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可以自稱「朕」!走進文言文那些事兒,教你用對謙稱(上)

2020-12-16 小雨學語文

對文言文提不起興趣,是因為真的很枯燥,很無聊。今天呢,我們換一種方式來重新認識它。讓你知道,原來在很久很久以前你居然也可以自稱「朕」!

好啦,接下來我們走進文言文的那些事,一條龍服務講一講古代社會各界人士是如何謙虛稱呼自己的呢?

先來看一看那群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們,這裡可不能忘了,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這些人對自己都有哪些謙稱?

朕、寡人、孤、寡君、不轂、不善

是不是每次看到宮廷劇中坐在皇位之上來一句「朕的江山要亡了!」的時候都覺得非常悽美,也想嘗試用一用「朕」這個詞。其實完全沒有問題,大家都可以用。「朕」本為古人自稱之詞,意為「我,我的」只是後來秦始皇一統天下,突然發現「咦?『朕』這個詞跟我的氣質實在是太相配了,以後這個詞就歸我了,違者殺無赦」於是從秦始皇開始,「朕」就專為皇帝自稱。不僅如此,在《史記》中還留下這麼一句「朕為始皇帝」作為證據。

「寡人」是古代諸侯王的謙稱,只是後來沒有諸侯王,這個詞又歸皇帝了。

「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稱。從漢代興起。說起這個,我就認為《蘭陵王妃》這部電視劇的導演一定是一個非常有水平有文化的人。因為這部影視劇講述的是東晉末年的事情,而這個時候在劇中王侯就用了「孤」這個詞。

「寡君」這個詞就是你去周遊列國,向別國人介紹自己本國君主的時候,就要用到「寡君」這個詞。我們在這裡說「寡」,大多是因為高處不勝寒吧!畢竟作為一個君主,上位之前,手中沾滿了兄弟們的鮮血,還得時時防備著夜晚有人偷偷前來刺殺。後宮佳麗三千,而內心甚為孤獨啊!

為何蘇培盛,敢自稱老奴!

說完了皇帝,我們就要來說一說,整天在皇帝身邊兢兢業業,工作著的那一群人。雖然像太監中的紅人蘇公公經常自稱一句「老奴」。但是其他的小太監可不敢在皇帝面前如此放肆。就像「老臣」這個稱謂有一種德高望重的意味,如果沒有在皇帝跟前混個三五十年,千萬不敢自稱「老臣」。不然分分鐘被問斬!還要跟你講點你沒聽過的東西。「臣」這個詞以你多年的經驗,你肯定會告訴我,就是皇帝下面的那一群人啊。但其實「臣」是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是一種男性謙稱。《洪門宴》中張良就說「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這裡的「臣」指的就是張良本人。

「不才」不是沒有才,此「小人」非彼小人

說完了這些有錢有權的人,我們來說一說沒錢沒權沒勢的「三無人士」(老百姓)如何稱呼自己呢?

「僕、愚,某」這三個詞,是一般人用於自稱。所以千萬不要理解為「僕人,愚蠢的人,某個人」。

「小人」也用來指代「我」,這個詞其實是跟我們現在還在用的「大人」相對的。現在呢,多指兒女這一輩。所以此「小人」非彼小人。

「不才」,從把這個詞當作自己的謙稱這一點上,對比現在的「我真是個小天才」這樣的習慣用語,我們就能看到古人真的是非常謙虛了。還有「不肖,不敏,不佞」這些詞也是自謙用語。

以上說的這些詞多用於男性,畢竟在古代除了那位女皇帝成就了一番大事業之外,婦女的地位是很低的。而女子自稱就用到「妾,賤妾,婢子」,其中「婢子」特指受奴役的女子。

古代人精心準備了一套家庭成員專用謙稱

古代是男性的天下,那麼男性都去忙事業,女性在家中無事則會生非,所以自然要給自己找點事情以供娛樂。從《紅樓夢》中我們就能看出來,姐妹們都是喜歡拉幫結派,風風火火去賞花。

而古代是很重視家世的,「世交之家」就是這麼來的。大家在一起難免會談論自己的家庭。那向別人介紹自己的父親就要說「家嚴」 ,介紹母親用到「家慈」。而父親大人出面介紹妻子用「拙荊,賤內,內子」,其中「拙荊」這一稱呼源於古代貧寒人家的婦女經常穿著荊釵布裙。介紹自己的子女也有一套謙稱詞,兒子稱為「犬子」,女兒稱為「息女、小女」,兒女雙全成為「弱息,賤息」。所以我認為現在很多父母喜歡將孩子叫做「狗子」 其實是非常有道理的啊。

說了這麼多,其實真的怕你只是魚的記憶,7秒就忘。所以還貼心地為你準備了口訣

碰見朕寡孤不善, 臣與老臣來叩見(君臣)

