊」和「在看」,或者直接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