三無百姓多用僕 ,愚某小人不可無(百姓)

不才不肖同鄙人,不敏不佞是本人(自己)

婢子賤妾為婦人,拙荊賤內自己人(婦女)

家嚴為夫家慈母,對外稱兒是犬子(家庭)

對外稱女為息女,閨閣千金是小女(家庭)

賤息弱息兒女全,謙稱用語大團圓(家庭)

好啦,等下次我們再來一起走進文言文的那些事兒,希望今天這些對你有所幫助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為何古代皇帝都自稱「朕」?專家:你把「朕」拆開讀,就知道了
    "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命為,令為,天子自稱曰。"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何歷代皇帝都喜歡用"朕"自稱?說這個之前我們得先聊聊他們的其他自稱。有記載的皇帝自稱大致有6個,分別為"寡人"、"不穀"、"朕"、"吾"、"餘一人"、"孤"。
  • 古代皇帝為何都愛自稱「朕」?你把「朕」拆開來念,就明白了
    朕,我也。古代尊卑共之,貴賤不嫌,則可同號之義也。——蔡邕《獨斷》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開始,皇帝這一稱號正式確立。與之一起誕生的,是皇帝專用自稱「朕」。為什麼秦始皇偏偏從眾多自稱中選擇了「朕」,而不是寡人、孤、等帝王自稱?
  • 古代皇帝為何都愛自稱「朕」?把「朕」拆開來念念,就能明白了
    我和朕一樣。古時尊卑共為,貴賤不嫌,則可同義。--蔡邕《獨斷》從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朝統一六國,皇帝的稱謂正式確立。由此誕生的,是專稱皇帝的「朕」。為何秦始皇偏偏從眾多自稱「朕」的人中選擇了「朕」,而非寡人、孤臣、諸王?
  • 為何古代帝王都自稱「朕」?專家:你把「朕」拆開來讀,就了解了
    而「不穀」和「孤」,也多見於這個時期,意思大體上也差不多,而且本也都是天子的自稱,但沒有特別講明最高統治者才能使用,尤其是周天子式微的時候,有心犯上的諸侯王們也慢慢開始這些字眼,這兩個自稱使用方式也和「寡人」一樣義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6|古人自稱用語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古人自稱用語,大家記得收藏學習喔。我們在古代帝王稱謂專題的時候講過:古代王侯自稱常用「朕」、「寡人」、「孤」等,除此之外,還有為人臣自稱、一般人自稱、女子自稱等情況。一、為人臣自稱【臣、老臣】為人臣向君王謙稱自己一般用「臣」或「微臣」,如果是朝廷元老則稱「老臣」,在文言翻譯時可直接譯為「我」。
  • 古人是如何尊稱別人、謙稱自己的?
    我國古人的所有行為都伴有相應的禮法,即使是稱呼別人和自稱時也不例外,這一方面是為了表現自己的修養,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表達對別人的尊重。我國古老的禮文化,為上至國家大事、下至人際交往的方方面面,都提供了參照的標準。
  • 我國古代的「敬稱」與「謙稱」
    比如對君主稱「王」、「大王」、「君」、「上」、「陛下」,對一般人稱「公」、「卿」、「子」、「君」、「先生」、「足下」、「夫子」、「丈人」等,這些都是敬稱,與現代漢語的「您」相仿。比如「孔子、朱子」就是尊稱;君王稱臣下,則用「卿、愛卿」;對有知識有名望的人稱「君、先生」;對老人稱「老丈、」,與現代漢語的「老人家、阿公」相仿。
  • 文學常識專題:古代稱謂文化——謙稱
    這一章節接著講下古代文學常識敬稱、謙稱。有時候兩者容易混淆,考試的形式會出現選擇題或判斷題,敬稱、謙稱是否用錯對象。另外在讀文言文時會遇到敬稱與謙稱,也會妨礙理解。謙稱:(謙辭)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
  • 為何古代帝王都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字拆開,就知道了
    經常會想像著如果自己穿越到古代去了,會不會見到那些只在歷史書上出現過得文人墨客,又或是能感受一下古時的風土人情,看一看古人到底是怎麼生活的,如果運氣好的話,說不定還可以體驗體驗皇宮貴族們的奢華日常。當然了,這個只存在於想像之中,能發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現在也只能靠看電視劇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 有哪十種謙稱?古人為何不自稱「我」?
    「敬稱」也叫「尊稱」,表示自己對對方很尊敬客氣的態度,主要有以下這些敬稱:1、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稱關羽為「武聖」等等。「聖」也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2、帝王的敬稱:萬歲、聖上、天子、聖駕、陛下等。
  • 秦始皇為什麼要自稱是「朕」?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明白了
    自從秦始皇稱呼自己為朕之後,已在中國流傳了近兩千年的時間,然而秦始皇為什麼要用「朕」做自稱?史學專家給出答案:將「朕」拆開看就明白了。在秦朝的時候,人們大多數在河邊、湖邊定居,以此來保障生活水源,而且還可以利用舟船捕撈魚蝦,改善生活,同時還能夠交換取生活品,所以舟船就成為了古代百姓主要生存的工具,以及出行的用具。
  • 古代皇帝為何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字拆開念,便能明白了!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皇帝們都是用「朕」來自稱的,並且這個稱呼是皇帝的專用稱謂,除皇帝之外誰要是敢用「朕」來自稱,那就是掉頭的大罪。但鮮有人知的是,在秦始皇登基前,其實老百姓們平時都是用「朕」來自稱的。在先秦時期,漢語裡一共有6個第一人稱代詞:餘(予)、朕、我、吾、印、臺。在秦始皇登基以前這6個代詞大家都能隨意使用。
  • 走進文言文那些事——教你用對敬稱(下)
    「您」就是「把你放在心上」。都捧在手心了還不尊敬嗎?沒錯!這樣非常尊敬。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古代人將一個敬稱玩出了18種花樣。皇帝一家人,將軍一家人,平頭老百姓一家人,每一種身份都對應著一種敬稱。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文言文那些事兒,教你如何用對敬稱。
  •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朕,漢語二級字,形聲字,讀作zhèn,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說文》:「朕,我也,闕。也就是說,在先秦時代,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根據漢許慎說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兩塊木板間隙。以其極為細小譬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義。
  • 古代文化常識 | 姓名稱謂:謙稱敬稱
    (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愚見,稱自己的見解。也可單獨用「愚」謙稱自己。【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如鄙人,謙稱自己;鄙意,謙稱自己的意見;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 「朕」的本意是什麼,為什麼秦始皇要用它,當皇帝專屬代稱?
    自秦始皇開始,華夏大地的歷朝歷代皇帝,在重要場合或者是發布類似聖旨的文書時,往往都會選擇用「朕」來作為自己的自稱,以此表示莊重、正式、重視。 而「朕」作為皇帝的自稱,其實從「朕」的本義中有「卑微」的意思來看,「朕」也是自我的一種謙卑自稱。 且這種自稱在秦始皇之前,並不是皇帝專用,平民百姓也可以用,春秋戰國時期的屈原所寫《楚辭·離騷》道「朕皇考曰伯庸」,翻譯過來為「我的父親字伯庸」,此刻此刻屈原用了「朕」當自稱,而他非君主,也不是皇帝。
  • 中國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哪些,分別是什麼意思?
    正常情況下,皇帝一般自稱為「朕」、「孤」、「寡人」。 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穀」、「寡人」,隨著秦朝建立,秦王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至辛亥革命中國帝制終結。「朕」也成了封建社會皇帝的專屬稱謂。還有兩個特殊的皇帝自稱「咱」和「俺」,那就是朱元璋和朱棣。
  • 秦始皇為什麼要自稱為「朕」?專家:你試試將「朕」拆開念
    當時有那麼多自稱詞,秦始皇為何要自稱為「朕」?專家表示:你把「朕」拆開來念,就明白了。 把用小篆寫成的「朕」字拆開的話,一邊象徵著舟船而另一邊象徵著火,秦始皇想要體現自己的尊貴和獨一無二的話,這個自稱就很合適了。
  • 敬辭謙稱婉辭彙總
    2謙稱前綴例釋愚家小敝淺,鄙舍老賤寒。拙陋不敢管,妾勞寡奴犬。1.「愚」 頭一族。用於自稱的謙稱。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愚見:稱自己的見解。也可單獨用「愚」謙稱自己。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間的謙稱自己;小兒:謙稱自己的兒子;小女:謙稱自己的女兒;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稱;小生(多見於早期白話):青年讀書人自稱;小可(多見於早期白話):謙稱自己;小店:謙稱自己的商店。4.「敝」 頭一族。用于謙稱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事物。
  • 小編是自我謙稱,請叫我編輯老師!
    原標題:為討好新媒體用戶自我矮化:小編是自我謙稱,請叫我編輯老師!「小編」是自我謙稱,請尊稱我一句編輯老師!但這並不意味著,他自謙就是想讓你不尊重他。不信你叫人家「賤夫人」「你家犬子」試試,人家會不會瞬間變臉。那你怎麼就一口一個「小編」地叫著呢?皇帝尚且稱自己為「寡人」,我謙稱自己一句「小編」怎麼了?你欠我一個尊敬:要喊一句「編輯老師」!